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中华文化输出

2023-04-09 07:22 作者:风无向Zero  | 我要投稿

文化出海重在包装,特别是利用现代性进行包装,而不是搞百分之百的原教旨主义

【本文来自《都在说《原神》搞文化输出,具体都输出了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文化输出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一定是非常具体的国家战略,但一定是一个有组织的、长期的、大规模的现象级行动。所以拿一两款个例出来没有说服力,还得看后续的运营以及有没有更多接班性质的产品,否则就是昙花一现而已。现代人记忆是很短的,很容易就被其他新的刺激感吸引过去了。米哈游吃下的这个全球二次元市场,可是日本文化产品花了二、三十年才培育出来的。

而且米哈游是个聪明的公司,他知道运营一款国际化产品搞标签式的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就是自掘坟墓,所以他走的其实是“民族风”路线,从表现形式上来说仍然是非常现代性的,只是个别元素符号具有民族特色。

我之前说过,文化出海重在包装,特别是利用现代性进行包装,而不是搞百分之百的原教旨主义。这些年成功输出的文化产品比如李子柒、原神之类的都是这些包装的成功案例。你要深究他们在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和关联性那就没意思了,大家生活中都那么累,在别人编织的梦里休息一下也好。

评论:中国文化输出需要国际化包装

原标题:评论:中国文化输出需要国际化包装   

来源:海南日报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日前落幕,中国电影《白日焰火》勇夺最佳影片“金熊奖”,演员廖凡也为中国首次斩获影帝“银熊奖”,《推拿》则获得了“艺术贡献奖”。再加上12部华语电影“抱团”征战柏林的气势,一时间,华语电影似乎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上最为绚丽耀眼的一道风景。

  作为电影圈的一名新人,海南籍演员吉飞龙此次随自己出演的电影《孪生密码》剧组首次来到柏林,为该片打入欧洲电影市场宣传助阵。在柏林,吉飞龙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中国电影在国外的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吉飞龙告诉记者,在和国外媒体和观众的接触中,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中国电影对于欧洲主流观众的影响非常有限,如果不能用电影影响欧美观众,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那么即使中国电影囊括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以及美国奥斯卡的所有重要奖项,那也只能成为自我陶醉、自娱自乐的一场空欢喜。

  当颁奖嘉宾宣布《白日焰火》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的时候,吉飞龙在中国媒体的一片欢呼声中,看到的是国外媒体记者眼中的惊讶。他说,国外媒体的记者们一致看好的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尽管该片夺得了另一项重要的“最佳导演奖”,但是《白日焰火》连夺“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奖,也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不仅国外媒体感到惊讶,就连旅居德国的中国观众也表示出不理解。德国中华工商联合会会长易冰告诉记者,很多旅居德国的中国人都去看了《白日焰火》和《推拿》,但是大多数都反映看不懂,连中国人都不明白,更何况外国观众呢?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不断飙升的票房纪录就连美国好莱坞都要在电影中加入所谓的“中国元素”来迎合观众。然而,在利用电影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展示民族精神方面,至少从本届电影节的表现来看,道路还非常漫长。

  欧洲主流院线

  难觅中国电影

  吉飞龙告诉记者,电影节期间他和德国的电影人以及观众聊天时,还有不少人跟他提到了张艺谋的《红高粱》,而这部电影距离获得“金熊奖”已经快30年的时间。这让吉飞龙感觉到,欧洲电影观众对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在《红高粱》斩获“金熊奖”的这近30年里,中国电影的发展举世瞩目。不仅电影市场跃居全球第二,而且中国电影也不断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摘金夺银,全球各大电影节上,只差奥斯卡还没有拿到。易冰告诉记者,尽管中国电影近年来成绩斐然,但是在德国的主流院线里,几乎看不到中国电影,旅居德国的华人只能在每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才能看到来自国内的影片。

  在和欧洲各国的电影商们接触的过程中,吉飞龙感觉到他们对中国电影很是陌生。他告诉记者,欧洲的主流院线几乎都是私人的,老板在挑选影片的时候,都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和题材。吉飞龙说,当年《红高粱》获得“金熊奖”后,曾在德国的主流院线放映过,然而票房收入一般。这次《白日焰火》和《推拿》获奖,可能也会有欧洲电影商购买,但是如果市场反响不好的话,发行商会很快将影片下档。

  德国的电影院线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占主流的都是美国好莱坞的影片。对于各国电影业来说,好莱坞是共同的“敌人”。

  国际视野的商业片

  应成主力

  柏林电影节给人的传统印象,就是注重艺术性和批判性,然而近年来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商业电影和明星们。吉飞龙说,在柏林,他亲眼目睹了乔治·克鲁尼亮相时观众们和各国媒体所表现出的疯狂热情,而电影节的大幅广告位上,张贴的都是乔治·克鲁尼的大型电影海报,将艺术和商业相结合,已经成为柏林电影节的发展趋势。

  这次获奖的《白日焰火》和《推拿》,基本可以归类为具有商业色彩的文艺片,而在欧洲电影市场的交易中,不少中国的商业电影也并没有受到青睐。吉飞龙签约公司、广东华之杰影视传播公司董事长方莘莘此次在柏林宣布正式筹拍新电影《致命订单》,并签下德国女明星贝安琪担任该片女主角,方莘莘告诉记者,缺乏全球化的视野,是当前中国商业电影打入世界电影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像《泰囧》等在国内创下票房奇迹的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却遭受冷遇。找不到欧美电影观众感兴趣的题材和适合他们的表达方式,中国电影要想打入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会非常困难,而用电影向世界输送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就成为无根之木了。

  方莘莘说,中国电影要想走向国际,可以聘用国外的主创人员,并且把外景地也搬到国外。这种做法在好莱坞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中国却还没有被重视。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很快,很多电影人紧盯着国内的票房,一味迎合国内观众的欣赏口味,长此以往,会削弱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输出

  需要国际化包装

  这次廖凡获得柏林影帝称号,填补了中国演员在此领域的空白。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多名中国演员曾获得影帝影后的桂冠,但是这些荣誉并没有转换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力量。吉飞龙告诉记者,在他和德国观众的接触中,能够吸引他们进电影院观看的,依然是成龙、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片。

  吉飞龙说,至少在目前来看,能够吸引国外观众关注的,还是中国功夫。《卧虎藏龙》的成功,正是在于用武侠片的类型,包装了一个具有东方价值观的感情故事,这是中国电影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一个捷径。接下来,吉飞龙将接拍《致命订单》和《百万赌注》两部电影,这两部电影都有国外创作团队参与,并在多个国家取景。在片中,吉飞龙将延续他的动作硬汉形象,这也是华之杰影视公司针对国外市场,专门策划的影片。

  出生于海南临高的吉飞龙在广州打拼多年,做过模特,跑过龙套,2010年参加中国影视未来偶像争霸赛获得冠军,正式进入影视圈发展。短短几年时间,他从广州走向国际。吉飞龙说,自己的历程,是中国电影实力不断增强的真实体现,但是从电影市场大国向电影文化输出大国转变,这对于中国电影人是一个考验,也是未来的目标和方向。记者 戎海

中国怎么做到文化输出?

作者:南园皖志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要提高中国的文化输出就必须使国人开始重视起来自己的本国文化提高本国的文化自信,然后在此在此基础上使中国的文化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传播到他地方去,从而提高文化输出的能力。


第一,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起文化自信。想要提升中国的文化输出能力,必须是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实现。如果说本国的文化软实力没有到达一定高度的话会缺乏一定的自信。

所以作为国人最先做的就是将自己的本国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才更加的有能力有底气地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外国去。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视,所以作为国人应当重视本国文化的培养发展自己本国优秀的文化,成为对外的一张名牌。


第二,讲究文化输出的方式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国内的消息还是国外的消息通过互联网以及现代技术的发展都能够得到快速的传播。而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有利于我国的文化输出。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文化输出的方式方法一定要合情合理。成功的文化输出在于能够让他人主动的去接受我国的优秀文化。

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通过采用一些方法做到自己的本国文化足够吸引到他人的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而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自己本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及不改变基调的情况下才可以对外传播。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文化的娱乐性,因为兴趣能够成为吸引他人的关键点。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本国文化进行一定的包装,使之更加的有趣。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的文化输出能力。

PS:正儿八经的论文级文章···

论中华文化输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