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语言学纲要》叶徐版 第八章3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通用书面语(或称官方语言、通语)和文字学习、政令制定与发布、外交等政治文化活动相联系,具有高于地方土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分化的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充分发展之后,通用的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对方言、民族语会产生影响: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在方言或民族语言中形成外来的文读层次是另一种常见的可能。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国家中通用书面语对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是语言接触的一种重要类型。
书面语有地域通用性,其使用的地域覆盖一个甚至多个国家,有官方语言、宗教语言、雅言、通语等不同名称。
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是同一民族语言的风格兼地域变体,如中国古代的雅言、通语与各地方言;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和我国南方的不少少数民族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书面的。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
书面语的传播方式不同于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接触方式,因此接触的结果也有所不同。
书面语所联系的社会的分化程度,书面语与当地语是否是同一语言,也会造成接触的过程和结果有所不同。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通用书面语联系着我国各地的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联系着各地人民的交往,有着高于方言的地位。
文白异读:我国不少方言中有“文白异读”现象,eg南方方言和山西的一些方言。文白异读指的是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言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白读是当地语原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文读是外来的、借助文字教育或戏曲传习而传承的书面语的形式。
文白形式的使用有语用上的区别,也有词汇上的区别。eg:“井”用于指称现代机井和用于指称吃水井时有不同的读音。有的字有两种语音形式,有的有三种。
一个语素出现不同语音形式的原因: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白读是当地语原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文读是外来的、借助文字教育或戏曲传习而传承的书面语的形式。不同时期的通用书面语可能不同,因此文读也可能有多个层次。文读的风格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新的文读进入后,旧文读的风格色彩与之相比就相形而“土”了。
分析汉语方言的层次①要特别注意我国历代通用书面语的更替。
②要注意汉字给通用书面语带来的特殊性。由于汉字不表义你,所以通用书面语只有声韵调的字音归属而没有具体的音值标准,各地的人们通过韵书、反切等方式注音并按照各自的音值去读。
一个方言是不是有文白异读现象取决于方言与同时期通用书面语的字音分合关系的差距大小。如果差距不大,则方言往往通过地区内部的言语社团的差异(如新老差异、读书人与文盲的差异)而向通用语靠拢;如果差距很大,则会产生文白异读的现象。
文白异读不同于双语现象。文读是在通用书面语没有音值标准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各地的文读都经过了各自方音系统的改造,带上了地方味儿,文读和白读从音值上看共用一套声韵调系统。文白的差别在于字音中声韵调的同音关系不同。推广普通话之后,我国的书面语有了语音的标准,它与地域方言不再是同居一个系统之内的文白层次,而是声韵调各有自己体系的两个完整的系统了。
文白异读VS其他语言接触:文白异读的接触双方是源自同一语言的功能变体,亲缘关系近,词汇相同的数量比较大,音类上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这样的接触结果会造成语音层次和词汇层次的不完全对应:①同一语素声韵调的文白层次可能杂配,②一些世代常用的词汇,只要不是本地独用的,也有可能换用文读。
文白异读为我们研究古代方言的情况、古今各个方言在区域上的扩大与缩小、历代通用书面语语音的更迭及在地域上的覆盖范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书面语与地方语这一特殊的接触类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不少语言在历史上曾经以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书面语,这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同居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人口较少、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往往借用文化上占优势的其他民族的文字和通用书面语。eg:我国的壮族,历史上很长时间借用汉字作为自己的书面语。
②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eg:日本、越南、朝鲜历史上曾长期以汉字、汉语作为自己的文字和书面语言。
③因战争被其他民族征服,一段时间内以他民族的文字和语言作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官方语言。eg:英伦三岛曾以法语为官方语言。
层次:他民族书面语的借用会在借入方的语言中造成整齐的词汇——语音层次,同时也可能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多次地借用。eg:日本借用的汉语书面语,从语音上看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南北朝时期从我国东南沿海借入的“吴音”,一是唐朝从长安借入的“汉音”。
书面语借用的社会条件不同,结果也会有差异:①在第一种社会条件下,他民族书面语的借入,一方面会形成完整的书面语词和书面语音的层次,另一方面在两民族交错居住的区域,两民族的语言系统还会相互感染而形成语言联盟。②在第二和第三种社会条件下,会在词汇大量借贷的基础上,发生结构因素的少量借用,不会导致整个语言系统在结构类型上的变化,eg法语词渗入英语之后,都接受英语语法规则的支配,英语没有因此丧失独立性。另外,由于地域上的不相邻,所借书面语的影响只能是单向地施加借入一方,反向的影响不会发生,因而不会发生彼此的系统感染不会产生语言联盟。
四、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
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民族共同语: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的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政治: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确定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主要是政治的原因(政治中心+北方口语写的作品影响+说北方方言的人口多);经济: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工业革命后伦敦成为工业中心,大量劳动力的涌入);文化: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原因(意大利统一前一些著名文豪用多斯岗方言写作)。
国家共同语: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一共同的交际工具常称作“国家共同语/国语”或“国家通用语言”。目前,我国的国家共同语是普通话。
有的国家法定的国语不止一种,eg:加拿大的国语有英语和法语两种;瑞士的国语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希语。在这种情况下多以一种语言为主。一个国家选择那种民族语做国家共同语,也是取决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民族共同语与国家共同语可以加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和联系,对于民族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方言和国家共同语的态度:作为汉民族的一员,作为国家的公民,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学好普通话,积极推广普通话。同时,实践证明,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不能、也不应该取代方言或其他民族语。方言和人口上占少数的民族的民族语都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内部共存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一个国家的内部共存有多彩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提高民族和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在推广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基础上,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将会更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