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
贝多芬838、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

交响乐(百度百科):
…乐:见《欧几里得147》…
(…《欧几里得》:小说名…
…《欧几里得147》:《欧几里得》这部小说的第147话…)
…
古典交响曲
…典、古典:见《牛顿170》…
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注: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
…形、式、形式:见《欧几里得13》…
当然,有时候也加上引子和尾声。
[
乐章,音乐名词,是一个由多个内部完整的部分 组成的 大的 经典音乐作品(如交响乐、协奏曲等)中的一个完整的部分。
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各个乐章一般按分明不同的速度、风格和节拍而排列。
乐章的题目 一般说明其速度(如快板、慢板等)、风格(如“热情的快板”等)或形式(如“小步舞曲”等)。
——《贝多芬827》
经典交响乐的乐章排列是:
第一乐章:快板
第二乐章: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快板
——《贝多芬827》
小步舞曲(百度百科):小步舞曲(Minuet)是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
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
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xuè)曲所代替。
舞曲特点
法国古老的民间舞曲,17、18世纪流入宫廷,并逐渐盛行于贵族社会。
三拍子、中庸速度、风格典雅优美。
可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
也常用于古组曲 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
通常为带“三声部中段”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
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曲、式、曲式:见《贝多芬278~281》…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基、本、基本:见《欧几里得2》…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
…正:见《欧几里得13》…
…主题:1、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
2、泛指谈话、会议、文章等的核心内容…
…对、比、对比:见《牛顿122》…
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
…性:1.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弹~。药~。碱~。油~。2.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适应~。优越~。普遍~。先天~。流行~…见《欧几里得10》…
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 、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进、行、进行:见《贝多芬222》…
…模、进、模进:见《贝多芬487~494》…
…节、奏、节奏:见《牛顿87~88》…
…调、性、调性:见《贝多芬114》…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
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
…严、格、严格:见《欧几里得125》…
…关、系、关系:见《欧几里得75》…
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
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
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 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
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 和描写性。
…反、映、反映:见《欧几里得22》…
…深、刻、深刻:见《欧几里得133》…
…哲、理、哲理:见《欧几里得161》…
第二乐章
——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
——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
我们刚刚讲的这种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响乐时期,它是相对固定的。
…相、对、相对:见《欧几里得69》…
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
至于快、慢乐章之间的对比 也会有变化,
…变、化、变化:见《伽利略10》…
他写了一部“告别交响曲”,就是以慢板结束的。
至于乐章的多寡,作曲家们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变化,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根、据、根据:见《欧几里得115》…
…创、作、创作:见《伽利略20》…
有三个乐章的,也有两个乐章的,
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五个乐章、还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
因此,交响曲的乐章构成 和快慢乐章的对比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8 世纪中后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起 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伟大创作,使得交响乐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请看下集《贝多芬839、“交响乐之父”原来是他!?》”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