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中医要不要去研读历史

2022-10-15 14:24 作者:倪海厦经典回顾  | 我要投稿

  很多人有个疑问,学中医就学习如何给人治病开方即可,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历史呢,因为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中医人,只有研读历史,才能真正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才能真正的让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1、研读历史,知中医理论之博大精深


  中医学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在理论知识、中医技法、中医药方上都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黄帝内经》对阴阳五行进行了辨析,从而探究治病的规律。到了汉代,张仲景通过辩证的方法,把医理与临床融汇贯通。后来又有孙思邈、巢元方等经过不断的实践得出了真知。到了金元时代,李东垣立足脾胃论,朱丹溪阐发滋阴论。到了明代,张景岳、李中梓提出了温补之道。到了清代,叶天士、王士雄等又提出了对温热病的治疗。到了民国时期,唐宗海、朱沛文开始探究中西医的融合治疗。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中医大师不断的创新。

  总之,中医学的传承不仅仅是靠经验,更是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实践,只有研读中国历史,才能熟知中医的博大精深。时代不同,中医大师们得出的中医理论都是结合当时的气候环境、人体特征、流性疾病等来进行针对性探索的,中医理论得到了不断完善。

  2、研读历史,人们更加相信中医

  中医的发展史,也是千百年来伟大的中医大师门逐步探索出来的历史,也是对抗各种疾病中总结出来的,伟大的医师们在不断探索中追求真理,为了人民健康而不断的实践。历代中医大师从不空谈理论,必须要结合实证进行,比如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真正的相信中医并且付诸于实践。

  3、研读历史,人们更加重视崇德

  中国文化的根在于德,学中医先要学会德,做医生先要学会做人。比如扁鹊“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之始,孙思邈大医精诚之“人命至贵,有重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些都是德行的体现。历史上的很多中医大师都有很好的德行,对中医事业有着崇高的敬仰、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敬畏,同时还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深入研读历史,才能让每一个学中医的人感受中医大师们的德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中医岗位。

  4、研读历史,做医学上的实干家

  学中医不能纸上谈兵,必须亲力亲为,要亲自躬行。历史上的中医大师都拥有真才实学,每一个中医理论的提出,都是中医大师门多次实践后的智慧结晶,只有不断的实践、反复的验证,才能真正的得出真知灼见。读历史就是让大家了解大师们的勤奋,做医学上真正的实干家。

  大家明确了学历史的好处,那么,如何去学好中国的医学史呢,下面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大家能够采纳。

  1、掌握历史上的医家、医著、医事

  医家在历史上都是有一定的地位的,比如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赞赏了扁鹊、仓公两位名医。医著是指大师们的著作,现在还流传于世的,比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反映了东汉当时治疗急性热病以及内科杂病的水平。医事是指历史上重大医学事件,比如周代医师分职,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专科医师。


  历史文献上如果查阅不到相关医学史料,可以通过采访一些名老中医,考察医史旧址遗迹,有可能会获取到一些重要资料。

  3、进行临床实践

  医学历史中关于很多大师的理论,必须要经过临床试验和实践,才能更加深入理解,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

  总之,学习中医必须要系统学习中医史,这样才能明白中医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才能了解一些成功经验,从而为弘扬中医传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


学习中医要不要去研读历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