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不过是个电厂搞技术的!”

2023-09-13 23:32 作者:奔跑的电力人  | 我要投稿

这几天重温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这套书我一直都是断断续续读的,但不管从哪一章节开始都能看到一些发人深省的东西。在全书最后,作者罗列了近二百年来影响世界的主要技术革命,无一例外都是来自欧美,作为技术人,在感到惭愧的同时也难免有些意难平。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三点。

首先是近二百年来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造成了我们的社会环境创造力极差。前一百年就不用说了,封建社会的思想解放程度是负值,大多数人都是老爷奴才心态。后一百年我们终于实现了思想解放,于是新中国成立,两弹一星发射,上天降龙,深海捉鳖,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就,我们用三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两百年的路。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的大多是从1到100的事业,而从0到1的少之又少。这个过程我们强调统一思想,主流思想以外的难免不被接受,这样的好处是我们集中精力干了很多大事。但在一些方面,我们的社会缺少包容性,人的思想过于压抑,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焦头烂额中度过,因此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原动力。

我们不能指望满身疲惫挣钱还房贷车贷的人,让他在工作中去有创新思想,因为创新就会加大犯错的可能,而我们的职场对技术人员的犯错几乎是零容忍的。

我在很多年前在电厂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案例,至今记忆深刻。当时电厂锅炉给水调节阀出现故障,汽包水位快速上升,运行的主值见状立马解除了水位保护,并且迅速手动调整将水位重新归位,避免了一次锅炉MFT。按道理来说,他的出色操作拯救了机组,给公司挽回了损失,但按照规定私自解除水位保护属于严重违规,被待岗三个月。

后来的工作中,我遇到很多同行,跟他们讲起这个案例,大家都习以为常。大家对这类事件的总结是,有些工作能不做就不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不要说去创新,去开放思想,哪怕大声说句话,都可能被各种解读。

当然并非完全都是这样,我特别佩服行业内的一位前辈,他提出的高低位布置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就是行业内的一项重大创新。尽管高低位布置机组还只是应用物理上的创新,但是在制度异常严苛的电力行业,能有这种创新思想,已经非常不容易。我相信很多同行也会为此捏一把汗,万一失败了,各种批评甚至批判声音可能会如雷贯耳。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我们的教育过于程序化,大家学会了知识,但是忘记了思考。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的教育灌输的就是是非对错,0和1永远不可能画等号。通过各种默写、背诵、考试,我们把这些知识像法律法规一样刻进脑海,因此在之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去怀疑这些知识,也就堵上了去探索发现奥秘的大门。

事实上,我们的世界光怪陆离,并且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我们的世界除了0和1,还有更多像中国山水画一样的远近高低,风景各异。

曾经我在给人讲逻辑判断的时候,我说在现实生产工艺流程中,工艺参数只有大于和小于,没有等于,等于只是一个数学概念。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因为很多逻辑判断,比如磨煤机轴承温度大于85℃打闸这个逻辑,很多人纠结是用大于还是大于等于,其实在现实生产工艺中即便出现等于的情况,也将只是一瞬。而对于保护来讲,我们更讲究信号的可持续判断,这个过程中,信号要么超过我们的保护定值,要么下降到保护定值以下,去讨论相等的情况,意义真的不大。

用这个抽象的案例我要表达的就是,我们上学学到的概念,可能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主动思考,用思考去创新,从而翻开崭新的一页。可如果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是非对错,这种思考能力是会被磨灭掉的。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社会技术过于廉价,大家都沉浸在努力发财的梦想中,却忘记了小时候想当科学家的梦想。我观察的一个现象是,与机器打交道的越来越不值钱,比如在座的各位电力人,有相当一部分需要翻山越岭甚至远渡重洋,才能养家糊口。而与人打交道的越来越值钱,比如保险、网红,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日进斗金,但是整体来看,所得与付出还是远强于一线技术人。

所以,有时候我自己都会调侃自己,“你不过是个电厂搞技术的!”

吴军老师说,中国IT领域找不到一万小时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他还强调说,中国的年轻人做不了几年技术就去做管理了。说白了,根本原因也是技术的相对廉价造成的。与IT行业相比,电力行业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如果我问各位同行,你愿意在一线待一辈子吗?我想没有人会愿意。大多数电力工程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在一线辛苦奋斗的,要么是没有等到提拔的机会,要么是钱给的到位,自己也没有别的长处。当然可能真有一种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我们的很多前辈就是这样,但是我想在这个花花世界,以后很难找到这类人了,有的话,值得全体同行向他敬礼。

我遇到过一位同行算是个例,家里条件比较好,他可能也确实喜欢电厂工作,就把工作当了打发时间的场所。由于没有什么工作压力,所以有一些小发明小创造,这也印证了我的第一个观点。还有一种现象,很多前辈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各种技术创新的点子层出不穷,很多人会觉得是他们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更认为是奋斗到了衣食无忧后,在减压工作中思想解放的结果。

从这三个角度讲,我想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我们的社会缺乏创造力的原因。但是我也相信,很多创造力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尽管我们可能创新环境有所欠缺,但我们国土大、人口、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哪怕创新比例不如别人的百分之一,但可能最后的结果也比别人好很多。所以,我们在飞天、入海、杂交水稻、量子通信、芯片等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如果没有任何创造力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当前要做的可能还是解决大多数人的生存问题,毕竟还有几亿人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要求每个人都去创新发展,那多少有些强人所难。

尤其是电厂这种行业,安全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哪怕到了千钧一发,也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如果一个电厂的管理,基本的规章制度总是被突破,尽管可能会出现前面提到的“英雄救水”的事迹,但这个电厂大多数情况下可能都会“水患不断”,你不可能每次都有英雄相助。

吴军老师说到技术人员转行做管理的问题,在我们现有的社会背景下,很难强迫一个人去一直扎根技术,毕竟大多数技术岗待遇没有管理岗高,而且工作环境也不能同日而语。

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管理,管理更需要一种协调组织能力,甚至在我们的社会环境里,还需要懂得人情世故(有时候,我觉得人情世故也是阻碍我们创新发展的原因)。管理岗更抽象化,技术岗更像是社会版的0和1,显然这是技术出身的人所不具备的。技术出身的人过于追求事物的是非对错,管理岗有时候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指鹿为马。

在电厂出现问题后,一线技术人员会直击主题,然而大多数部门不是这样的。比如一项技术服务,技术人员希望更好的厂商,但采购可能希望更低的价格,至于服务的好不好,能不能解决问题,有没有风险,他们一概不管。所以这就是双方之间的博弈,最后的取中方案往往谁都不满意,可出了问题大多是一线技术背锅。

可能因为是技术出身,虽然现在做的工作与技术有了一定的偏差,但是我还是想重复一下之前文章中表达过的一个观点。一个企业除了一线,其他的都是成本。销售类的公司,销售就是一线,生产类的公司,生产就是一线。

对于发电企业,那么一线就是电厂的四个值,以及围绕着四个值的生产、技术和辅助车间。除了一线以外的所有部门、人员,不管职级,不管权位,都是企业的成本,都是为一线服务的。

是成本,就要尽量减少自身存在给企业带来的负担,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服务价值,提高服务意识,充分了解一线的需求,尊重专业,尊重技术,不懂就去问。而不是站在某个高度,对着一线指手画脚,提问题却不去解决困难。

对于一线技术来讲,不单指电力行业,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去发展技术,把控其中的痛点,做好危险源辨识。要对技术人员有包容之心,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包括宽容一线技术的创新失败。

吴军老师说,能否宽容失败,已成为新时代公司成败的关键。越是不宽容的企业,越没有活力,越会失去过去的市场。我们要不断的引入新的血液,不要关起门来发展,不要把所有人同质化,变的死气沉沉,这样激发不出创造的热情。世界上唯一不死的就是癌细胞,细胞永远不死,人的肌体就死了。

提到宽容、创新这些字眼,我还想说个题外话。这几天在国际足坛多场热身赛,我们的球队在家门口艰难逼平菲律宾,又输给了老对手叙利亚。而我们的邻居,却在欧洲先后大比分战胜了德国和土耳其,他们不仅是比分上的胜利,场面上也是全面压制。

都是职业化三十年,我们的球队越踢越烂,那个不太友好的邻居却成了顶级强队。包括我们的男篮,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赛场一败涂地,什么原因?并非我们的球员身体、能力有问题,当然问题也有很多方面,有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球员上了赛场不敢发挥、怕犯错、怕受伤,总是规规矩矩的踢球,上场只是为了完成表演的任务,而忘了最重要的任务是赢球。

最后,我想引用吴军老师在书的结尾说的一句话,希望在一个世纪之后,引领世界的主要技术革命,大部分都能发生在中国!


“你不过是个电厂搞技术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