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好剧。拒绝伪装,直击少年犯罪核心,说出我们敢想不敢说的;奋力撕开那层保护伞,震慑力直达灵魂底部。打破一贯思维,揭穿那些所谓都是孩子不懂事能出什么乱子等等看似善良实则纵容怂恿的帮凶行为。《少年法庭》做到了,通过案件合理排序,层层推进故事发展;案情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升级;指出少年犯的共性,以及家长社会该承担的责任;牵引出主角不为人知的过去,丰富了角色也让剧情严肃不失温情。
一个案件阐述一个社会问题。案件看似独立实则有共性:成长过程中父母缺席。父母忙于事业金钱之上忽略孩子;父母离异为了各自幸福抛弃孩子;单亲家庭为了生计奔波疏于管教孩子。只生不养,导致孩子心理缺陷,脾气暴躁、易怒、嫉妒,往往采用偏激方式吸引父母注意或通过自残和伤害他人方式间接达到伤害父母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父母关心的手段,太迫切地想要那份缺失的爱。最终一步步走上犯罪之路。正好佐证了那句:幸福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少年法庭》中有句台词印象颇深:少年犯的关键不是处罚,而是教化;他们的父母、学校不管不问,法庭不能抛弃他们。他们在法庭上承担相应责任,父母同样负有责任一并要接受处罚,必须让父母知道问题根源,重新建立与孩子关系。的确,这些孩子生下来父母不养,何来教,教比生重要,直接干系一生命运。另外,女主还引用一则谚语指出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毁灭一个孩子,也需要一个村庄。进一步阐明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社会体系双管齐下;只有社会监管到位体系完善了,纵恶的几率才会降低。而不能把整个社会应承担的重任,单方面的指望某个人,让某个人的自我牺牲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