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逝前,欲见梁思成为何被拒?遗言令丈夫悲痛欲绝,说什么?
林徽因逝前,欲见梁思成为何被拒?遗言令丈夫悲痛欲绝,说什么?
“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
“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的回答了吗?”
这两句距今已经将近一个世纪的对话放到今天也依旧让人心动,这段对话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林徽因与其丈夫梁思成在新婚之夜的对话。

两人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天造地设的一对,一段完美的婚姻,羡煞旁人的家庭,成为当时很多人都羡慕的组合。但天不如人愿,1955年三月,一个意难平的深夜里,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林徽因按响了床头的呼叫铃声——“我想见见思成,我有话对他说。”
可最终这句话也没能说出口,林徽因就潦草结束了她的一生,这句话也成为让后世意难平的才女遗言,谁也不知道她临终前到底要对丈夫说什么。
林徽因——才女初长成。1904年六月天,在盛暑的艳阳天里,林徽因在浙江杭州出生,这个家庭因为收获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而沉浸在欣喜当中。浙江杭州历来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林徽因在这里出生,八岁之前都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长大。
小桥流水,青石板桥,杭州这些温柔的文学气息似乎为今后这位著名的诗人、作家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显赫的家族地位以及其家庭内部浓厚的文学教养和文学气息似乎也昭示着这个才女的长成。
在这样充满了文学气息的家庭里长大,林徽因自然从小就热爱读书,她五岁时候就受到大姑的启蒙教导,八岁跟随家人移居上海,后来12岁又因为父亲工作变动移居到北京。
即便林徽因多次转学、移居,但聪明的林徽因自然也没有落下功课,出生在这样一个重视读书的家庭,林徽因从小就受到读书文化的渲染,自然比同龄人更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带来的乐趣。
就这样12岁之前辗转到北京后,又过了四年,在她16岁的时候,林徽因就跟随父亲去欧洲以游历,两人一起去欧洲看过很多地方,正是因为这次游历让林徽因开拓了视野,并为之后的命运奠定了序曲。

似乎一切事情都有一种冥冥之中,冥冥之中林徽因就会在伦敦遇见这个女房东,冥冥之中这个女房东恰好就是一个建筑师。从小受到艺术熏陶的林徽因对建筑学感到了浓厚的兴趣。或许才女总是对一切美的事物感兴趣,又或许美的事物之间都会相互感应,世界如此美好,林徽因觉得自然美景特别有魅力,于是就立志要学习建筑学。
当时16岁的林徽因还跟随父亲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当时的徐志摩24岁,在诗情画意的杭州生活过,林徽因自然知道诗歌的韵味和美丽,于是林徽因又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谁也不会想到这一次的相遇会对他们的以后造成多么离奇曲折的故事。
当时徐志摩虽然才24岁,但其已经与张幼仪结婚并孕育了一个孩子,似乎是天公不作美,又似乎是因为还有另一个冥冥之中,种种不匹配让这段感情染上了意难平与心碎的色彩。

那是1920年的冬天,林徽因只16岁,还跟随父亲在欧洲游历,当时徐志摩来林家做客,偶遇16岁的林徽因。林徽因自小生在书香世家,即便是16岁也遮盖不住她身上的气质与美丽,当时的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倾心,以至于后来还发生了让人们提起来就唏嘘的狂热追求。
徐志摩是一个诗人,在他眼里,林徽因身上独特的气质对他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当时林徽因又对新诗感兴趣,于是两人常常会就诗歌文学促膝长谈。
慢慢地两人就有了更多的话题,徐志摩还因为追求林徽因而留下了很多首情诗,但当时的林徽因却清醒地记得徐志摩已经成家,因此她并没有因为这场狂热的追求而陷入莽撞,反而是退了出来。
徐志摩为了得到林徽因的爱,甚至还做出了抛弃妻子的举动,以至于被后世唾骂其薄情寡义,而在这场狂热的追求中,以无辜的张幼仪被徐志摩提出离婚草草结束。

但即便徐志摩做出了离婚的举动,他也没能追求到林徽因,林徽因清楚地意识到两人并不匹配,而且后面她也说到,徐志摩喜欢的是那个充满诗意的、他想象出来的林徽因,那并不是她自己。
由于种种原因,林徽因与徐志摩最终没有在一起,反而在第二年与父亲回了国,只留徐志摩一人心碎了一地。
一生挚爱——才女情窦初开。其实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跟随父亲回国后没多久就遇见了她这一生的挚爱,也就是陪伴了她一生的丈夫——梁思成。
或许是冥冥之中,又或许是刻意安排,总之当时林徽因的父亲因工作原因与梁思成的父亲有工作往来,两个家庭门当户对、天造地设,而且两人志趣相投,梁思成也是在林徽因的影响下去学了建筑系。
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两人得以见面,当时林徽因才17岁,才刚刚从徐志摩的狂热追求中脱离出来,就立马与梁思成见了面。
梁思成与徐志摩是大相径庭的两个人,徐志摩是一个诗人,因此他骨子里是浪漫而又洒脱的,但梁思成却成熟稳重,对于17岁的林徽因来说也很有吸引力。

两人靠着对彼此的吸引慢慢接触,由于两人志趣相投,之间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因此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
1924年,两人被双方父亲安排一起去海外留学,两人有相同的志趣和一致的生活步调,因此两人都打算深造建筑学知识。
但是林徽因追求梦想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阻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从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的性别成为被卡在建筑系门外的门槛。
虽然大失所望。但林徽因并没有轻易就放弃建筑学,而是采用曲线救的方式攻读了美术系。
所有美的事物都相通,建筑美学与美术系相通,即使这样,林徽因也还是对建筑系“穷追不舍”。不能选择主修,林徽因就把建筑学要掌握的知识全都用选修课程一一掌握,在建筑学这条道路上,林徽因的锲而不舍为她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建筑师埋下种子。

这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所有努力都会在未来有一天收获成果。林徽因这些年对于建筑学的研读和求知让她获得了建筑系女助教的资格,这对于她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契机,多年学习的成果终于有了回报。
毕业后林徽因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学习,甚至还研读了半年的舞台设计,之后在1928年春,与梁思成结婚。
新婚燕尔,两人本该渡过甜蜜的新婚期,但实际上对建筑系都有狂热激情的两位新人即便是在蜜月中也没有放下对建筑事业的热情。
婚后两人一起走遍全国各地,观察各地的建筑美学以及建筑艺术,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婚后还不忘工作,就可以看出两人对于建筑学的热情。

后同年八月,两人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开始了两人的工作。当时的社会并不稳定,还存在着局部战火,出生在南方的林徽因在东北这样的北方严寒地区自然无法适应,再加上两人每日的劳苦工作,林徽因的身体慢慢被岁月蚕食,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
又因为两人的工作需要,他们需要外出到各地考察建筑,当时战火漫天,空气质量不好,加上两人的工作场地大多都是古建筑,林徽因身体弱,在古寺、古庙中工作时间久了之后慢慢落下了呼吸道的病根。
当时林徽因察觉到自己的身体变化后,去医院检查,但为时已晚,林徽因的病严重到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几乎是绝症的地步。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劳累奔波,最好是在家静养。

可是林徽因哪里是坐得住静养的人,当时还是梁思成带着林徽因回到北京,想让她在家安心养病。
但林徽因哪里是坐得住的人,事业狂魔林徽因很快就发现自己养病地方的古建筑不被人重视保护,对建筑有着别样爱意的林徽因哪里忍得了放任古建筑群就这样不被重视,甚至冷落在天光下。
于是为了事业和梦想,林徽因决定再度出发,即便她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林徽因还是义无返顾地走上了这条艰难的道路。
梁思成也对妻子多次强调她的身体状况,但同样对建筑有着深厚感情的他十分理解妻子的行为,最终拉扯之下,梁思成还是选择尊重林徽因的决定,并决定与她携手同行。
夫妻二人一起在这条路上走很多年,相濡以沫,羡煞旁人。有人说,最美的匹配是灵魂的契合,梁思成与林徽因就是一对不仅在精神上,还在灵魂上契合的夫妻。他们携手走遍中国许多地方,总共测绘了将近三千座古建筑。

这些贡献对于后世古建筑学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为后世研究古建筑学提供大量的理论基础和材料。
为工作奔波总是劳累的,在这次旅途中,林徽因要跟着长途跋涉,有时候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本来就拖着病体的林徽因由于这次的劳累奔波就更加虚弱了,但林徽因却一直坚持着,过程中甚至一句累的话都不说。
坚强也要付出代价,由于她的劳苦受累,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病症如同山体泄洪般冲垮了她的身体,林徽因最终还是因病住进了医院。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最痛苦的莫过于梁思成,看着妻子日渐消瘦,梁思成忧虑成疾,最终也倒下了。
被病症折磨一整年后,也就是1955年,这一年三月,是人间四月天消逝的一月,她甚至没能熬过三月,等来他最美的四月天,就在三月的最后一天深夜,化作四月天的蝴蝶飞走了……至今想起来,还是许多人的意难平。

那天深夜,或许是林徽因突然预感自己要走了,于是挣扎着按下呼救铃,想要见梁思成最后一面,说有话对他说。
或许并不是有话说,只是预感以后再也不能相见,于是垂死挣扎片刻,想要再看他最后一眼,可这最后一眼也没能如愿,护士说让她等第二天,但林徽因终究没能等来第二天的太阳。
其实那天的遗憾并不是梁思成愿意造成的,实在是因为事业家庭双重打击,导致梁思成没能支撑住,就倒在了林徽因隔壁的病房里。
天不遂人愿,也妒英才,51岁的才女匆匆去世,留下悲痛万分的梁思成。
意难平,意难平,得知妻子没能见自己最后一面的梁思成十分懊悔,最后亲自设计了林徽因的墓碑。虽然两人有众多的意难平,但林徽因这一生与梁思成相濡以沫,生儿育女,可谓是生活美满。
总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虽然林徽因最后的日子令人扼腕,但她收获了人间最美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