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速递1|人博卡病毒与塑型性支气管炎两例

2023-02-17 15:36 作者:海尔施基因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小倍!是绘本《揭秘呼吸道中的“捣蛋鬼”》中的主人公之一,眼镜医生的得力助手!

小倍工作坊能够采用“基因检测-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快速准确地侦查出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真凶。

2023年,我将邀请眼镜医生和大家一起更加深入地了解呼吸道中的捣蛋鬼,与新冠鉴别,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健康!

随着各地封控的结束,捣蛋鬼们在疫情前后的检出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博卡病毒”,小倍在多家医院的重症患儿中多有发现,某儿童医院PICU一度达到4.2%的比例。

关于“人博卡病毒”,首先来看看绘本中的病毒名片和眼镜医生的介绍:


01 博卡病毒:病毒团里的“小跟班”

中文名:博卡病毒

英文名:bocavirus(BoV)

种类:细小病毒科,单链DNA病毒

形状大小:二十面体,18-26纳米,无包膜

传播能力:未知

活跃时间:秋冬季

捣蛋指数:★★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就已经在动物中发现了博卡病毒。2005年,瑞典科学家Allander等发现人体内的博卡病毒的氨基酸序列与牛细小博卡病毒和犬细小博卡病毒相似,因此命名为人博卡病毒。

注意啦!《揭秘呼吸道中的“捣蛋鬼”》是2021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出版并发布的一本非常权威的科普绘本!

02病例分享

大家好,我是眼镜医生!我们医生喜欢分享病例,在实践中学习提升。

关于博卡病毒的学习,向大家介绍两个病例,分别来自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的陈华杰医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的秦道建医生,很有意思的是,两个病例都跟“塑型性支气管炎”有关系。

病例(一)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陈杰华医生


病例(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秦道建医生

什么是塑型性支气管炎?

概念

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是指由于气管支气管被树样管型或内生异物堵塞, 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甚至肺不张,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可引起呼吸窘迫的急症[1] 。

发病率

PB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高,因其可导致支气管阻塞、通气障碍,且起病急骤、临床征象非特异,极易延误诊治,早期死亡率可达 60%。

分型

PB分为两型:I型为炎症管型,病理切片成分为大量炎性细胞和纤维素,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起病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关;II型为非细胞管型,病理切片主要成分为黏液蛋白和纤维素,病因主要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1,2]。

病因

我国报道PB类型以I型多见,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可由多种病原体引发。目前,已有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博卡病毒等引起PB的报道[3]。

表现

起病急,进展快,引起严重气道阻塞,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可导致死亡。

治疗

支气管镜取出塑型物。


参考资料:

[1]徐慧.塑型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2,39(5):460-462.

[2]张成晔,钱素云,曾健生.小儿肺不张病例中塑型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附5例报告)[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9):832-834.

[3]邝瑞军,范楚平.某院2012-2018年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病原学分析门.现代医药卫生,2019,35(3):374-376,380.


03 专业解读

大家好!我是海尔施基因的研发博士, 参与了绘本《揭秘呼吸道中的“捣蛋鬼”》的编写,也是13项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核酸检测的发明者。

目前临床上能够检测博卡病毒的检测项目不多, 医生和患者对这个病毒的了解远远不如流感病毒。如眼镜医生的分享,博卡病毒与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关联也是这两年才有报道。

作为科学家, 我帮大家搜索了一些关于博卡病毒的文献知识汇总, 供大家进一步学习!

博卡病毒(Bocavirus,Boca)属于细小病毒科,通过空气传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喘息、腹泻等症状。


博卡病毒Bocavirus

1)人博卡病毒简介

博卡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的一个属。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在动物上发现。2005年8月,瑞典科学家Allander等运用分子病毒筛查方法,首次在儿童鼻咽分泌物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人类细小病毒[1],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牛细小病毒和犬细小病毒相似,但是进化树比较又处于不同亚组,故将其归于博卡病毒属,命名为人类博卡病毒(HBoV)。

博卡病毒,英文bocavirus,来自bovine(牛)和canine(犬),牛和犬是博卡细小病毒属中其他病毒的已知宿主。一个月后,澳大利亚学者再次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检获同一种病毒;2006年8月,湖南郴州发现我国第一例人类博卡病毒感染病例;2012年10月,深圳福田口岸在一个月内发现4例博卡病毒感染病例,引发关注。

Parvovirus,拉丁文,即细小病毒,HBoV直径18-26 nm,二十面体,无包膜。基因组为线性、长5 kb的单链DNA,两个末端均有发卡结构;编码三个阅读框(ORF1、2、3);使用宿主的蛋白复制病毒的DNA,其他博卡细小病毒仅在宿主细胞S期启动复制,导致宿主细胞死亡,HBoV可能也采用这一复制方式,但是未在实验上获得证实。

在HBoV被发现以前,人细小病毒B19是细小病毒科中唯一可引起人类疾病(传染性红斑、丘疹紫癜性手套和短袜样综合征)的病原体。该病毒可通过血液和呼吸道传播,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轻者无感染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没有体外培养系统和动物模型,有关HBoV的致病机制等很多科学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人博卡病毒的生物分类学:

HBoV是指灵长类博卡细小病毒种1(Primate bocaparvovirus 1)和灵长类博卡细小病毒种2种任何可感染人类的博卡细小病毒。目前已知HBoV有4个基因型:1~4。不同基因型间可发生重组。

2)流行病学特征

HBoV是继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之后、排名第四的常见呼吸道病毒[2]。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儿童和急性哮喘期儿童的样本发现,世界各地HBoV的感染率为2-20%,无性别、种族差异,高发季节为秋冬季,高发人群为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3],但也有报道大于5岁的儿童甚至28岁的成年人[4],但是成人中HBoV感染率很低。

HBoV感染与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病征与普通感冒相似,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都发现相同病毒,上海地区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HBoV阳性率10.9%[5],广州地区阳性率7.68%[6]。

博卡病毒可单独存在于呼吸道疾病患者中,或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共存,共感染率可高达50%[5,6],并且更多地出现在那些只有低拷贝博卡病毒的患儿样品中。博卡病毒可以以低拷贝数长期存在于呼吸道,血液以及尿液中达一个月之久,而共感染现象在这些长期感染博卡病毒的病人中十分普遍。

HBoV 2型和3型于2009年从美国和澳大利亚儿童粪便样本中检测到[7]。

3)传播

HBoV通常感染肠道和呼吸道,可引起肠胃炎和下呼吸道感染。一些病毒可能会通过胎盘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感染。作为与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的新型病毒,HBoV通过空气传播,容易使婴幼儿罹患肺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等疾病。博卡病毒过去在动物体之间传播,传染性不会特别强,感染儿童多在周岁左右,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多为发烧。

4)发病机制

由于HBoV的高感染率,以及与其他病毒的共感染,很多研究者怀疑究竟HBoV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或只是重症疾病的一个参与者,亦或仅仅是一个碰巧在感染中被发现的“过路”病毒[8]。目前尚缺乏有关HBoV感染后有关呼吸道病理学改变的报道;只知道HBoV可以在人的呼吸道中和增殖上皮细胞中复制,但是仍不知是否在其他地方生长。由于缺乏好的动物模型,很难下结论说哪种发病机制是正确的。

急性HBoV感染可以导致系统性感染,引起免疫反应,并最终表现为患儿的呼吸道疾病。HBoV可在呼吸不适儿童和无症状个体的外周血中检测到,但是在有症状的患儿中,病毒DNA水平必然上升,并且随着症状的缓解,DNA水平下降,表明有症状的感染是急性的[9]。HBoV常与其他病毒共感染,这种高共感染率可能是因为HBoV需要很长时间才会从体内脱落,所以检测到HBoV可能意味着HBoV的感染发生于呼吸系统不适前的数星期或数月,但呼吸系统不适可能是由其他病毒引起的[10]。

HBoV在伴喘息发作患儿中存在着较高的检出率,HBoV可能是除呼吸道合胞病毒外引发儿童喘息的另一重要病原;呼吸道分泌物中的高滴度HBoV与哮喘加剧有关[11]。此外,有日本的研究报道从4个脑炎患儿的脊髓液或血清中检测到HBoV 1型或2型[12]。

5)临床表现

HBoV属于细小病毒的一种,可引致呼吸道感染疾病及肠胃炎,儿童较易受感染。HBoV 1型主要引起呼吸道症状,其他3型HBoV常引起腹泻、急性软瘫。

HBoV是引起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与其他一般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基本没有明显区别,传染性不会特别强,但也有报道严重的呼吸道疾病[13]甚至危及生命的HBoV感染[14]。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哮喘、发热和流鼻涕,病症为支气管炎、肺炎。

上海地区90例HBoV阳性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发热(100%),咳嗽(58%),哮喘(30%),咽部不适(27%),腹泻(24%)[5]。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HBoV阳性的患儿中发热(90%)、咳嗽(70%)、哮喘(50%)、缺氧(30%)[15]。

HBoV阳性患儿的病症主要为支气管肺炎(69.39%),其次为喘息性支气管肺炎(24.49%),而肺炎仅占6.12%[6]。

6)检查诊断

临床检查,HBoV感染与典型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患者表现有喘息、呼吸急促、使用副呼吸肌等。严重肠胃炎患儿会有脱水的症状:皮肤弹性减弱、眼窝凹陷、没精打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是正常的(< 16000/mL,平均约10000/mL);偶见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HBoV感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胸片X线有更多的病灶表现,多于大部分病毒性肺炎的典型表征,而与弥散性间质肺炎的典型表征不同。

目前,分子诊断中只有13项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和二代测序可以做HBoV检测。

其他科研方法有:

1. 鼻咽部吸取物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2. 血清学方法:初步实验表明可以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oV感染。

3. 病毒培养:HBoV在现有的病毒培养系统中无法复制,但有报道成功在分化的人呼吸上皮细胞中完成HBoV培养。

7)治疗

HBoV感染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处理方法类似于大多数病毒性呼吸系统感染。没有已知的抗病毒药物对HBoV有效,也没有任何药物被证明有临床效果。治疗主要是对症施治。HBoV 2型导致的急性肠胃炎处理方法类似于其他病毒性肠胃感染。

8)预后与预防

暂未有预防药物和疫苗。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获得的免疫力具有保护作用,抗体水平越高,病毒感染率越低[17]。新生儿可通过被动免疫获得保护[3]。

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发现入境人士出现发烧和传染病症状,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作出适当的建议,包括转介有关病者到医疗机构跟进,以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Allander T, Tammi MT, Eriksson M, et al."Cloning of a human parvovirus by molecular screening of respiratory tract sampl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 (36): 12891–6. Doi:10.1073/pnas.0504666102.

2. Ricour C, Goubau P. “Human bocavirus, a newly discovered parvovirus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Acta Clin Belg. 2008, 63 (5): 329–333. doi:10.1179/acb.2008.064.

3. Ma X, Endo R, Ishiguro N et al. “Detection of human bocavirus in Japanese children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J. Clin. Microbiol. 2006, 44 (3): 1132–4. doi:10.1128/JCM.44.3.1132-1134.2006.

4. Kupfer B, Vehreschild J, Cornely O, et al. “Severe pneumonia and human bocavirus in adult”. Emerging Infect. Dis. 2006, 12 (10): 1614–6. doi:10.3201/eid1210.060520.

5. 严华杰,盛军,董蔚等. 90例儿童人博卡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4): 300-302.

6. 钟家禹 朱冰 谢嘉慧等. 广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人博卡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3): 346-347.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2.03.022.

7. Kapoor A, Slikas E, Simmonds P, Chieochansin T, Naeem A, Shaukat S, et al. A newly identified bocavirus species in human stool. J Infect Dis. 2009 Jan 15. 199(2):196-200.

8. Schildgen O, Müller A, Allander T, et al. Human bocavirus: passenger or pathogen in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Clin Microbiol Rev. 2008, 21(2):291-304.

9. Allander T, Jartti T, Gupta S, et al. Human bocavirus and acute wheezing in children.Clin Infect Dis. 2007, 44(7):904-10.

10. Martin ET, Fairchok MP, Kuypers J, et al. Frequent and prolonged shedding of bocavirus in young children attending daycare. J Infect Dis. 2010, 201(11):1625-32.

11. Deng Y, Gu X, Zhao X, et al. High viral load of human bocavirus correlates with duration of wheezing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PLoS One. 2012. 7(3):e34353.

12. Mitui MT, Tabib SM, Matsumoto T, et al. Detection of human bocavirus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f children with encephalitis. Clin Infect Dis. 2012, 54(7):964-7.

13. Edner N, Castillo-Rodas P, Falk L, et al. Life-threatening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with human bocavirus-1 infection in a four-year-old child. J Clin Microbiol. 2012, 50(2): 531-2. doi:10.1128/JCM.05706-11.

14. Ursic T, Steyer A, Kopriva S, et al. Human bocavirus as the cause of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 J Clin Microbiol. 2011, 49(3) 1179–1181. doi:10.1128/JCM.02362-10.

15. Manning A, Russell V, Eastick K, et al.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and clinical associations of human bocavirus and other human parvoviruses. J Infect Dis. 2006, 194(9): 1283-1290.

16. Endo R, Ishiguro N, Kikuta H, Teramoto S, Shirkoohi R, Ma X, et al. Seroepidemiology of human bocavirus in Hokkaido prefecture, Japan. J Clin Microbiol. 2007, 45(10):3218-23.

速递1|人博卡病毒与塑型性支气管炎两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