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妙玉性格清高孤洁,为何结局流落风尘却没有寻死呢?为何会有读者特别厌恶她?

大家好,今天说一说有些读者对妙玉的恶意到底有多么可怕。
比如有人会表示:“妙玉那样清高孤洁 ,为何她结局沦落风尘却没有去死呢?”真的是看着就来气,这是什么反人性的封建父权爹味发言?吃了多少贞节牌坊小饼干才会有这种神奇的思路?大清早就亡了,还想让封建礼教杀人于无形吗?
说到底妙玉就是眼界高些罢了,究竟也没有做过恶事,害过无辜,就算她有洁癖,嫌弃讨厌刘姥姥也不是什么罪过。那是因为夏虫不可语冰,两个世界里的人悲欢不能共通很正常。
作为读者就算不喜欢妙玉孤傲,不同情她寄人篱下,何至于到了要让她为了贞洁去死的地步?就算要去死,也该是迫害妙玉的封建社会,礼教制度,是去拿她当玩物取乐的纨绔子弟,而不是妙玉这个受害者呀。
妙玉一直都是个求生欲很强的人,为了治病出家,为了避祸来京城,进贾府。她厌恶权贵,却不得不依赖权贵,虽然她自诩“槛外人”,实际上她依然是个俗人。
一、妙玉为何厌恶刘姥姥?她认为的“洁”和“脏”是怎么回事?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贾母两宴大观园款待穷亲戚刘姥姥,吃饱喝足了之后,贾母带着大家来到栊翠庵里讨茶喝。
妙玉给贾母献茶,茶具是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茶是名贵的老君眉,泡茶的水也是去年蠲的雨水,可以说十分讲究了。
但是贾母存心拿妙玉和刘姥姥作筏子,来警示薛姨妈、薛宝钗和王夫人的“金玉良缘”团体,所以贾母吃了半盏,就把茶赏给了刘姥姥喝。
刘姥姥当然品不出什么茶叶茶水的好歹来,为了奉承贾母,她还故意扮丑说了一句:
“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也都笑起来。
妙玉心里那个膈应就别提了,估计和林黛玉一样的想法:这是哪门子姥姥,简直粗鄙庸俗毫无品味,妙玉这种自视甚高的人,应该是觉得她与刘姥姥站在一块土地,呼吸一片空气都觉得难受,所以她悄悄的拉了黛玉和宝钗去屋里吃体己茶。
吃着吃着,外面的的茶具收了进来,妙玉当即吩咐下人:“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贾宝玉很懂妙玉,他知道是因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就问妙玉讨了那茶杯送给刘姥姥换钱花。
妙玉此处的表现令人叫绝: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脂砚斋认为这是妙玉的偏僻处,正是“过洁世同嫌”。很多读者也认为妙玉是有洁癖,她嫌弃刘姥姥是个村妇,所以嫌她脏。
但是其实妙玉嫌弃刘姥姥“脏”,也不单纯是因为刘姥姥不像她那么讲卫生,她真正嫌弃的是刘姥姥的“粗俗”。
刘姥姥此次来贾府,虽然是来回报上次的恩情,送瓜果蔬菜的,但是她也是想要和贾府更好的维持这一层亲戚关系,获得更多的好处。
偏又赶巧了她投了贾母的“缘法”,刘姥姥精通人情世故,她非常清楚贾母想要什么,所以她不惜丑化自己,装傻充楞的各种出洋相来哄贾母高兴。
怎么村怎么来,怎么俗怎么来,她也知道脑袋上插满了花是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但她不仅戴了一头花,还自嘲什么“老风流”。贾母在公府侯门呆了一辈子了,什么高雅的阳春白雪都看腻了,看刘姥姥这么接地气的表演,可真是头一回见,太新鲜了,所以贾母看的非常高兴。
但是贾母眼中热闹,在妙玉眼里可真是太不堪了,她本就是一个清高自许、万人不入她目的孤洁之人,就连黛玉在她眼里也是“俗人”,那么刘姥姥的言行简直没眼看了。
《红楼梦》中的“脏”,是指追逐仕途经济的功利,是酒色财气的欲望,是为了名利不顾尊严羞耻讨巧机变。
刘姥姥二进贾府装傻扮丑,奉承讨好贾母,的确是主要以获得更多的钱财利益为目得的行为,和那些宝玉所说的禄蠹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我们喜欢刘姥姥,认为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她对家人有责任心,讨生活不容易,还知恩图报后来救了巧姐,我们还能通过作者对刘姥姥的心理描写看到她内心是知道荣辱进退的,只是迫于生存才不得不这样做。
但是这些事情妙玉不知道,黛玉也不知道,所以她们都讨厌刘姥姥,这很正常。试问,如果作者没有设置刘姥姥结局的报恩情节,还会有几个人会真心喜欢她呢?最多是同情而已,这样接连打秋风连吃带拿的亲戚,怎么可能会很受欢迎呢?
妙玉可是自认为超尘脱俗的“槛外人”,连贾府一干人权贵都不放在眼里,她怎么可能看得上刘姥姥呢?就连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她也觉得沾染了粗俗的气息,就算那是珍贵古董,也不能忍受。
因此,妙玉是嫌弃刘姥姥,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她的“洁癖”也是精神洁癖,对不喜欢的人是百般嫌脏,对喜欢的人,如贾宝玉就可以共用一个茶杯。
但是这属于一种自我的内耗,没有干涉到别人的生活,自古至今也没有什么道德律法规定人不能有洁癖。
而古代人把自己的旧物送人,或者共饮一杯茶都是非常慎重的,带着不寻常的情愫。妙玉喝过的茶杯,砸了也不愿意给刘姥姥,就算是古董也不在乎,也是有钱任性吧。
至于后面宝玉说让小厮抬水来洗地,妙玉特意叮嘱:“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
其实她也不是真的嫌弃小厮们不讲卫生,也不只是为了避嫌,而是嫌弃他们粗鄙庸俗,贾府的男仆就连李贵都只会背“呦呦鹿鸣,荷叶浮萍”更别提其他人了。
贾宝玉是妙玉真正的知音人,因为在他心里就连他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干净的,所以他很了然的答应妙玉:“这是自然的。”
二、妙玉表面带发修行,内心仍是一个清高骄傲的大家闺秀
妙玉嫌弃的“脏”也好,“俗”也罢,其实都是发自内心的排斥自己看不上眼的俗人俗事而已。仅从这一点来看,妙玉也没有出家人该有的平等心和慈悲心。
妙玉也未必真的是性格孤僻的出家人,否则她根本不可能会来贾府这样的权贵之家安身,更不会住进贵妃娘娘的省亲别墅里。她当时不想来贾府的理由说来也很奇怪,说是害怕贾府仗势欺人,直到王夫人下帖子请她,她就来了。
如果妙玉真是潜心修行,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无忧无虑亦无怖,根本没有这些顾虑,无论是在草堂还是在庙堂,她都可以自在处之。
加上书中介绍说妙玉“遵师父遗命不宜回乡”,邢岫烟说她“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以及妙玉本人种种表现看来,她来贾府与其说是来修行的,不如说是避难的。就像她自幼出家也只是为了治病保命而已,都是不得已的选择。
《红楼梦》中通过妙玉应酬贾母、请宝黛钗吃茶、赠宝玉红梅、与黛玉湘云论诗等事件的表现来看,在她带发修行的外表之下,其实仍旧未改闺阁本来面目。
先来看妙玉应酬贾母,全程应对得体,非常有很有古代大家闺秀社交应酬的样子:
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忙”“亲自”“笑”这些字眼都可以看出妙玉对贾母的态度还是很恭顺的,尤其是那一句笑着说的“知道,这是老君眉。”更能体现妙玉对贾母来访早有准备,或许是她蕙质兰心,考虑到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或许是先有丫鬟仆妇来知会她她贾母的喜好。
无论如何,这里妙玉对贾母的应酬十分得体合宜,对比林黛玉在潇湘馆里招待众人,也不差什么,贾母也挑不出半点毛病。
但是贾母给刘姥姥喝茶,拿刘姥姥取笑的事情,可能刺激到了同样寄居贾府求庇护的妙玉,毕竟妙玉不是薛宝钗、薛姨妈那种厚黑的资质。她脸皮薄,觉得受到了轻视,她在请宝黛钗喝茶的时候,赌气一般一下拿出来好几个价值连城的古董。黛玉说话,她就怼黛玉说“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宝玉说话,她就怼宝玉:“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
读这一段文字明显能感觉到妙玉的情绪起伏变化,她是一个欢喜嗔怪都直接表达出来的高傲少女,和林黛玉、史湘云等大小姐平时闹脾气时也没什么不一样。
再到后来芦雪庵结诗社的时候,贾宝玉两度乞红梅,尤其是第二次妙玉很高兴,按照宝玉的说法“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妙玉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多半是听宝玉这个大喇叭说了大家在芦雪庵结社吟诵红梅的事情,虽然她受身份限制不能参与这种风雅集会,但是可以通过赠送大家红梅的形式表示一下与有荣焉。
到了第七十六回贾府中秋赏月,黛玉和湘云联诗,妙玉干脆跑出来和她们一起作诗。这一段描写中不仅写到了湘云和黛玉对妙玉才华的赞赏,还反复从正面和黛玉角度写到了妙玉非常高兴,平时被人称之为“孤傲”“为人可恶”的妙玉,她在这一节中一直在笑。
通常来说,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真正放松心情,得到快乐。妙玉喜欢的事情也无非是踏雪寻梅、赏月吟诗,可见她虽然是带发修行的身份,但是内心依然是一个情趣高雅,喜爱史书,热爱生活的名门少女。
就连妙玉的生活习惯也和一般出家人不同,她身边伺候的人也和那些闺阁千金一样,是老嬷嬷和小丫头们。
妙玉,“庙里的黛玉”是也,林黛玉又何尝不是被许多世人误解为“清高自许,目无下尘”,但是她跟宝玉生气闹别扭,都不忘记叮嘱紫鹃“等大燕子回来,再把帘子放下来”,她们拥有着一样有趣的灵魂,一样的灵性慧根,天赋过人,一样被世俗礼法或佛门戒律禁锢,很多人因为不能理解她们,就厌恶诋毁她们,这大约就是庄子说的:“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三、妙玉结局是个未知之谜,至于“被卖”到风月场所是不一定的
妙玉的结局具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按照曲词中写的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不能因为“风尘肮脏违心愿”就断定妙玉一定是沦落到了烟花巷,因为原著本写作“风尘骯髒”:“风尘”除了指古代风月场,还可以指尘世漂泊,旅途艰辛;“骯髒”不仅有被糟蹋、被恶心,还有高亢刚直的意思。
红学家周汝昌就认为应该理解为“高亢刚直”。那么妙玉的结局很可能就是在贾府抄家后,她失去庇护,不得不流落在令她恶心的俗世中,但是她依然不屈的挣扎生存,与她一贯看不在眼中的俗人交往,的确是违背她追求“雅洁”的心愿。
妙玉还很可能成为某个权贵的小妾,这个猜想主要源自靖本在妙玉奉茶一回的脂批:
“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枯骨……屈从……岂不哀哉?”
“枯骨”大概可以理解为先将就木的老头,“红颜”是妙玉,因为瓜洲渡口是在南方扬州,正好应了妙玉师父叮嘱她“不宜回乡”的遗言,一旦她回乡,必然会遭遇劫难。
妙玉之所以会屈从枯骨,可能是为自己求生,或者像有的前辈猜测的一样是为了救宝玉,那么这个“枯骨”就应该是指代书中以为权势熏天的人物了。
但是这个也没有完全的定论,因为妙玉的身世来历本身也是个谜,如果她“为权势不容”来贾府是避难的,那么她很可能就是罪臣之女。
不管是她的身份连累了贾府,还是贾府抄家导致她身份暴露,都将是一场不小的劫难,妙玉就算因为出家人的身份被赦免死罪,她一个孤女也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只能继续在普通的尼庵里存身,或者也可能会沦落到烟花之地。
《红楼梦》里的尼庵都不干净,净虚、智通等尼姑也都是利欲熏心的人,而古代的某些尼姑庵沦为风月烟花之地,在一些明清时期的野史小说里有不少提及。妙玉如果落到唯利是图的尼姑庵里,她长得美,通诗书,气质高雅,肯定难免要被推出去应酬那些爱好独特的达官显贵。
妙玉的判词中还有一句“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如果妙玉真的流落青楼,的确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了。
可是古代也有不少仕宦之家、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因为家族获罪、家道中落,或在市井颠沛流离,或成为官宦富豪的小妾,或者沦落青楼教坊,她们大多数也都努力的活着。
比如梁红玉、红拂女、董小宛、霍小玉、毛惜惜等都曾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她们也都是接受现实,委屈求全,艰难求生,有的还活的很不错呢,比如梁红玉后来跟了韩世忠,成为了巾帼英雄,还封了诰命夫人。
红拂女张出尘算是红颜枯骨的真实写照了,但是又怎么样呢?从红拂夜奔李靖的行为看来,她有勇气、有理想、有追求,谁能说她庸俗女人呢?恐怕红拂的美貌和才华也未必不如妙玉。
林黛玉对红拂女就非常欣赏,她的《五美吟·红拂》赞红拂是女中丈夫。
此外黛玉还做了一首《五美吟·绿珠》,吟诵的对象直接就是风尘女子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绿珠出身风尘,后来做了是权贵石崇的宠妾。黛玉并没有因为她的出身就看不起她,嫌她“脏”,黛玉认为绿珠是明珠一样珍贵美好的女子,她应该好好的活下去。
妙玉是林黛玉的分身之一,她是修行出家版的黛玉,两人的人设其实是高度重合的,在妙玉心里未必不如黛玉一样赞赏红拂、绿珠这样的女子。
那么只要在妙玉心里,这些风尘女子都不是俗人,那么就算她也沦落到同等的境遇,只要是有能力去应酬周旋。
以妙玉的美貌、才华和她应酬贾母时的进退有度,她完全可以在风尘中活下去,为什么要保持所谓的清白贞洁,就去寻死呢?
妙玉的求生欲一直挺强的,纵观她的前半生,其实一直都是在努力求生的状态,为了治好病,她被出家,为了避祸,她从姑苏跟随师父跑到京城,后来又藏进了贾府多年。
尽管她一直自诩超脱,自称“槛外人”,看待仕途经济、功名利禄都是庸俗。但是她并不真的排斥权贵,所以她才接受贾府的庇护,也能纳着气应酬贾母,甚至还忍不住强调自己的茶具器皿很名贵来挽尊。
她是一个“云空未必空”的人,她俗念不断,尘缘未了,求生欲很强,她和宝黛一样,有着反抗世俗的勇气,哪怕内心的高傲被现实磋磨,也不会因为那些礼教纲常、三贞九烈的腐朽观念去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