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老师《唐诗导读》感悟 第四讲:相思与怨望

2023-03-23 18:00 作者:啊全阿全啊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

这是这个系列的第四篇,对应高盛元老师的《唐诗导读》第四讲。这个专栏的介绍我就不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第一篇。 

课程一共十五讲,每一讲是唐诗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链接在这:

这节课主要是讲宫怨诗,宫怨诗和闺怨诗(上节课后半部分主题)虽一字之差,但二者表达的主题有所不同。闺怨诗较为强调家庭中的女方对于男方的埋怨和思念,而宫怨诗则侧重描写宫女在宫中受到的冷落。本节课对于诗的点评其实偏少,如果按照之前老师讲课的口述做内容概括可能会略显枯燥,因此我准备用我自己的理解来归纳老师所讲的内容,并且补充一些内容,所以这可能会更像一篇课堂感悟,而不单单只是记录。

首先在讲宫怨诗之前老师提到了三个故事,三个汉朝时期的女人的故事。大家知道汉朝是自秦始皇大一统中国之后第一个稳定的,持续时间较久的时代。因此关于汉朝也是有比较多东西流传了下来,比如汉朝时思想文化上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人士大夫阶层用儒家思想治理,而平民百姓阶层用法家思想治理。另外汉朝边境也是持续动荡,和匈奴的战争也是持续了很久,这期间出现了一批诸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这样的著名武将,更有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等在中学历史课本上都出现的故事。在文化艺术方面则是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了《史记》,诗歌方面有著名的汉乐府这样的机构来收集整理诗歌。总得来说,汉朝是自先秦以来,到唐朝之前,唯一的民族发展比较辉煌的朝代。因此唐人的诗歌创作有很多内容是关于汉代的,所以要想明白唐代宫怨诗中的一些指代,那就要了解汉朝的陈阿娇,王昭君,和班婕妤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很多有后世文学家美化的成分,正史里没有记载这么多的”故事“)

先来说班婕妤,班婕妤姓班,名不详,婕妤是妃子的一个等级。班婕妤生活的年代是西汉后期,她出身官家,美貌多才,擅于辞赋。后入宫成为汉成帝的妃子,受到汉成帝刘骜的宠爱。汉成帝曾邀班婕妤与自己同坐一驾马车,而班婕妤却拒绝了,她说古代的画作中古代开明的君王身边通常都是贤臣,而昏庸的君王身边才都是宠妃,因此不愿和皇帝同车。可惜汉成帝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后来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进宫受宠,向皇帝吹风说许皇后在后宫诅咒其他后妃和皇帝,汉成帝因此下令废黜皇后,并且要治跟皇后关系很好的班婕妤的罪,最后落得的结果是到王太后(王政君)的身边伺奉太后,而太后所在的行宫叫长信宫,班婕妤很有才华,在长信宫写了一首《团扇诗》来诉说自己的落寞,因此长信宫和团扇在后朝便成为了一个象征失宠、被冷落的文学符号,而特别受宠的赵合德所住的宫殿昭阳殿则代指受到皇帝恩宠的事物。

然后是陈阿娇,这个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了。史书记载为陈氏,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汉文帝(文景之治的文帝)的皇后窦皇后为汉文帝诞育有一女二子,长女刘嫖,有弟弟刘启(汉景帝)和刘武。公主刘嫖的封地在馆陶,因此也称其馆陶长公主,长公主自幼被皇后宠爱,长大后亲弟弟刘启又成了皇帝,在宫中的地位自然不必说。长公主自己嫁给了堂邑侯的继承人陈午,生有二子一女,女儿即陈阿娇陈氏。长公主为了稳固自己在皇室中的地位和关系,先是提出将自己的女儿许给汉景帝妃子栗姬的儿子刘荣(当时是太子),然而栗姬讨厌长公主因而拒绝了她这个请求。长公主于是找到王夫人(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当时还不是),提出将女儿许给他的儿子刘彻,王夫人答应了。后来栗姬失宠,太子被废,王夫人成为皇后,刘彻成为太子,陈阿娇成为了太子妃,后来汉武帝刘彻即位,陈阿娇也就成了皇后。然而陈阿娇未能给皇帝诞下子嗣,后又因新来的宫女卫子夫(著名武将卫青的姐姐)的受宠,陈阿娇试图布下巫术来诅咒后宫的其他人,皇帝得知暴怒,遂下令将皇后废黜,赶至长门宫生活。后相传陈阿娇花重金找当时最善辞赋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写了篇《长门赋》①,向武帝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寂寞,但情况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变。而这篇《长门赋》后来被收录进了《文选》(也称《昭明文选》)里被更多人所熟知,从此长门、长门宫也成了文学创作里代表被遗弃,被冷落的一个符号。

王昭君的故事大家就更熟悉了,昭君本是汉元帝后宫中的一名妃子,相传因为不肯贿赂宫中的画师毛延寿而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后南匈奴首领呼喊单于来宫求亲,昭君主动请缨,后到匈奴国生活十几年,期间第一任丈夫死后曾请求归朝,但遭到了汉成帝的拒绝,让她遵循胡人的习俗,复嫁单于的儿子,最后死在了外朝。相传塞外沙草皆白,但是唯有昭君墓长出了青草,因此葬着昭君的地方也称为青冢,青冢一词也用来代指王昭君不得意的一生。杜甫写了一首《咏怀古迹》②,里面有提到这个典故。

了解完这几个故事那么一些常见的宫怨诗里其中的一些意象就可以很好地被理解。下面是老师课堂上选取的几首诗。

第一首

《长信秋词》(其三)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如果按照一般的评价标准来说已经是一首好诗了。借用一些常用的意象,仅通过描写几幅画面,就生动地传达出了委屈不满,忿忿不平的情绪。“拿着笤帚打开大殿的门,这平常都不是自己要做的事情,拿着团扇在不停徘徊,表达出了心中的纠结和迷茫”,如果说连美玉都不如丑鸦,那只能是寒鸦已经沐浴过昭阳殿的光影了。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做到了所谓的借物抒情,通过优美的语言凝练情感,全篇没有一个字在抒情,但每个字都表达了自己内心强烈的失落感;但从情感力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还稍微欠缺了那么一点,因为我们知道,语言一旦开始讽刺,就已经失去了力度,一个人自比美玉,暗嘲寒鸦不过是沾了光,这样的情感表达一方面是很难激起“非美玉”的共鸣,另一方面是这种踩他捧己的行为也不会得到太多人的认可。

第二首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第三首

《玉阶怨》 谢朓

夕殿下珠帘,

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李白有很多喜欢的诗人,比如孟浩然,《赠孟浩然》③里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又比如说李白很崇拜的诗人谢朓,《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④里写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朓和谢灵运被称为小谢和大谢);《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⑤里写到:“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是谢朓的字)。当一个人不断提到另一个人的时候,通常是在表达对对方的赞赏和褒扬。

老师在这个地方还提到了一个“影响的焦虑”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其书中提出,书里指出,在文学方面,欧洲近代之前已经出现了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他们在诗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这让后来人只能望其项背,从而不得不另辟蹊径,将文学表达转向其他形式。李白在面对谢朓的诗歌的时候,应该也是会感到同样的焦虑,当然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来看李白显然更伟大一些,但在当时当下,李白应该也是会想自己要如何将诗歌写得超过谢朓吧,只能说,他真的做到了。

老师在课上说,如果要成为诗人,成为作家,所承担的痛苦会非常巨大,他希望学生成为幸福的人。我觉得老师说得没错,而且这句话放到任何领域都是一样的,一个人多多培养兴趣爱好是好事,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当你要在一件事上做到专业,甚至说做到极限,那么你要付出和承担的就是这件事还是你兴趣的时候的百倍甚至千倍。所以面对人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问自己,观察自己,看看自己最擅长最在意最舍得付出的事情是什么,尽量去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这样才能既获得人生的乐趣,又不至于辜负人生,当然这件事要完全做到是非常难的,很多年轻人在人海挣扎浮沉的原因之一就是还没有完全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回到这两首诗,谢朓这首诗的“败笔”在哪呢,如果上过高老师前面几节课的朋友就知道是最后一句,如此直接的情感表达让人读完没有联想空间,像是在前三句凝聚了一股力量,然后在最后一句就一下子散掉。正如老师说的,语言的重复和词语的累积只能是对感情的稀释。

而李白的《玉阶怨》里用的动词都非常得生动:“生”很形象地描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白露在慢慢凝结成水滴的过程,“侵”也描述了漫漫长夜里湿冷的水汽渐渐由外而内浸湿了袜子,更是表达了来自这个无情的世界对势单力薄的一个人的侵犯,一种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压迫感。而却下水晶帘之后,回头望秋月,这一回头代表了心中仍抱有一丝的希望。“玲珑”二字更是给整个环境渲染出了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玉阶,白露,水晶帘,包括这个人,都有一种玲珑的美感。

第四首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的整体氛围是冰冷的,画屏是冷的,夜色是冷的,但就在这样冷冰的生活,在这如水一般凉的夜里,还有那么一点点光,这个光是银烛发出的光,是流萤发出的光,是星星发出的光,就好像给无望的生活增添了些许希望。

第五首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做说玄宗。

唐玄宗当初临幸的行宫现在已经寥落了,但是宫中的红花还是独自地开着。草木无情,“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⑦。花就在那里开着,但是旧人已经不在了。“白头”宫女说明一辈子被困在深宫中,“闲谈”玄宗,说明旧时的权威已经是过去式了。这样的情感其实已经超越了“怨”,因为人生已经过了大半,似乎再去怨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就是单纯的抒发了一种时光已逝,人已白头的伤感。

第六首

《长信秋词》(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第七首

《宫怨》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

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

共滴长门一夜长。

第八首

《后宫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第九首&第十首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梧桐秋夜长,

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

拭却千行更万行。

《长门怨》(其二) 刘皂

宫殿沈沈月欲分,

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

不是思君是恨君。

在这些诗中,几乎所有的女性形象都是一样的,都是不被君王宠幸,一个人在深宫默默流泪。那么其实这都是那个时候男性诗人借用了女性的名义,来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根本不是在写女性。在《离骚》里,“弃妇”和“逐臣”就是一对可以相互替换的意象,老师深刻地指出,这些诗歌根本不是在写不被宠幸的女性,而是在写怀才不遇的自己。


写在课后:

本节课的形式跟前三节课确实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在高老师课上前段讲故事的时候,我想起之前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喜欢看柏杨先生的书,像《丑陋的中国人》、《酱缸震荡》等,都是些辛辣的社会批判作品。柏杨先生还写了一本《皇后之死》,里面描述了古代后宫中地位较高的女性的人生故事,高中的时候读理科的我读到这样的历史故事自然是兴趣盎然,直到现在都还记得其中关于陈阿娇和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还是要说一下,这不是正史里的记载)。我觉得这样的一段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方面是因为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管理其实比较紧张,老师们总是让学生做数不尽的卷子和题目,当然对于我们那样一个落后小镇的中学教育,似乎多做题仍然是最高效的办法。所以在重压之下抽空读上几本书,对我的心智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高中的时候我就有一个自己的大书柜,大概读了有几百本书,自觉相比其他同学还算是有见识一些,当然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样所谓的从书本上学来的道理和知识,在真正的社会上生存还是太微不足道了。另一方面是相比之下,深中可以开设这样老师博学风趣,内容丰富扎实,风格轻松写意的选修课,实在是让我感到羡慕。

附录:文中提及的作品

①《长门赋》 司马相如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其辞日:

夫何一佳人兮,步道遥以自虞。魂途佚而不反兮,形枯搞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懽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周间。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瑇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噭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杨。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印。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督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茝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连迋若有亡。众鸡吗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安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②《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③《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⑤《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⑥《再过金陵》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

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

一任斜阳伴客愁。

⑦《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高老师《唐诗导读》感悟 第四讲:相思与怨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