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12(三)

可能是因为刚下过雨的关系吧,旅馆附近灯下昆虫群落的构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动,老蛾子在雨中死去,新蛾子完成了羽化。
因此,今天晚上新记录的种类稍微有些超出预期。

存疑,丽毒蛾属颜色灰暗的种类很少,不排除临近属的可能。
洗完澡就发现它停在电视旁边,不知道是怎么来的。第二天早上就看不到了。
刚出门,就看到墙角有一只体型非常细小的蟋蟀。

与之前记录过的黑足墨蛉蟋类似,但本种的后足腿节似乎并不太黑,前、中足腿节的基部也没有明显的白色区域。
这个属分布其实不狭窄,但体型实在太小,比普通的蛉蟋还要小一些,观察经验不足的人几乎无法发现。
丽金龟也是灯下昆虫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疑。
除了腹面特征之外,我现在好像有点理解异丽金龟属和彩丽金龟属的区别了。后者头部相对来说更宽一些,相应的,前胸背板的形状也有所不同。
喙丽金龟的头更宽,但几乎没人会搞混喙丽金龟。
夜蛾科也是今夜记录物种数超出预期的重要原因。

种名存疑,这个属直到近年还有井喷式的新种发表,在这些新种中的五分之四被归并之前,我都不敢对自己的鉴定抱有太高的信心。
霉绿色是这个属的常见配色,用来模仿地衣。此外,本属的某些种类在胸部背面有高耸的毛簇,颇有一些非主流的意味。
墙上比较高的位置有一只草蛉,我尽力接近它,拍了几张还算能看的图。

这个属是草蛉科最大的属,很多种类至今只有酒精浸泡标本的记录,在颜色上很难与活着的个体对应起来。
本属的翅脉很有特点,比对一下不难看出,本属近乎所有翅室都不够狭长,换句话说,它的翅脉比其他草蛉稀疏。
草螟科某个低调的亚科也在今晚露了露脸。

一个很冷门的亚科,多样性其实不低,但只有个位数的种类是常见种,其他种类,想要看到,全凭运气。
看来我不怎么有运气。
夜行性夜蛾不都是灰暗的,有模仿地衣的兰纹夜蛾,也有模仿苔藓的陌夜蛾。

这个属在国内比较常见,前翅白斑的有无、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类中有比较大的差异。
颜色与苔藓完全一致,拟态能力很好。
斑野螟也换了一批新的种类。

扇野螟属内比较奇葩的一组,翅面的鳞很薄,多为毛状,一看就不耐用。
毛状鳞片相比于其他蛾子的薄片状鳞片有什么优势,暂时不得而知,我估计这种性状可能是无意义的中性演化,或者与湿润气候有关。
姬尺蛾亚科以小型种类为主,但也有体型中等的属。

眼尺蛾属是非常常见的类群,前翅一般有硕大的眼斑,用来模仿大型动物的眼睛,吓退小型捕食者。
近缘种很多,不容易分辨。近外缘的黑条并不是本种的特有结构,本种比较合理的分辨方式应该在前翅的眼斑。眼斑内部有两块被翅脉分割的黑斑,这两块黑斑中,靠近后缘的黑斑稍大于另一块。
不起眼的小型野螟也总会有被注意到的一天。

图片是人为放大的结果,实物体长在8mm左右。东洋区广布种,日本也能看到。
在夜蛾科中,有些种类适应了蕨类植物,逐渐特化为一个很有趣的类群——蕨夜蛾亚科。

这个属都很常见,而且不容易分辨。刚羽化的个体全身被覆开展的长毛,神似豪猪,很有趣。老年个体身上的毛逐渐脱落,正如鉴定它的人的头发。
说到令人头秃,就不得不介绍一下瘤蛾科了。

前翅近顶角处的弧形黑线很奇怪,不像是瘤蛾科应该有的结构。
本种所在的瘤蛾亚科,前翅有明显的瘤,这也是其名字的来历。然而,瘤蛾与夜蛾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很多以前属于夜蛾科的类群被转移到了瘤蛾科,所以现在的瘤蛾科还包含了不少没有瘤的种类。
雨水没有杀死所有的蛾子,存活的老年个体也偶尔可以看到。

存疑,年轻时非常漂亮,现在红色的鳞片已经掉光了,变得十分抽象,我也反应了好一会。
姬尺蛾属亚科常见的小型类群是Scopula属,其次就应该是下面要介绍的Idaea属了。

Idaea属体型比Scopula属稍小,前翅稍微狭长一些,不少种类的鳞片略带红色。本种前后翅翅脉的末端有黑点,与Scopula属的某些种类相似,但此类黑点在Scopula属内多由翅面上的鳞片组成,而在本种,这些黑点实际上位于缘毛上。
正好,下一种就是Scopula,可以比对一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夜出现的姬尺蛾亚科是中国大陆地区研究比较少的类群,不是所有种类都有合适的简体中文名称,部分汉语名直接摘自台湾资料,为免引起混淆,请以拉丁名为准。
本种翅面的斑型与大多数Scopula属种类无异,但翅面散布黑色鳞片。此外,本种前翅顶角有钩,后翅外缘无明显突角。
虽然不怎么会,但大蚊还是不能不拍。

大蚊属中少见的前翅完全透明的种类。这个个体是一只年轻的雄性,虽然感染了寄生螨,但它的六条腿都还在——对于随时都可以断腿求生的大蚊来说,这并不常见。
毒蛾科在今晚的出镜率不低。

狭义白毒蛾属前翅顶角一般比较圆钝,这与以前的点足毒蛾属不同。本种鳞片较厚,前后翅均非半透明状,且前翅有明显的丝光,质感与丝绸相似。
这几天不怎么能看到的石蛾也出现了。

长角石蛾科是一个很独特的类群,它的特征主要有二:一是触角极长,远远超过体长;二是下唇须也很长,似乎还有辅助取食的功能,能够自由活动。
电线杆上,一只毒蛾停了很久。

与黄毒蛾属相似,不容易分辨。但盗毒蛾属种类不多,且每一种的斑纹特征都比较显著,所以先默认是黄毒蛾,查完之后去盗毒蛾属核实一下就好。
拟态朽木的夜蛾趴在朽木上装蒜。

拟态能力恰到好处,既能完美地模仿朽木,又不会因为太过用力而影响正常生存(反观某些螳螂,因为体表缀饰过多而不得不生活在特别湿润的地区),故而本种的分布极其广泛,几乎遍布整个欧亚大陆。
我甚至在这里又一次看到了大型的斑野螟。前五天从来没记录过的大型种类,当然不可能是常见种。

旧大陆热带地区广布的种类,向南延伸到澳大利亚,向西可以分布到非洲,不同地区的标本,形态略有不同。四川比其记录的分布北线更靠北,因而不排除犯错的可能性。
真正的黄毒蛾属,多样性很高,不总是跟盗毒蛾撞脸。

前翅外缘有两个乳白色斑,其余区域白灰色,总体上说,是个很有特点的种类。之前,本种可能只在模式产地有记录。
在灯蛾与传统夜蛾科之间,有一类形态独特的中间型。

在《中国动物志》中,它真的被归进了灯蛾科。目前的分类系统中,它在夜蛾科内。
本种前翅的白色斑比近缘种大很多,几乎达到外缘。
下一只会拟态的夜蛾来了。

这位朋友连岩石表面的地衣都省去了,只留下裸露的石灰石。可惜南方密林里裸露的石头并不常见,否则它也不会如此少见了。
瘦姬蜂亚科是常见的夜行性姬蜂,有趋光性。

腹部第六节及以后为黑色,其余部分多为橙色。
嵌翅姬蜂是瘦姬蜂中体型比较大的种类,体长接近2cm,喜欢在灯下活动腹部。
拟寄生类群不能自由捕猎,所以这种大型的种类需要更大的鳞翅目幼虫作为寄主,寄主的体重至少应该是姬蜂幼虫的5倍。
即使是南方,不会伪装的夜蛾也还是存在的。

通体棕色,内、中、外线黑色,肾纹白色,介绍完了。
朴素有朴素的好处——不用进行花里胡哨的细胞分化,比较节省能量。灰暗的鳞片虽然不能拟态,但当作保护色来使用还是没问题的。
说到保护色,我就想起了趴在电线杆上的地长蝽。

早在1975年,萧采瑜先生就已经拿到这个种的标本了,限于时代条件,他当时没有定种,仅给出了中文名。
然后,科研人员就把这茬忘记了,到现在也没有拉丁名。
真实反映了形态分类学的尴尬地位。
下一种我也不太确定,很神秘。

这一坨环纹剑纹肾纹,看得我头晕,算了,摸了。
没拍到下唇须,有点心虚,不排除裳蛾科的可能性。
相比而言,镰须夜蛾对我还算友好。

镰须夜蛾属是一个大属,近缘种众多,不太容易分辨。如果需要定种,建议各位多留意一下各个线条的位置和形状。
每到这个时候,缝隙里一般都会钻出几只甲虫。

不罕见,鞘翅后半完全白色,图中的黑色只是阴影的奇妙效果。
这个属也不小,颜色变异显著,靠斑纹就能识别。
院墙比较高的位置有两只蛾子,其中一只是舟蛾。

羽齿舟蛾亚科的模式属。这个亚科的多数种类拟态朽木,胸部有发达的毛簇,非常独特。
舟蛾科不想夜蛾和尺蛾那样臭名昭著,但其分类并不像我之前理解的那样简单,冷不丁冒出几个不常见的,查一天都未必有结果。
有时候,完全不同的两类蛾子会出现奇怪的“撞脸”现象——由于这种斑型似乎完全不具备演化上的意义,趋同进化大概不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本属与波纹蛾属比较相似,如果经验不够丰富,很容易一头扎进波纹蛾科,再也没有出来。
如果没有标本,只能用照片鉴定,这个属只能依靠经验,需要预先知道,有一类夜蛾长得特别像波纹蛾。
地上爬过一只长相神秘的蟋蟀。

铁蟋亚科在国内的独苗,本种分布比较靠南,另一个常见种则更耐冷,甚至可以在北方找到。这两种雌性个体的主要区别是,本种前翅翅脉较规则,另一种则呈不规则的网状。
蜜蜂偶尔也会夜不归宿。

图中的个体是指名亚种,也就是经常被人迫真保护的中蜂。中蜂与西方蜜蜂(在国内多为引入养殖的意大利蜂)是国内养蜂业最常用的两种。众所周知,西方蜜蜂的工蜂会潜入东方蜜蜂巢穴,杀死蜂王,给中蜂养殖户造成损失。
但东方蜜蜂也不是什么善茬,它们的传统艺能是对疾病与寄生虫的耐性。东亚是蜜蜂属的起源之地,这里的蜜蜂与寄生生物协同演化了很长时间,不分上下。然而,西方蜜蜂在欧洲养尊处优,哪里经历过这个,一旦被东方蜜蜂传染,全群歇菜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也是东方蜜蜂南扩到澳洲,重创当地养蜂业的原因。
当然,如果要比产量,还是西方蜜蜂高,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引进呢?
之前在江油拍到了疑似眉夜蛾幼虫的照片,这次见到了成虫。

种名存疑,这个属的很多种类都长得差不多,稍不注意就会认错。
其实它不罕见,但主要在夏天出现,九月去找,还是有些晚了。
我有什么寻找这种长得像坷拉一样的夜蛾的必要吗?
回屋喝水的时候,我在门口找到了一种蕨螟。

嘎嘎昆虫网定为Ambia sp.,我稍微查了一下这个属的资料,发现此属大多分布在非洲,仅存的几个分布于东亚的已知种,几乎都被日本学者转移到了Musotima属。比对了那几个被移出Ambia属的种类后,我认为,本种可能属于Musotima,甚至,东亚可能并不存在A属。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四个字:定不到种。
可能与物候有关,一些夏天不常见的蜉蝣也开始羽化。

这个属的前缘不一定有成列的红斑,但有这列红斑的一定是河花蜉属。这个属的种类不多,对照一下分布,不难定到种。
图中的个体颜色不太鲜明,可能是亚成虫。
在灯诱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发现墙上的姬尺蛾与之前拍过的个体似乎不是同一种。

与前面记录的淡小姬尺蛾相似,但后翅外缘有明显的突角。
其实前后翅各个线条也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过于微妙,不好讲。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