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深圳东》不负责任的创作谈

2023-07-17 22:16 作者:示且土文  | 我要投稿

*罗里吧嗦乱七八糟精神分裂自我中心的超长文警告,比起经验分享,里面个人感受谈的比较多*

前言:

距离这个作品发布也过去一段时间了。而在这段时间内,我几乎是任由这个作品发酵,除了做一些简短的回复也再没为它积极的做一些什么,就连后边的一些收尾工作我都做的拖拖拉拉。前几天偶然想起,似乎有在评论区或私信中答应别人,为这个作品做一个类似创作谈之类的东西。于是我想还是应该收起怠惰的情绪,为这个作品写一个详细的总结吧。

但老实说,我其实是不太愿意为自己的作品做一些创作谈之类的东西的。因为几乎在每次作品的临近做完之时,我都会花大量的时间为它修复封装,把作品内粗糙不入眼的东西掩盖起来,好让它看着还勉强像是那么回事。举个例子,就像是在家中装好各个电器设备后,看着地上如同乱麻的线,或许有的人会选择逐一梳理出来,为他们安排好各自的位置,沿着踢脚线固定下来,即使是最细节处也让人赏心悦目。但我的选择可能就是一股脑的丢定一个边角的柜子中,只要不打开它,那就还看得过去了。因此,为一个作品写创作谈,就意味着我需要将自己的作品抽丝剥茧,把作品最不入流最粗糙的部分、和那些拙劣的手段就此血淋淋的呈现给别人看。

不过想了一想,或许就这么呈现出来好像也没关系,毕竟就算是在创作谈中,我也可以选择性的隐瞒一些内容嘛。而且我似乎一直是有一种感觉,就是一个作品做完之后,这个作品便就不再属于我自己了。只需要过去不到一个月,我就很难再想起制作途中的事情。并且做的越顺利、越无遗憾的作品,这种记忆的消散越迅速。而创作谈应该是一个保留当时记忆与感受的好方法,于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还记得自己当时在想什么,还是写一个创作谈比较好。


起因:

总而言之,先说一下制作这个作品的起因吧。

今年距离过完年也过去了一段时间的二月底,我照常过着躺尸一般的生活。由于疫情原因我的留学计划延迟了一年,而这一年我也没有找正职的打算。几乎就是在制作留学相关的作品集与零星的兼职工作中度过的。可以说,很长的这段时间我都过的很怠惰了。去年九月,我完成了一个较长的作品,尝试投递了动画节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作品的动作。再之后我做了个bga,回了老家,去了北京本是参加入围的动画节却悲惨的被封在旅馆中最后草草回家。然后过年前阳了再到过年后的当时二月底,我几乎没有推自己作品集的进度。按照计划,我应该再做一个短一些的作品作为收尾,但我迟迟想不到该做些什么。于是,躺尸的我也开始焦虑了起来,开始边躺边思考自己应该做个什么东西收尾了。

时间来到三月初,我开始去办理一些材料,混杂这其他琐事的事务。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出门去往各个地点机构,经过交通枢纽又在不同的时间段回家。这对于像我这种喜欢窝在家里的人来说实在是件麻烦事,但同时也让我对出行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在这之中我所必经的交通枢纽——深圳东站。非常奇妙,不同于之前学生时期在东站固定的出行体验,那几天我几乎是在各个时间段经过了深圳东站。因此对于它一天的全貌,我竟产生其了新的印象。随着时间的不同,东站也有了自己紧疏与吞吐,一天之中,一个设施也有了自己的忙碌与休憩。这确实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给与了我创作的灵感,我想着,我应该以深圳东站为背景,做一则短片才行。

于是,我的作品集创作终于又回到了正轨,虽说只有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框架,但我也安心了许多,那么接下来,他应该被做成什么形式呢?想着之前做动画生不如死的体验,或许我可以退一步,做一个自己熟悉形式的作品。对!就做音mad如何!反正这也是收尾的作品了,何不奖励自己,做个音mad呢?就以去年新年做的那个手稲兄的模仿作品作为延展就行!这样既完成了作品集项目,又可以让我以up主的身份投递稿件,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并且我事先问过,作品集中对版权的要求似乎还没到异常严苛的程度。对于其他元素的利用只要在正式提交时有标明出处就行,至少这种程度的二次创作应该还是可以被接受的。接下来,只要让音mad这种视频风格,能以映像的形式被认可就行了。

于是,我开启了我制作音mad的工作流,这种熟悉的感觉确实让我安心。先找一个曲子,然后在以其为基础,让脑海中的概念降临在其身上就可以了。因此找个合适的曲子也就是这个作品开头的重点。


关于这作和铁道音mad:

插句题外话,虽然我并没有给这个作品打上【铁道音mad】的tag,但不得不承认我做这个作品确实是受到了【铁道音mad】的影响。最起码的,我使用报站音这一经典元素的意愿其实也就来自于这则动态,以及n站作品《雨过天晴》。从很久的一段时间开始,所谓【铁道音mad】这种创作形式对我而言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存在。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音mad,需要你去主动的【创造素材】。

假如说对于如番剧或是电影之类的素材而言,它们能被使用的也不过是十几二三十集,又或是一两个小时的内容。从开头到结尾,它们作为素材能被使用的内容其实早已被确立。除非这部番剧或电影能有作为续作又或是番外的补充,但这也并不是作为二创作者能主动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所谓【本篇素材】的扩充需要听天由命。

但铁道音mad不一样,你我所使用的素材是亲自去到一个场所拍摄与录制的。因此,作者有了选择自己素材拍摄与录制角度的自由。如果说对于其他音mad素材的处理流程是【下载-截取-使用】,那么铁道音mad的处理流程就应该是【选择-制作-使用】。可以说,铁道音mad的素材库,是无穷无尽且实时更新的。限制你的,只不过是所谓的拍摄场域,但反过来来说,在此场域下拍摄的所有素材,不就都能是与铁道音mad相关的么?如果说其他常规的素材它们自身是闭合的,那么铁道音mad的素材,则是完全面向作者开放的。而这对音mad来说,其实非常有解放性。想想看,如果说【素材的原作】和【曲子的原作】是牢牢的将音mad锁在【二次创作】这一领域的两道枷锁的话。那么铁道音mad的这种创作方式,便就是取消【素材的原作】这道枷锁最有利的武器,毕竟素材是作者从现实中得来的,便也谈不上有所谓的原作,也就能成为【素材方面的一次创作】了。

虽说后边这个作品貌似还是有素材是从网上找来的(说到没做到的屑),但分开来讲这种做法也确实是个到达【一次创作的突破口】。

我知道很多人对铁道音mad,似乎有自己的理解与偏见,但至少我从的角度来看,铁道音mad最有力的本质其实也就在它这独特的创作方式上了。这确实有些奇怪,毕竟即使是有这种铁道音mad感悟的我也并没怎么看得起大部分的铁道音mad作品,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我从铁道音mad中找到了某种【切入口】。了解我的人应该知道,我是渴求着音mad的【逃逸向上】的。而这个【切入口】似乎就是引导音mad逃逸的关键一步。因此,如果没人来做让我满意的国产铁道音mad,那就让我自己来做吧;如果没人来撕开这个切口,走出逃逸的这一步,那就由我来走吧。

前期工作:

漂亮话就先说这么多,即便是素材有了解放的方式,也还是得选择曲子不是?我并没有自作曲的能力,也就不能一下子步子迈得太大。因此从选曲的角度上来说,这作依旧还是二次创作。并且更麻烦的是,以往我做音mad,一般是有了心仪的曲子后,再在反复的欣赏中形成自己的构思的。但这次,我是先有了概念才去选择曲子,这实在是让我无从下手,这么多曲子琳琅满目,我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于是我又退回了《雨过天晴》这一偶然给与我制作意愿的作品,似乎这作选曲的质感就挺不错的。而猫叉的曲子这种风格的又不算少,那么就限定于猫叉,去找一首质感冷峻,节奏快速,编排丰富的纯音乐吧。于是我花了两天时间,把猫叉的一百多首我并不熟悉的曲子逐个听了一遍。

我并不知道这种武断的做减法是否真的有利于自己选到最好的曲子,但如果不给自己限定一个范围,我大概会到累死为止也无法做出选择。既然决定把范围限缩在【猫叉的曲子】里,那就把外部的一切都忽视,专心比对范围内部有限的曲子就好。于是随着比对与反复听的次数越来越多,我终于能逐个的将不合格的曲子一个个的筛下去。而最终剩下的便就是最终所呈现的这首曲子——End of world。我并不懂太多专业的乐曲分析的知识,但从直觉上来讲,这首曲子给予我的画面感与情节感是其他曲子无法比拟的,我很满意自己的抉择。


选好曲子后,我依旧没有开始软件上的制作,说到底,我究竟该在哪些段落做出哪些效果都不知道。这也几乎是接着选曲这个难题所遇到的下一个我从未体验过的难题。于是,我只能开始疯狂的听我选的这首曲子。就这么一遍又一遍,有时候,我几乎会静坐在椅子旁,花上大半天听它。再之后,我会去往深圳东站,边每个角落每个角落的逛深圳东站边听它。这似乎是有些当年王阳明嗯格竹子的影子在,但除此之外我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而到最终,我确实是对这首曲子有了点自己的构想起来:


这些是我三月份时候做的一些潦草的记录,可以看的出即使是一些较后期的分镜,我似乎在最前期就已经有想过,能把这些最终实现,也算是蛮幸运的了。


而与当时去散步同时去做的,还有拍摄和录音。在此之前我不放心,还特地跑到深圳东站的中枢去询问,若是能有什么允许的文书能给我便再好不过了。最终我得到的答复是,“不使用专业设备,仅仅用手机拍摄就没问题”这一口头保证。好吧,既然都这么说了那就别再顾虑了,就算被工作人员问了也就用这句话回应就行。于是我单纯的用手机和录音笔,对所经过之处无不落下的记录起来。当时我并未想好究竟该录些什么素材,只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所有能想到的,觉得有用的内容给记下来。似乎这个阶段,我还不知道收敛与聚焦主题。毕竟这也只是创作的最开始,没有实际上手去做,恐怕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究竟在哪里拍摄的哪些素材才有用吧。到这时我才感觉到拥有【创造素材】的自由的代价。面对无限的素材库若无制作的方向,那就连做出选择都是一种困难。现在回过头看,早期那时录的将近六成的素材几乎都是没用的。但这样的记录其实也恰到好处的为我构建了对深圳东的印象,我还是得承认,这种浪费是必要之举。

除了视频之外,音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所录制的将近三个小时的音频素材中,能被使用的片段加起来可能还不足十分钟。其余的不过是随着场景变换而稍显不同的,纯粹的噪音。并且对于音频素材而言还有一点不同于视频素材,那就是我对视频素材的探索拍摄虽然杂乱,但变换角度再次拍摄的话,无用的视频素材还是用变得有用的可能性在的。而这前期录制的音频素材,几乎就是穷尽了地铁站的全部声音了。无论我再怎么录,噪音也依旧只能是噪音。这最后凝结的十分钟的素材,就是能为我所用的全部。我仔细听了听,大致就是报站语音与铃声,以及一些比较纯粹的机械音。光是用这些单调的素材重新演绎一首四分多钟的曲子,貌似还是有些难吧。之前做那个《冻结深圳之都》里的音素材倒是还能使用,但其实还是杯水车薪。并且我更担心的是,就这么做的话也就变成对原曲纯粹的再演奏了,这对于主题的表达非常不利。或许得再想想其他办法。


最终,我想起了半年多前的一次映像相关的讲座,那其中我所听到的一段话实在让我触动,因此我还特地将它截图了下来。或许在这里直接贴出来也行。

似乎在当今,再技术一层层的突破限制之后,过去因各种限制而不得不简陋,怪异,令人讨厌的缺点,在当今也能成为一种风格。缺憾恰恰是因为媒介不能承载真正的真实,因此与其去萃取真实,不如去保留缺憾。那些本无用的,破碎的,有瑕疵的元素,其实是有可被欣赏的美感在的。就比如那三个多小时的噪音,其实便就是深圳东每一处真实的体现。“别因为那些是噪音就想当然的抛弃,至少试着去用用吧。”内心的声音这么对我说道。我庆幸自己想到了这段话。而当时的我没意识到,自己偶然回想起的这段话,将会成为我之后直到结尾都在运用的,如救命稻草般的原则(后边提到这个就直接简称为原则a了)。

不过像这样的噪音似乎也不能拿来调旋律了,或许拿来做鼓点之类的东西比较好?但转念一想,既然能拿来做鼓点,那任何涉及节奏相关的演奏似乎也都可以用这些噪音来做。事实上,去年写《希土地感想专栏》的时候,我就觉得似乎是有一种音效化的处理模式在的。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演奏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利用音色制造情感体验的方式。事实上在去年以及过去的很多作品上也都可见这种运用点缀。既然如此,那这次我再进一步如何?将音效的比重再次提高,做一个纯粹的音效主导的音频。为此,似乎原曲也可以不再是最基础性的存在,而同样只是作为音效的一种。每个音效,或许也应该赋予更多环境意味的位置,让它们成为有缘由的声音。

制作:

于是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制作。但老实来讲,我事实上的制作几乎是东做一点西做一点,就连音频和视频有段时间都是交替着制作的。这种焦虑而又杂乱无章的制作方式直到我作品的最后期才有所缓解。因此为了让接下来制作的说明能稍微清晰一点,我就不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段落顺序来进行说明了。

而对音频具体的说明,可能也是以未发给凉郁重混的版本为主。毕竟我能看懂的也只有我自己的音频工程的部分了orz。以至于到最后我也都还在怀疑究竟里面是不是真的被凉郁塞了个野兽仙贝。

第一段是0:00-1:35

这一分半左右的时长几乎可以作为很多音mad作品的全长,但在这里我却只打算用一个场景演绎。无论如何,这都是个四分多钟的作品,曲子前一分半的质感也几乎相同。如果在这里我就将自己能做的效果一股脑的全做了,那后边我就真的没办法拔高观感了。我喜欢用打牌比喻创作,既然如此,开头就放炸弹肯定是不行的,至少要先过过小牌吧。所以做这段的时候我几乎是完全压抑着自己在做的。很多时候想到要加的效果,我都会强制自己打消掉念想,让自己纯粹的只完成主要效果而不节外生枝。于是,最开始的音频素材这边只加了一个信号灯的哒哒声。虽然红绿灯上有演绎,但就连铺底的乐器都是原曲自带的。然后才让各种音效逐个进来。

在我看来原曲这一段最有所体现的便是一种渐进感,对于深圳东站而言,确实就如同其一段时间的起始一样,渐渐有了自己的涌动。因此,我将我能想到的素材随清晨时间的推移逐个放上去。相对应的,画面也随声音一起出现。对比后边来说,这一段对演奏这一音mad的体现应该是最明显的,某种程度也是想让观众熟悉音mad的这种表现机制吧。

视频素材的拍摄我差不多只能依靠自己的老手机,因此质量实在不能说有多高。在这个普遍可以做到4k的时代,它还是固执的最高只能拍1080p30帧,甚至在拍摄慢动作镜头的时候只能做到720p30帧。这些素材大体上看还好,但若是放大了看细节简直一塌糊涂。

不过就像之前所说,有瑕疵与缺憾的素材呈现在你面前又不得不使用时,似乎也只有找出他的特点顺其自然的利用这一条路可以选。既然模糊与不流畅是它本身的特点,那就把这些做的更明显一点,做成影片本身的特色吧。于是我给画面整体加上了噪点与后期景深,将色彩改为了黑白(顺便加了个looks),并保留30帧作为影片的最终帧数,这些也几乎是我贯穿全篇的画面处理。

给视频叠一层厚厚的模糊杂点滤镜的方式确实是一种比较经典处理方式了,这点上【葛饰出身】老哥倒是给了我挺大灵感的。就像往不新鲜的食材里头加一堆重料一样,这种本应是狼狈的掩盖的方式经过发酵,竟也可以成为一种特色。至于颜色,我则更不擅长处理。色彩的配合太杂乱太脏难以把控,那不如将它们全部取消掉,让观众只在作品能体验到最纯粹的光感。最后,帧数也可以不是60帧,在我看来保留30帧下这种锐利的运动也是一种对记录素材原始味道的坚持。与其使用60帧让运动软趴趴的,不如保留这种顿顿而又尖锐的30帧质感。而且说不定到后边需要更锐利的运动的话,再抽成更低的帧数也可以。

总之,这漫长的一段的处理方式大致就是这样。哦对了,其实这一段大部分的音视频素材,都不是原本就匹配的。几乎大部分的音和视频都是我后期觉得什么音适合什么画面就配音配对上了。有些素材甚至因为现场得不到,都还是我网上找的能与其他实录素材匹配的合适的网络素材。【音mad风味】,我记得是有一个这样的词来形容这种吹替视频的。但要问这也能算音mad吗?我大概就不知道了(笑)。我不是这么纠结于定义的人,或许对比而言后边的“报站rap”能把这个视频拉回到一种定义意味上的音mad。但比起这总咬文嚼字的细节,我更想做的其实也只是:简单的给一个本不太属于音mad定义的视频,固执的打上音mad的标签罢了。


第二段:

说到报站rap,那可能就得进入到这个视频所谓的第二段,也就是1:35-2:12这部分了。按时间顺序来讲,这段的音频是我3月中几乎最开始完成的,但视频却是在6月初影片的最末尾完成。这种时间上的撕裂感其实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对这段纠结,因为它确实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完成视频的一个段落。

音频的构想很简单就能想到,既然前面铺垫了这么久,那简单的加上鼓点与报站音的爆发其实就没问题了。后续重复“深圳东”与响铃的段落,则更是我听到这首曲子一开始就想到的处理方法。但与之相对的,视频经过前段一条漫长场景的铺垫,现在要求我变换场景时我竟不知所措了。就像被压迫久的奴隶一时活的了自由也不知所措一样,我现在是想自由发挥也不敢,只能继续保持一种自我压抑的姿态。事实上转念一下,这段也确实需要我将这种自我压抑持续下去。因为总览全曲,这也只不过是很靠前的一段罢了。现在不是放开手脚将“大牌”全部打出去的时候,要不然后边就没效果可做了!这种未知让我持续纠结,以至于我最终决定跳过这段,先将那些可以称得上的“出大牌”的段落尽数做完后,再回来重新评估这段该怎么做。而事实上我也是这么执行的,3月的我无情的将这一段交到6月的自己手上,以至于到了6月初,看着这前人遗留下来的礼物,忍不住的想咒骂那个“打算靠后人的智慧解决问题”的三个月前的自己。

而6月初的我真的可以算是道心燃尽,面对这段视频我也只想着快点完结掉它。对比了一下自己后边做出的效果,为了让影片整体过渡更平缓,似乎直接用一些我比较擅长的快速剪辑糊弄过去会比较好。于是,在这种不知道是偷懒还是真的有在认真决策的状态下,我直接用未使用的边角料素材东拼西凑的完成了这段的视频。以至于很多的画面其实都是被放大了几倍拿来用的,糊的不能再糊的视频角落。不过经过前边那个原则a的洗礼,我倒也能理解与欣赏起画面的这种质感了。(本心其实还是为了偷懒)

真实情况


而在剪辑的视频上,我也隐隐的加了一层3d的列车行驶画面。怎么说呢,既然这里音频我有用地铁底噪做音效,那画面也应该有和这个底噪配合的元素才对。不过说起这个底噪也确实是当时为了模糊掉那些音质粗劣的素材才加的。毕竟那些地铁报站音的音质实在太差了,特别是重复“深圳东”的哪一段,其实录制的素材因为爆音已经被削波失真得听不清了。于是我才用这种音效配合,再辅以巨大的延迟混响以求模糊掉素材的本音。这样似乎也可以给素材制造一种“空间的临场感”,也算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做法了,说到底这也还是之前“食材不新鲜放重料”方法的衍生,对比我这边初版全然模糊不清的音频,凉郁的版本其实拉救回来了挺多的。

说来还有这段一件新奇的事,那就是在调试这个底噪音效的eq时,我总是调整不到让自己满意的状态。于是有时我会边播放原曲边拉动eq的旋钮,而随着原曲节奏的进行,我也玩闹似的会随着节奏点提放eq。但这种玩闹出的效果,倒是给了我一种新奇而富有动态的体验。因此我决定把这种效果用包络的方式模拟出来,大致就如下图所示吧:

就这样,我保留了这种拉动所带来的粗糙的动态效果,让底噪有了些远近感。这应该不算是什么创新的东西,我想在我不知道的音乐中这种效果也应该不会少见。但自己瞎玩所得到的东西,确实会比学习时被输入的知识,来的更让人印象深刻。这个道理似乎在下一段第三段也有所体现。


第三段:

这一段的范围是2:12:-2:31,也算是这首曲子中间较短的一个静下来的段落。音频方面没有什么可说的,我在原曲之上几乎只平铺了一层环境音以及报站的语音。至于视频,我从这段开头“下一站预计客流较大”这句话中倒是得到了些灵感。既然此处说的是【客流较大】,但原曲却体现一种【无物的骤停感】,那何把这种矛盾做在视频中,在视频中体现一种【明明客流较大,却形同无物】的感觉呢?正好,具体的做法我也有所构想,那同样是我在今年1月玩出来的效果:


新版AE的内容识别填充的大致功能是自动计算填充图层的缺失处,可以算是ps中内容识别填充的动态版。因此很多人会使用这个功能来扣除动态画面中不要的物体,比如马路上运动的车。


大致是这样的效果

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填充也不会是完美的。特别是面对要扣除的物件占比大、数量多的时候,几乎画面中都会有一种物体还存在的朦胧的痕迹。通常而言,这种痕迹是人们急切想消除的碍事玩意,但我却偏偏想保留这种痕迹以此做出一种效果。而这也依旧如之前的原则a所言,是将缺憾变为特点的做法。于是,我将人物逐帧涂抹出来,放入ae中用蒙版扣除人物并生成填充的场景,再将生成的场景盖住原本的人物,最终做出来这段的主要效果。

其实解明出来,这也不过是很简单就能实现的效果。要说真正的困难,果然还是需要花时间,特别是将人物逐帧涂出来这一环境,几乎十几秒的工程就能花上我一天的时间。但其实如果仔细探究,应该是有必逐帧涂更有效率的办法的,不过我还是乐于困在这种不效率的方法中。

一是因为虽然我的手需要不停的涂,但这一阶段我的大脑其实是不需要工作的。因此,我可以边涂鸦边听着一些娱乐节目。某种程度上,这算是我久违的偷懒休息的环节,我也真的想让这个过程慢点让我多享受一会。就像有的人会专门坐慢速的绿皮火车,只为欣赏风景或多陪陪同坐的人一样。

二是我喜欢手涂带给我的确定感,做这个的时候,我总能知道只要涂完了,那一定能做成效果,不需要考虑中途卡壳的情况。而且我私人喜欢这种涂鸦带来的帧与帧之间的抖动感。对比做这部作品制作其他段落时“三步一小卡五步一大卡”的状况,这种体验真的是尤为珍贵了。


第四段 2:31-2:42 :

如果要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总结这一段的话,那我想韵哥的这句话应该最合适。不过在谈到找牌子之前还是得先谈谈音频。


这段音频按顺序是我第二开做的,因此它其实也算是我在三月份迷茫时的早期制作。原曲中这段本来是进了一段碎鼓,因此节奏也显得急凑了起来,而我在做音频前最开始的构想也是将碎鼓给还原。但我所遇到的问题依旧是“单纯的演奏没有办法支撑起这个作品”。扒谱,修音,替换,还原原曲在这里确实变成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面对这茫茫的工程量,我把心一横,还是决定“走捷径”——所有原曲有的质感,我都不还原,最多在底下加一层原曲来突出质感。而我真正要做的,应该是制作那些原曲不曾有的内容。


如上面所说的一样,因为觉得鼓点的质感不够,直接暴力叠多了一层原曲鼓点

“即使是噪音也有作为演奏要素的可能性”。

如果说前面段落还只是将噪音作为点缀的音效使用的话,那这段就应该算是更深的依照这句话制作而成的。没有了还原原曲的顾虑,我的想法也大胆了起来。先是因为觉得音频中空,直接暴力叠了一层杂音填充。之后在想到可以用噪音做节奏后,我又切分了噪音来进行演出。我不得不承认,随着环境的变化,即使是噪音也会体现出不同的质感。当将两种环境的噪音相邻的放置,这种音色的差别也就尤为明显了。这种即使是噪音的质感差异,也同样是我完成这段音频的重要凭靠。最终,这段音频完成时,那种场景间不同噪音疾走般迎面而来的效果,便水到渠成的给与了我视频上的灵感。是的,我想视频上也应该是和音频配对的某种场景切换。

那种如【照片定格快切式】的效果是在很多映像作品都有被使用的手法,这次我也想尝试一下。而使用这种手法进行快切也同样存在一个要点,那就是需要有【进行联系的锚定元素】。就如我在评论区说:

如果要说这部作品直接参考了哪些作者的话,那McGloughlin兄弟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其中BV1qt4y1m7G1中便是对【有锚点的定格快切】这点很好的体现例。单纯的快速切换只能造成观者视觉的混乱。因此在快速而庞杂的【变化】中,必须得有【不变】或者【有规律】的东西存在,观者才知道将视线聚焦到哪里,欣赏哪部分的运动。于是我想以一个深圳东站中最适合且最易得的东西作为锚点,于是最终我想到了【标识】。

可以说,在我因这部影片主动去注意那些标识之前,我完全难以想象原来深圳东站存在密密麻麻的这么多标识。在我取景时,几乎是每走一两步就会有一个牌牌框框出现在我眼前。作为作者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样我就不需要为寻找场所收集素材而发愁了。但在这之上,作为一个刨去掉作者身份的普通人,我心里其实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惊讶。原来我每天所面对的场景信息竟然是如此的过饱和。明明平常能够习惯与忽视,但当我有意识的去关注这些标识时,时间长了竟也会感到混乱和头晕。我不得不感叹自己的大脑在让我适应城市生活上付出且妥协了太多。

不说这些了,总而言之我收集到了大量的标识素材,打算回到家照着音频编辑。这似乎与开头我所回应韵哥的内容相反,并没有什么“寻找的狼狈”。但事实其实是“寻找的狼狈”是从现在才正式开始的。我的确是收集到了琳琅满目的素材,但素材与素材之间该怎么组合其实才是这段最复杂的环节。我像是搭积木一样确立好一些关键点的形状,然后再在之间进行填充。我大部分的时间也几乎都是在文件夹里翻找素材,拖入软件中比对是否合适,或再放弃这个素材重新寻找,循环往复,这确实是让我感到狼狈。不过经过好几次的比对修改,虽然整体显得不算精致,但我好歹是完成了这段的制作。

而在拼合的同时,我也需要将拍歪的素材进行拉直处理,而有些画面不够的素材,我也用dall·e进行了填补。

其实细看的话应该还是能发现图片的不自然处的,但毕竟这段场景变换的快,也就不太会被细究了。而在最后,我也设置了一个从标识向内进入的转场,就算是与第五段的衔接了。


第五段 2:42-3:20:

经过一个地下通道的广告标识,这部片子大致是到了全篇的第五段。我自我倒是感觉从这段开始,这部片子才算是进入了正题。而这一段的效果其实也算是本篇最核心的效果。毕竟在最开始的构想涂鸦中我还着重的画出来了嘛。严格来说这段应该还可以再细分成三个部分,但我总感觉这三部分还是都粘连在一起了,因此还是还是统称为第五段,后续就算或拆分或汇合地讲也能更自由一些。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第一部分的效果其实很简单。甚至对一些人而言其实看一眼也就明白怎么做了。

大致的制作方式

总的来说,就是将广告牌镂空做成类似“窗”的感觉,然后用摄像机推进的方式穿过窗与窗,制造出一种“平行感”。我个人是把它想象成不同平行的车厢,但也有观众把它解读成“平行的世界”。无论如何,这种相互同时存在又毫不相干的感觉确实是这段的重点。抠像的工作我直接交给插件完成,有缺漏的地方我也有细致的手动修补。然后再将他们于z轴上叠起来,加上摄像机的景深。给人物的面部打上马赛克,保护一下路人的肖像权啥的。其实最终看上去,拼贴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毕竟人和背景都被压缩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它们之间的深度偏移变化也没有体现出来。

这其中有一个效果可能是我认为比较重点的,大致就是我会给每个三维图层加上一种“随着距离摄像机越近,画面逐渐从暗到清晰的曝光度变化”。毕竟不给摄像机加上些【能见度】的限制的话,那就得连最远处的图层也要把控好不出现错我。并且这种如同迷雾一般的效果,也确实能为摄像机的推进更添一层未知感。这个效果我想了很久如何在AE中实现,最后还是决定用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做出来。虽然显得粗略,但效果其实也合格了。

音频上这一部分主要是突出报站音和bass。最开始听原曲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这部分bass的质感,因此能讲这种质感保留下来也就恰到好处了。而除此之外的音轨则基本上是氛围音,有纯粹的铺底噪音


有发出电火花噪音的在高频噼噼啪啪的声效

甚至为了有更好的转场效果,我还特地加了免费素材的风声转场的音效,哈哈

第五段的第二部分前半段基本上是延续了第一部分的做法。视频上将重复与偏移用一个更非现实的方法体现,音频则上将原本的报站音替换成了同第四段一样的噪音切片。原曲的这部分其实进了一段比较高速的bass,但由于我实在是扒不出来所以才用人声切片盖上去代替质感了。不过后边交给凉郁处理的时候,凉郁是帮我扒了重新加上去了,这点确实得感谢他。

至于这第二部分的后半以至于到第三部分结束的视频,我则换了一种方式制作。毕竟我也不想只局限于这个走廊中,在恰当的时机确实可以变换一下场景。(虽说实际上变换的还是挺突兀的)

这段我直接使用插件生成的深度图对原素材进行蒙版处理,然后将经过处理后不同场景的素材叠放起来,最终做出这段的效果。插件生成的深度图自然不能说有多精准,正如下图所示,帧与帧之间的抖动几乎都非常要命。但我倒是不想管这些,自顾自的就把它们叠上去了。只能说很幸运的,再整体打光也在闪烁的情况下,素材本身的抖动也变成了与灯光配合的似是而非的闪烁效果,于是我就将其也当做特色保留下来了。

第六段 3:20-3:33:

这段算是后半段的一个过渡段,而曲子的整体质感也突兀的改变了,因此我想在这一段改变原本以推镜为主的运动模式,做出一种新效果。不知为何,这段稍显诡谲的曲调让我想起了cyriak。我想这位作者我应该不需要再过多介绍了吧。在我看来他确实是一位十分擅长重复手法与做合成的作者,或许我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些灵感。就这样,我模仿也以物件的重复做出了这段的效果。




我将想要的运动中的物件抠下来,然后添加残影效果制造出一种相同的物件源源不断的出现的感觉。同时音频中也更突出铃声的演奏,这种催促的感觉十分适合这一过渡段,也能很好的为下一段的转场积势。随着语音中同步的“下一站,下一站”的催促,配合画面中站名的快剪。镜头最终突然偏移,奔向未知的,所谓的终点站。并且为了提到某种运镜的锐利感,我也确实将一些运动抽成了15帧。至少在我看来,这段应该是某种恍惚的焦急感不断积累到顶点,再最终释放的段落。


第七段 3:33-3:46:

这一段也是以车门的重复构成的段落。毕竟之前设置了一种镜头挪移奔向未知的转场,那这里就感觉可以设置某种奔跑的“道路”,只不过这个道路却是无穷无尽,没有终点的。并且背景又有某种催促存在着,让向前奔这一行为不得不进行。

我想到了地铁关门时的警告音,那对我而言几乎是最让我讨厌的催促。于是我把它做进了这段的音频中,并让镜头在几乎每次车门快要合上的时候顺着夹缝进入下一层。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前进变得更加急迫。

以及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其实这段关门的视频我是使用了dall·e进行扩充的。我的手机在地铁的狭窄空间里实在是拍不全画面,所以还是得出此下策。并且为了和前段有个顺畅的过渡,这段我同样是抽成了15帧。之前我也尝试过这段30帧的版本,但不知为何总感觉关门的动作绵软了下来,于是便还是决定把帧数砍半保留15帧的状态。

而在门的后边,我则决定加一层隧道的影像做铺底。并在这的基础上我个人还想将隧道编辑的更加奇异一些。所以我在这上面加了power droste效果(妖术),让隧道多了一层螺旋的层次感。

不过这个隧道素材我其实直接在网上找了个分享生活的博主,询问着要了一段素材便拿来用了,而且这个貌似连深圳地铁的隧道都不是(抱歉了深圳厨们我罪该万死)。

但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有认真的考虑过的自摄素材的。途径深圳东的十四号线是无人驾驶车辆,因此可以之间看到车头和车尾的玻璃。听说刚开通的那段时间,是可以直接跑到两端的最顶部,对着隧道拍摄的。只不过现在是被一道栏杆封起,只能远观了。理论上从这里倒是可以直接拍摄一段隧道素材,但真正拍摄的时候,被栏杆隔开一段距离无论如何还是使得拍摄的素材被窗沿遮蔽了大半,而且时不时还会有其他的乘客一起拍摄。成片的最终效果实在是不太好,最后我就还是选择走捷径了。

话说回来,其实这个自摄的素材在做第二段的时候还是被废物利用回来了。


不过这个隧道素材我其实直接在网上找了个分享生活的博主,询问着要了一段素材便拿来用了,而且这个貌似连深圳地铁的隧道都不是(抱歉了深圳厨们我罪该万死)。

但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有认真的考虑过的自摄素材的。途径深圳东的十四号线是无人驾驶车辆,因此可以之间看到车头和车尾的玻璃。听说刚开通的那段时间,是可以直接跑到两端的最顶部,对着隧道拍摄的。只不过现在是被一道栏杆封起,只能远观了。理论上从这里倒是可以直接拍摄一段隧道素材,但真正拍摄的时候,被栏杆隔开一段距离无论如何还是使得拍摄的素材被窗沿遮蔽了大半,而且时不时还会有其他的乘客一起拍摄。成片的最终效果实在是不太好,最后就还是选择走捷径了。

话说回来,其实这个自摄的素材在做第二段的时候还是被废物利用回来了。


邪魔


第七段3:46-4:49:

终于到了最后一段。对于这段的发想我倒是没有弄得特别复杂,无论是音频上还是视频上,我都只是将之前有过的效果一股脑的全丢进去碎片式的糅合起来,以达到信息量上的巨大罢了。除了一个之前没有的效果,那就是扫描模型。

事实上最开始我是考虑到之后可能有会用到三维地铁模型的地方,打算扫描地铁的模型为己所用的。为此我甚至还买了一套深圳地铁的草模尝试。而到手后的实物大概是这样:

好吧,毕竟是纸膜,没有太多细节我也可以理解。总而言之先扫描看看吧:

嗯······怎么说呢,这大概就是我的扫描初尝试。毫无疑问这肯定是失败了。毕竟当时准备的很仓促,也没去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扫描质量。在纯粹的尝试下,我倒是扫描出了这样质感的物体。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挫败,但我也隐隐的注意到了这种破碎的质感。

在之后,我做了更多的尝试,也生成过效果较好的扫描模型。但从细节上来看其实还是不能让人很满意。没办法,对于模型的重新布线我也不会弄,只能如爱迪生找灯丝一样多尝试了。而之后我甚至一条道走到黑,买了专门的地铁模型用来扫描,想来看看这样能不能做出比起纸膜更好的效果。


最终效果其实也没有让我满意。不过这种粗糙错落的质感也确实别有一种味道,或许这也能成为一种风味也说不定呢?

就像最开始错误百出的扫描件一样,如果不把这种结果当成错误,而是当成风味的话,那反而是难以想象能用何种软件的何种方式达成这种效果。或许我可以试着不把它当成将实体模型扫描上传成高质量模型的工具,而是把它当成将现实场景扫描成某种粗糙破碎质感的模型的工具。

于是,我将深圳东站中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角落录像扫描


当然,这些场景中也包含之前的之前拍摄的红绿灯柱,我当时大致想好了结尾的转场方式,因此也在这时就做了准备。

而最终扫描出的质感正合我意。

我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做成可以推进的隧道,便最终构成了最后一段的大致样子

并且,为了让模型也具有一些动态的感觉,我还给它们的材质的置换属性上加了一层动态噪波。虽说最终在推镜运动的掩盖下效果不太明显了,但确实也有了一种诡异的生命力。

而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我又叠加上了前边第五段的深度图场景和运动的地铁,最终做出了这段的画面效果。


至于之前扫描出来的地铁模型,我也放在了这里让它们出现了一两秒。怎么说呢,明明是作为制作重点花了我大几百块钱得到的素材最后只起到了这么点效果。而到了需要用到精细的地铁模型的时候,我还是灰溜溜的在网上花钱下载了即使和深圳地铁长得也不是特别像的地铁模型,再加上些效果好让它还看得过去。这确实是有些黑色幽默,我自己也忍不住地吐槽自己:

但这种为了某种效果而不惜代价,如同开玉石赌博的体验,确实比坐在电脑前苦闷的调试效果更让我激动,特别是最终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算是赚大了。

最后,那套淘来的地铁模型也被我挂上了闲鱼让我回了点血。

最后,我也顺利的用红绿灯的扫描场景与实拍场景进行了转场,让画面来到与开头对应的结尾,顺利结束了这部影片。


关于深圳东本身:

历经三个多月的长跑就此结束,这几乎是我这八年以来制作周期最长的音mad,也真的是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拉锯战。现在回想,我只做梦一样,记不清我究竟经历了什么,记不清我决定做这部作品的心情,特别是先在我离开深圳,在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记录这些事的时候,我发现我连深圳东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也已经开始有不太清晰的地方了。

似乎从这部影片上来看,深圳东站是个由通勤的人们组成的冰冷的地方。但实际上我说了谎。将镜头对准其他地方,填上色彩来看。这里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们。

特别是撤销核酸点后,西广场的空地恢复,带小孩来玩的家长们以及散步人们也变得多了起来。有时候我晚上到这,似乎还是能看到在空地活动的大妈大爷。除去交通中枢的标签,这里也近乎有如小公园一样的地点,但跨出去,便又是将其围住的吵闹商业街。这种如孤岛一般的场景,也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只不过我为了主题没将他们做进去而已。

把视角转向另一边,除了这些悠闲散步的人以及忙碌通勤的人之外,这里还有其他类型的人吗?答案是当然有的。记得有一次我五点多出门,为了拍摄深圳东站最清晨的一些景色。我想,五点钟深圳东站大概不会有多少人吧。但事实是,我到来的时候,车站的地下大厅里早已横七竖八的躺着不少人、排着不少人,身边靠着有大大小小的麻布包。我猜测这些是来深圳东站坐火车的人。

说起来,我其实也时常忽略深圳东作为它本职火车站的身份。毕竟深圳东这个车站实在是太小了,候车的大厅基本上也就是大一点的学校大堂的程度。而从这里发的车也实在是很少,甚至几乎都是绿皮火车。所以平常我有做火车的需求,几乎都会选择深圳北站而不是深圳东。但反过来说,或许也正是因为这里不通高铁价格亲民,提着麻布包的大大小小的务工人员也才会选择来深圳东坐车。今年我有事回了一趟梅州,于是选择了来深圳东坐火车回去。一方面是为了拍一些深圳东火车方面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认它作为火车站给人的感觉如何。但当我实际坐上火车,被各种远行的人包围后,我也确实从他们之中感受到了深圳的其他面。

出于某种心情,我最终并没有把他们拍下来,我只是觉得至少得给这些远行的人一些尊重,因此还是不要把他们也制作成景观了。有些东西我自己都尚未知晓,便没有向观众完美的表现这些的创作实力与权力,就此作罢或许是件好事。

于是,我只单单的选择了通勤的人们以及代表他们的地铁做了一部影片。至于真实的深圳东,以至于真实的深圳究竟是怎样,我想就并不由我说的算了。我看评论区有很多人也分享了自己在深圳的经历与体验,或许将它们汇总起来,是能有一个对于深圳东的总体印象的。对我而言,深圳其实并没有多欢快或痛苦。它只是一个让我觉得有些有趣的,我住惯了的地方罢了。


结尾,以及关于这次创作本身的碎碎念:

以上,大概就是我对这个作品的完整总结。不知为何这么拆解开来看,这部作品也就显得没那么吸引人了。在这个作品制作前,我为它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让它既要是作品集的一部分,又要是可上传的视频作品;既要拥有映像的质感,又要保留音mad的特征。最终这部作品其实显得已经有些四不像,就连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作品。

其实从映像的角度上来说,这部对手法的使用是不精尽的。举个例子来说,第三段的这个人物透明的效果,其实算是一个突兀的效果添加。我只是因为想用这个效果,因此在这里就使用了。

其实要巩固这个效果也很简单,那就是在之后的段落也让这个效果出现。而我也本就打算在后面定格快切以及推镜的段落用这个效果做出人物glitch的感觉的。只不是最后纯粹因为工作量太大而不想做了。

另一方面从音mad的角度上来说,我也并没有遵守音mad的制作手法,fake的画面和素材匹配,其实在这部作品中比比皆是。或许也真的只有中间的报站音才能稍微突显这部作品作为音mad的属性。

并且,明明作为作品集,但我收集素材包括使用原曲的方式也还是在灰色地带上蹦跶,这层【二次创作】的感觉与习性,我并没有尽力的去抹除掉。而就连我在这篇文章开头所说的,对【二次创造】上升到【一次创作】的做法,我自己也并没有坚持到底,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最后在细节处自己也懈怠了。似乎某种感觉到位就行,其他的细节,我总可以急切而草率的糊弄过去的。

急切而草率,这其实就是我创作的方式。所实现的效果一定要让人看见才行,所表达的东西一定要明显的让观众知道才行。所以我其实也自我吐槽过,看我的作品其实是常看常旧的。似乎看久了,并不能发现更多隐藏的细节,因为大部分的效果都被我浮于表面了。

对我自己本人的性格而言其实也是如此,说实话,我并不享受某种创作过程中的快乐。的确,我会因为发现某些新的做法而感到新奇。但这其实和纯粹的享受创作过程无关,我只是因为期待着这个效果所带来的结果,以及整个作品完成的结果而已。因此就如之前所说的急切与草率那样,我真的只想让这个作品快点被完成,我真的不知道醉心于细节上有什么好快乐的。说的残酷点,我觉得所谓的创作,真正的快乐只存在于作品发出去的那一瞬间的数天,其他更多的时间只不过是痛苦的攻坚,以及投出后作品不属于自己疏离。

对我来说创作实质上是一件奢侈且痛苦的事情,在做这个作品以及之前做作品的过程中,我都会数次厌烦到只要不让我去做它,做其他的什么都可以的状态。我会为了不去做它而去玩最无聊的游戏。在做这个的过程中,我去玩过扫雷,去玩过数独和2048,甚至我会玩一上午《羊了个羊》这种垃圾都不愿意做它,或者听听学术讲座也都比做这个有意思。但最终我还是得把它做出来,不全是因为它是有实际功效的作品,更是因为它是我逃离音mad的手段。

很奇怪吧,明明是在做音mad作品,却不是为了进入音mad而是为了逃离音mad。并且这个逃离音mad说的不是退出音mad,而是挣扎出来不被音mad中自己讨厌的东西包裹。我很长一段时间确实就是这样感觉的。毕竟所谓的音mad也不止只包括作品,和音mad有关的各种事物,各种联系,各种“案件”,也同样是音mad的组成部分。作品是音mad这个概念重要且基础的部分,但并没有某种纯粹由作品构成的音mad概念存在。因此面对音mad,自然要面对那些我所不喜欢的,觉得甚嚣尘上的各种事。而在完成作品的时候,我却真切的感觉到了与这些本属于音mad浮躁事物的,抽离开来的自由。这是和退圈或者逃到其他坑的逃离感不同的,并没有某种如斩断一般的遗憾感或落败感存在。当我抽离开来后,我便有了平等的直视音mad的权利。但这种抽离开来的自由,也只存在于作品完成发布的那几天,因此为了这种自由,我只有继续制作下去。

另一方面,我相信这种所谓逃脱的期望,是普遍存在于其他亚文化圈子,甚至是每个人的生活中的。但很明显,身份的脱离并不能带来解决的办法。就像逃离了音mad圈到其他圈子,这种不自由的困境当然也会平行的存在。就像逃离了音mad到生活中,这种不自由的困境肯定也会平行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放到这部作品上而言,就像逃离了深圳,这种不自由也一定会在后边跟着你,穷追不舍。

因此,我想直面这种不自由,即使它只是局限于音mad这一小的领域之中。但我能窥见,在它背后,是生活本质上的困境。而似乎我已经将音mad的困境,与创作的困境,生活得困境,以至于更大领域的困境重叠了起来。因此,我想摆脱掉这种普遍意义上的困境,就先从音mad出发。每当我完成了一部作品,我便有了短暂逃离开来,平等的远视音mad的权力。即使不发声,不言语,作品也会形成力量,让我能维持住自我,这也是种沉默的权力。这不同于无法发声的被动沉默,是如同耸立的冬树一般巍然有力的沉默。最终,我想在这种永不停歇的抽离与与直面中,找到我要的答案与解决方法。


关于《深圳东》不负责任的创作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