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人饮茶二三事(一)

2020-02-06 09:39 作者:落棠庵主-蘅芜  | 我要投稿

以饮茶方式的改变来划分茶史分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上古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代、元代以及明清时期。而不同时期的饮茶方式相互交错,存在的并不孤单。


一、上古至魏晋南北朝。

说起和茶有关的传说,耳熟能详的也许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然而我们不聊三皇治世,而来说说农耕萌芽。

农耕萌芽的时代,先民们有啥吃啥,茶便是食物之一。或许因它清香消滞,便脱颖而出,成为药食同源的开始。而茶从最初拿来吃到后来可以入药,再到药食同用以至发展到广泛的食用,这个时间,我们大致可推在春秋战国或秦代以后了。在《神农食经》与华佗的《食论》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茶有什么功效的记载。这也许能说明,此时古人已经认识到茶是无毒并能长期食用的。既能做食物来吃,也能做药物来用。

那么,我们会有一个疑问:茶在此时是以什么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在三国时期的《广雅》一书里,有着“荆巴采茶做饼,叶老者,饼或以米膏出之”的记载。故而我们可以得出,此时的茶应是用米膏连结的梗叶粗老的饼茶。而这时揉捻工艺尚未出现,粗老叶片里的果胶含量又少,那么用米膏连结来有意减少存储空间的做法就很有可能了。

汉魏六朝以前,茶叶蒸青后是不存在使用工具辅助压饼的。那就可以推测,这种米膏连结的饼茶与散茶可能并存。既然如此,这时候的饮茶方式无非两种:一来是直接鲜叶煮饮;二来是在干茶里,加些别的食材一块煮饮。在《尔雅》和《膳夫经手录》两本书里,皆可佐证茗粥与羹饮的饮茶方式,而此时的茶汤与茶渣并未分离。

自晋代以后,饮茶逐渐进入中下层社会。饮茶风俗也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进而风靡一时。而饮茶之风盛行,其实也与佛、道两个宗教流派及其慕道者息息相关。如在《封氏闻见录》里,就记载了:唐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降魔师大兴禅教,因夜不能寐故饮茶,并喜携茶到处煮饮。自此世人开始效仿,饮茶遂在北方盛行。

而在晋代,除了煮饮,也出现了煎茶。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曾在诗里用过李生煎茶之典故,而这件事大致存在于西蜀时期。从出现的时间点来看,也可和杜育的《荈赋》相互佐证。而在《荈赋》以及唐代皎然的诗里,又可看出此时的饮茶方式已经是很规矩的煎茶了。

只不过在划分上,我们还是以煮茶盛行来归纳这一时期。


古人饮茶二三事(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