【翻译】衡量生命意义的新维度
在日常生活中欣赏美和追寻人生目标一样,都会让人感到有意义。

当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人生充满意义时,我们会关注那些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亚伯拉罕·林肯、马丁路德金、纳尔逊·曼德拉自然会觉得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但是像我们这样只能一生辛苦过活的平常人呢?
许多学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要有三个要素:一以贯之地践行某件事并感觉到其意义所在;有明确且令人满意的长远目标;相信自己一生的作为对某项事业很重要。心理学家称这三条为人生的“一贯性”(coherence)、“有目标”(purpose)以及“有作为”(existential mattering)。

但我们认为还有一种要考虑的因素。试想,漫长的冬天过后你驻足观赏春天的第一只蝴蝶,或者一次远足过后在山顶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有时,生活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的小瞬间。当人们愿意用心领会这些经历时,这些瞬间也许会让人们觉得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了。我们称这一因素为“经验品味”(experiential appreciation)。这代表一种和正在发生的事物有深刻联系的感觉,以及从这种联系中获得人生价值的能力。它代表发现并欣赏生命中本就存在的美好。
最近,我们正试图通过一系列研究来更好地理解这样一种“品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总共3000余名被试参与了这个项目。在这些研究中,我们的兴趣点是:当我们考虑到并限制经典理论中的“一贯性”、“有目标”以及“有作为”老三样的影响后,“经历品味”这一因素是否仍然和“对人生意义的感知”有关系。如果事实如此,“经历回味”就是一个作用于人生意义感知的独立因素,而非仅仅是那三个因素的产物。
我们最早对这个观点进行验证是在新冠流行的早期阶段,我们让参与者评价他们对不同压力应对策略的认同情况。我们发现,那些通过“专注于领会生活中的美好”这一策略来面对压力的人往往认为生活是很有意义的。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要求参与者评出他们对各种语句的同意程度,例如,“我特能领会生活中的美好”以及“我会品味各种各样的经历”以及与“一贯性”、“有目标”、“有作为”以及与生活中一般性的意义有关的其他语句。研究结果表明,越能品味生活、品味各种各样经历的人,越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实际上,甚至当我们控制了“对人生意义的感知”有影响的其他因素之后,“经验品味”和“对人生意义的感知”这俩因素也有密切关联。在随后的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我们发现,当被试被要求回忆过去一周中最有意义的事件时,他们会有高度的体验感(high experiential appreciation)。
最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给人们分配了特定的任务,并再次要求这些人报告他们对“有目标”、“有作为”等相关的陈述的认同程度。在一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观看了令人深受启发的视频(例如 BBC 纪录片《地球》的开场片段)的参与者报告说,与观看更多中性视频(例如木工工作视频)的参与者相比,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和意义感更强。同样,相对于只写下在过去一周访问的日常地点的被试,那些写下让他们感到感激的经历的被试在事后具有更多的意义感和体验感。
结果证实了我们最初的理论假设:品味小事可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但是,让这一观念付诸实践可能比较困难。现代、快节奏、计划导向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目的。我们每天忙个不停,总试图在工作和休闲时做出最多的事儿。这种对未来结果的关注使得我们很容易错过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然而,生活就在当下。我们应该慢下来,让生活给我们惊喜,拥抱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正如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 1950 年所写的那样,“我们活在一个绝妙的世界中……只要我们睁开眼睛寻找,就可以拥有无尽的冒险。”

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人树立了宏伟但又恍惚飘渺的理想;有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过着亦步亦趋的生活;也有人实现了自洽,发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并能够时时得到满足。可能曾经我们都树立过十分远大的理想,但就像文中说的,大部分人都只能辛苦过完一生。人生价值不一定都是宏伟、正确、专一的,嗅到第一场春雨过后泥土的气息,听到了一首迫切想分享给朋友的音乐,甚至当悲伤涌上心头,细细品味其中苦涩...这些很小但带给人足够体验感的事都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意义。
(本文翻译自“科学美国人”网站,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new-dimension-to-a-meaningful-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