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国“德械师”到底对不对?称呼“德盔师”是否妥当
最近看到有些人在这个议题上进行争论,不少人都戏称他们为“德盔”,包括某些up引流,本人来浅谈一下。 现在说一下“德械师”是什么? 讲到这里,先得了解一下德式部队的建立:1930年教导总队在德国顾问鲍尔的帮助下成立,1933年德国国防军之父赛克特来华担当顾问,并认为应该先成立一 支基本的示范部队。由此教导总队脱颖而出,作为团级示范部队,虽然教导总队是完全按照德国军事思想及操典训练而成的,但是武器装备补充极为困难,相比于德国陆军步兵团,教导总队仅能属于轻装标准。1936年教导总队又扩编成师级部队。在抗战爆发后,国民革命军中步兵师编制极其混杂有1930年师编制、1932年陆军师编制、1933年“剿匪"师编制、1935年教导师、调整师编制、1936年整理师编制和少数特种编制。除教导总队外,何应钦以现代作战要求和武器装备等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将调整师作为常备师,整理师做为预备师。抗战爆发后对日军而言,往往国民革命军-一个师才能勉强抵抗日军-一个旅团,-个军才能和日军一个师团对阵。而如今网传的所谓“德械师”实际为后人杜撰,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称呼。36师、87师、88师这些经过德国顾问训练整理而成,带有一定样板性质的部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调整师,根据德国顾问赛克特的计划一中国要分批次完成60个调整师师以应付潜在的中日全面战争,但直至“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只完成了19个调整师,而仅有的19个调整师中仍然存在着仅完成了组织机构改革,而是武器装备没有补充到位的整理师。而整理师是作为向调整师过渡的后备师而设置。除此之外,这些所谓的“德械”部队在当时官方的定义下,是以德国训练为标准的部队,也就是说,当时官方对他们的统称为(德式师),压根就不存在“德械师”这种说法,我真是不知道是哪些大聪明,想出“德械师”这种说法的?倒是有(德械样板师)这个说法,但全国仅有一个,那就是中央教导总队,根本就不成体系,怎么能说是德械师呢?而且就训练标准来说,不管是调整师还是整理师仅仅是达标了一战德国轻步兵师的标准,对二战德军更为先进的“步坦协同”全新的“步炮协同”战术毫无所知,别拿二战德三轻步兵师来比。所以不管从这支部队本身的属性来看,还是当年的官方定义以及装备都不能够称为“德械师”。
说完“德械师”再来说“德盔师”,对于德盔这个说法,我本人表示明白,但不认同,很多人是因为某些人才无脑吹“德械师”但又发现事情原本并不是这个样才戏称“德械师”为“德盔师”,物极必反。这个说法也不准确,同时也不自爱。 前面我们提到了所谓“德械师”是以德式训练为准的德式师,不存在以装备为主要标准。所以戏称他们为“德盔师”明显是不对的,还有所谓“德械水壶师”“德械背包师”都来了,我服了😂,首先德式师的水壶不是德国产的,或者说整个国民革命军的制式水壶是仿制“日式水壶”而来,包括国军兄弟背着的同德军士兵很像的背包,实际上是国民革命军所有部队的制式背包,桂军,西北军都是,这个背包仿制日本的昭五式背包。所以,德式部队仍然是以一战德军单兵训练为标准。另外,从民族情感来说,更不应该称他们为“德盔师”,为什么?这些官兵相比于抗战中后期已经烂到骨子里的国军部队来说,前期的国民革命军,尤其是中央军部队,因为有以前北伐时期的“政工”思想存在,比较能够和地方群众有一定的好关系,加上早期的,中央军校,还没有完全丧失其民族精神,从1929年到1937年间培养出的毕业生达17310人,作为德式部队的典型代表向87师,88师以及中央教导总队的军官主要来源就是中央军校与陆军大学的毕业生,早在918事变的时候,黄埔军校的各级学生就激昂万分,想要为国出战,德式部队的第一次实战,不是内战,而是1937年的松沪会战,牺牲巨大,直到武汉会战这支部队全部打光,组织体系被彻底打散,编制消失在了抗战部队当中,可以说,德式部队兴于北伐后,牺牲于抗战,是一只代表着当时民族独立精神的一支队伍,戏称他们为“德盔师”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侮辱先烈。 总结一下所谓的“德械师”和“德盔师”纯属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