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尔干金曲背景大百科【14】:巴尔干民族的内讧: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2023-02-10 09:11 作者:近卫掷弹骑兵官  | 我要投稿


                      导言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导火索来自于当时保加利亚对其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所占取到的战利品份额的不满,经过商议未果后,旋即于1913年6月16日向其前盟友塞尔维亚和希腊发起了进攻,从而爆发了战争。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击退了保加利亚的攻势并进行反击,进入保加利亚。

        由于保加利亚之前也与罗马尼亚发生了领土争端,而且保加利亚的大部分军队都在南部作战,轻松获胜的前景煽动了罗马尼亚对保加利亚的干预。奥斯曼帝国也趁机收复了之前战争中的一些失地。当罗马尼亚军队逼近首都索非亚时,保加利亚要求停战,结果就是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保加利亚不得不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部分成果割让给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在《君士坦丁堡条约》中,保加利亚将阿德里亚诺普尔丢给了奥斯曼人。

战争全程态势图

                     基本信息

持续时间:1913年6月29日——8月10日

                    (1个月1周又5天)

交战地区:巴尔干半岛

战争结果:保加利亚战败

                     布加勒斯特条约

                     君士坦丁堡条约

领土变化:

保加利亚割让了东色雷斯给奥斯曼帝国

                     多布鲁亚南部给罗马尼亚

瓦尔达马其顿大部分地区割让给塞尔维亚

                     西色雷斯部分地区割让给希腊

交战双方: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随后参战的土耳其

双方领导人:

保加利亚方——斐迪南一世、米哈伊尔-萨沃夫、瓦西里-库提切夫、尼可拉-伊万诺夫、拉迪可-迪米特列夫、斯蒂利安-科瓦切夫、斯特凡-托舍夫、尼古拉-哲科夫

塞尔维亚——彼得一世、拉多米尔-普特尼克、斯特帕-斯捷潘诺维奇、佩塔尔-博约维奇

罗马尼亚——卡罗尔一世、费迪南德亲王、罗安-库塞尔

希腊——康斯坦丁一世、维克多-杜斯曼尼斯、帕夫罗斯-坎托里奥蒂斯

黑山——尼古拉一世、丹尼洛亲王王储、扬科-武科蒂奇

土耳其——穆罕默德五世、恩维尔帕夏、艾哈迈德·伊泽特帕夏、居吕克苏卢·马哈茂德帕夏

双方兵力:

保加利亚——超过六十万人

塞尔维亚——约三十五万

罗马尼亚——约三十三万

奥斯曼帝国——约二十五万

希腊——约十五万

黑山——约十二万

总计约一百零九万

双方伤亡:

保加利亚——伤亡六万余人

塞尔维亚——伤亡五万

罗马尼亚——约一千六百人

奥斯曼帝国——约四千人

希腊——伤亡约两万七

黑山——约一千二百人

总计约九万一千人

                      战争背景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巴尔干联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和希腊)成功地将奥斯曼帝国从其欧洲地区(阿尔巴尼亚、马其顿、桑扎克和色雷斯)基本赶走,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奥斯曼人只剩下了东色雷斯一小块地区。1913年5月30日签署的《伦敦条约》结束了战争,承认了巴尔干国家在伊诺斯-米迪亚线(从黑海沿岸的美狄亚(土耳其称“基伊科科伊”)到爱琴海沿岸的伊诺斯(土耳其称:恩兹)以西的成果,并在实际占领地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阿尔巴尼亚独立国。

        然而,胜利的巴尔干盟国之间的关系因战利品的分割而迅速恶化,特别是在马其顿地区。在导致巴尔干联盟成立的战前谈判中,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于1912年3月13日签署了一项秘密协议,确定了它们未来的边界,实际上就是私自瓜分了北马其顿。在战后出现分歧的情况下,克里瓦帕兰卡-奥赫里德线以北的地区(这两个城市都属于保加利亚)被指定为俄罗斯仲裁的 "争议区",而该线以南的地区则被划归保加利亚。

        在战争期间,塞尔维亚人成功地占领了远在协议边界以南的地区,一直到比托拉-盖夫盖利亚线(都在塞尔维亚人手中)。与此同时,希腊人向北推进,在保加利亚人到达前不久占领了塞萨洛尼基,并建立了希腊与塞尔维亚的共同边界。

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战前对马其顿的划分,包括有争议的地区

        当保加利亚代表在伦敦直言不讳地警告塞尔维亚人,他们不能指望保加利亚对他们的亚得里亚海主张提供支持时,塞尔维亚人愤怒地回答说,这显然是退出了战前根据克里瓦帕兰卡-亚得里亚海扩张线达成的相互理解的协议,但保加利亚人坚持认为,在他们看来,协议的瓦尔达马其顿部分仍然有效,塞尔维亚人仍有义务按照协议交出该地区。

        塞尔维亚人的回答是指责保加利亚人的极端主义,指出如果他们同时失去了北阿尔巴尼亚和瓦尔达马其顿,他们对共同战争的参与实际上是白费的。

        当保加利亚呼吁塞尔维亚履行战前关于马其顿北部的协议时,塞尔维亚人对大国要求他们放弃北阿尔巴尼亚战果感到不满,坚决拒绝再从任何领土上撤走。这些事态发展基本上结束了塞族与保加利亚的联盟,并使两国之间未来的战争不可避免。

        此后不久,沿着占领区的边界,保加利亚人与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之间爆发了小规模冲突。为了应对保加利亚的威胁,塞尔维亚开始与希腊谈判,希腊也有理由对保加利亚的意图感到担忧。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巴尔干国家的领土收益以及根据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战前秘密协议的扩张路线

        1913年5月19日/6月1日,在《伦敦条约》签署两天后,也就是保加利亚发起进攻的28天前,希腊和塞尔维亚签署了一份秘密防御联盟,确认目前两个占领区之间的分界线为它们的共同边界,并为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保加利亚或奥匈帝国发动入侵进攻时缔结了攻守联盟。

        通过这项协议,塞尔维亚成功地使希腊成为其对北马其顿争端的一部分,因为希腊保证了塞尔维亚目前在马其顿的(有争议的)占领区。

        为了阻止塞尔维亚与希腊的和解,保加利亚总理格绍夫于5月21日与希腊签署了一份议定书,同意在各自的部队之间进行永久划界,实际上接受希腊对南马其顿的控制。然而,他后来被解职,结束了针对塞尔维亚的外交行动。

        不过双方很快就又出现了另一个摩擦点。保加利亚拒绝将西里斯特拉要塞割让给罗马尼亚。当罗马尼亚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要求割让时,保加利亚的外交部长反而提出了一些小的边界变化,其中不包括西里斯特拉,并保证马其顿的库佐夫拉赫人的权利。罗马尼亚威胁要用武力占领保加利亚领土,但沙俄的仲裁建议阻止了敌对行动。

        在由此产生的1913年5月9日的《圣彼得堡议定书》中,保加利亚同意放弃西里斯特拉。由此产生的协议是罗马尼亚对该城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边境的两个三角形和巴尔奇克市及其与罗马尼亚之间的土地的要求与保加利亚拒绝接受对其领土的任何割让之间的妥协。

        然而沙俄未能保护保加利亚的领土完整,使保加利亚人无法确定预期的俄罗斯对与塞尔维亚的争端进行仲裁的可靠性。保加利亚的行为也对俄保关系产生了长期影响。在沙俄第二次提出仲裁时,保加利亚不妥协的立场,即审查与塞尔维亚的战前协议,最终导致俄罗斯取消与保加利亚的联盟。这两个行为使得与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冲突不可避免。

                      双方备战

            保加利亚的作战计划

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

        1912年,沙皇斐迪南和他周围的军事领导层所表达的保加利亚的民族愿望,超过了1878年《圣斯特凡诺条约》的规定,即使在当时也被认为是最大限度的,因为它包括东色雷斯和西色雷斯以及所有马其顿与塞萨洛尼基、埃迪尔内和君士坦丁堡。 

        保加利亚领导层缺乏现实思维的早期证据是,尽管俄国在1912年11月5日(远在第一次恰塔尔卡战役之前)第一次发出明确的警告,表示如果保加利亚军队占领君士坦丁堡,他们将进攻君士坦丁堡,但他们继续试图攻占该城。

        虽然保加利亚军队成功地占领了埃迪尔内,但当保加利亚军队在恰塔尔卡战役中未能占领该城时,沙皇斐迪南在君士坦丁堡加冕为皇帝的野心也证明是不现实的。更糟的是,集中精力攻占色雷斯和君士坦丁堡最终造成了包括塞萨洛尼基在内的马其顿大部分地区的损失,这是不可能轻易接受的,这导致斐迪南沙皇身边的保加利亚军事领导层决定对其前盟友发动战争。

        然而,由于奥斯曼人不愿意肯定地接受东部色雷斯的损失,以及被激怒的罗马尼亚(在北部),对希腊(在南部)和塞尔维亚(在西部)开战的决定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因为在5月,奥斯曼帝国紧急要求一个德国代表团重组奥斯曼军队。到6月中旬,保加利亚意识到了塞尔维亚和希腊之间的协议,以备保加利亚的进攻。6月27日,黑山宣布,如果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发生战争,它将与塞尔维亚站在一起。2月5日,罗马尼亚与奥匈帝国解决了在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上的分歧,签署了一项军事联盟,并于6月28日正式警告保加利亚,它不会在新的巴尔干战争中保持中立。

塞尔维亚的彼得一世

        由于围绕马其顿地区的小规模冲突仍在继续,主要是在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军队之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试图阻止即将发生的冲突,因为俄国不希望在巴尔干地区失去其斯拉夫盟友中的任何一个。6月8日,他向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国王发出了相同的个人信息,提出根据1912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条约的规定担任仲裁人。塞尔维亚要求修改原来的条约,因为它已经失去了北阿尔巴尼亚,因为大国决定建立阿尔巴尼亚国,根据战前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条约,这个地区被承认为塞尔维亚的扩张领土,以换取保加利亚在马其顿北部的扩张领土。

        保加利亚对俄罗斯邀请的答复包含如此多的条件,相当于最后通牒,导致俄罗斯外交官意识到,保加利亚人已经决定与塞尔维亚开战。这导致俄罗斯取消了仲裁倡议,并愤怒地拒绝了与保加利亚签订的1902年联盟条约。保加利亚正在粉碎巴尔干联盟,这是俄罗斯对奥匈帝国扩张主义的最好防御,这个结构在过去35年里让俄罗斯付出了大量的鲜血、金钱和外交资本。 

        沙俄外长萨佐诺夫对保加利亚新总理斯托扬-达内夫的原话是:“不要对我们有任何期待,忘记我们从1902年至今的任何协议的存在。”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已经对保加利亚感到愤怒,因为后者拒绝履行最近与罗马尼亚签署的关于西里斯特拉的协议,该协议是俄国仲裁的结果。随后,塞尔维亚和希腊提议,三国各减少四分之一的军队,作为促进和平解决的第一步,但保加利亚拒绝了。

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

        保加利亚已经走上了战争的轨道,因为保加利亚已经组成了一个新的内阁,和平主义者格绍夫被强硬派和亲俄党的领袖达内夫博士取代,成为总理。有一些证据表明,为了克服沙皇费迪南对针对塞尔维亚和希腊的新战争的保留意见,索菲亚的某些人士威胁要推翻他。

        无论如何,6月16日,保加利亚最高统帅部在沙皇斐迪南的直接控制下,在没有通知政府的情况下,命令保加利亚军队在不宣战的情况下对塞尔维亚和希腊的阵地同时开始突击,并驳回任何与攻击命令相矛盾的命令。第二天,政府向总参谋部施加压力,命令军队停止敌对行动,这造成了混乱和主动权的丧失,未能补救未宣战的状态。作为对政府压力的回应,沙皇斐迪南解除了萨沃夫将军的职务,由迪米特列夫将军取代他担任总司令。

黑山国王尼古拉一世

        保加利亚的战略意图是迅速击败塞尔维亚军和希腊军,并在大国前来干预局势前,并敌对行动之前占领尽可能大的地盘。为了保证必要的武器和兵力优势,保加利亚全军都会投入到作战行动中。不过没有为(官方宣布的)罗马尼亚的干预或奥斯曼帝国的反击作出任何规定,奇怪的是,假设沙俄会保证没有来自这些方向的攻击,尽管6月9日沙俄愤怒地否定了其保加利亚联盟,并将其外交转向罗马尼亚(俄罗斯已经将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任命为俄罗斯荣誉元帅,作为1912年12月将其政策转向索菲亚的明确警告)。 

计划是集中攻击瓦尔达尔平原对面的塞尔维亚军,使其失去战斗力并夺取北马其顿,同时对塞萨洛尼基附近的希腊军队进行不太集中的攻击,该军队的规模约为塞尔维亚军队的一半,以便夺取该城市和南马其顿。保加利亚最高统帅部并不确定他们的部队是否足以击败希腊军队,但他们认为这些部队足以在最坏的情况下防守南线,直到击败北部的塞尔维亚军后有更多的增员部队到来。

                      军力对比

1913年6月巴尔干各国家的部队集中情况

        根据1903年的《军事法》,保加利亚的武装力量分为两类:现役军队和国家民兵。武装力量的核心包括九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保加利亚军在欧洲地区的军队中具有独特的组织形式,因为每个步兵师有三个旅两个团,由四个营六个重装连组成,每个重装连250人,外加一个独立营,两个炮兵团和一个骑兵团。每个师总共有25个非常重型的步兵营和16个骑兵连,这超过了两团9营的师的兵力,这是当代大多数军队的标准师级结构,1913年的希腊和塞尔维亚军也是如此。因此,尽管保加利亚军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开始时总共动员了近六十万人,但他们只有9个正规军师,使师的力量更接近于一个军而不是一个师。

        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和之后的战术需要,保加利亚还是修改了这一原始结构:利用第1和第6师的两个旅组建了一个新的第10师,并从新招募的人员中又组建了三个独立旅。尽管如此,沉重的结构总体上仍然存在。相比之下,希腊的马其顿军也有9个师,但总兵力只有11.8万人。影响对立军队之间各师实际兵力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火炮的分布。9个师的希腊军队共有176门炮,10个师的塞尔维亚军队有230门。保加利亚人有1116门,与希腊人的比例是六比一,与塞尔维亚军队的比例是五比一。

        对于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保加利亚军的实力存在争议。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时,保加利亚共动员了近六十万人(现役陆军约三十七万人;补充兵约五万三千人;国家民兵五万三千人;另外还有1912年和1913年紧急征募的大约九万五千人;志愿兵一万五千人;边防军一万五千人)。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不可恢复的伤亡人数为三万三千人(一万四千人战死,一万九千人为非战斗减员)。为了补充这些伤亡人员,保加利亚在两次战争之间又征召了6万人,主要来自新占领区,用其中的2.1万人组成了色雷斯、德拉姆和奥德林(埃迪尔内)独立旅。

        根据保加利亚统帅部的说法,6月16日陆军有七千余名军官与约五十万名士兵(包括上述三个旅)。这样,两场战争的兵力就相差了近十万9人。相比之下,减去包括伤员在内的实际伤亡人数,再加上新征募的人员,总人数不少于五十八万。此外军队还要面对战争物资的短缺,比如说只有378,998支步枪可以使用。

希腊(左)和保加利亚(右)在塞萨洛尼基港口的哨兵照片,在战争爆发前的联合占领时期

        第一和第三军(分别由瓦西尔-库提切夫和拉德科-迪米特列夫将军指挥)沿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旧边界部署,斯特凡-托舍夫将军指挥的第五军部署在丘斯滕迪尔周围,斯蒂利安-科瓦切夫将军指挥的第四军在科查尼-拉多维什地区。尼古拉-伊万诺夫将军领导的第二军则是被派去对付希腊军队。

        塞尔维亚王国军队有三十四万八千人(其中大约二十五万为战斗人员),编制为三个军,共十个师。其主力部队部署在沿瓦尔达河的马其顿前线和斯科普里附近。其名义上的总司令是国王彼得一世,但拉多米尔-普特尼克才是其参谋长和实质性的战地指挥官。

        而到6月初的时候,希腊王国总兵力则为14.2万人,有九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旅。八个师和一个骑兵旅组成的近十二万人的主力部队被部署在马其顿,呈弧形防线状态分布在塞萨洛尼基的北部和东北部,而剩下的大约两万五千人的一个师和其余独立部队(24,416人)被留在伊庇鲁斯。随着敌对行动的爆发,第8步兵师(驻扎在伊庇鲁斯)也被调往了前线,之后再得到新兵的补充,之后,希腊在马其顿战场上的兵力最终增加到了大约十四万五千人,另外配置的火炮是176门。国王康斯坦丁一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维克多-杜斯曼尼斯中将为其参谋长。

        黑山王国向马其顿前线派出了由扬科-武科蒂奇将军率领的一个一万两千人的师。

        罗马尼亚王国拥有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军队,尽管自1878年罗马尼亚独立战争以来,这还是他头一次投入战争。其和平时期保持的兵力为6000余名军官和9万余民士兵,按照巴尔干的标准中心对比的话,其部队的装备不可谓不精良,拥有着大部分都是由克鲁伯公司制造的火炮装备的126个野战炮炮兵连、15个榴弹炮炮兵连和3个山地炮炮兵连。在动原状腿之下,罗马尼亚军队总计是5个军近42万人。其中约8万人被布属于南多布罗加,另外还有二十五万人的部队被集结起来后,准备向保加利亚发动攻势。

                      战争爆发

保加利亚最初的作战计划


        保加利亚的主要攻击计划是用他们的第1、3、4和5军来对付塞尔维亚,而第2军的任务是向塞萨洛尼基周围的希腊军阵地发动进攻。然而,在战争开始的关键日子里,只有第4军和第2军被命令前进。这使得塞尔维亚人能够集中力量对付进攻的保加利亚军,并阻遏他们的前进。保加利亚人在希腊战线上人数众多,然而低水平的战斗很快在6月19日变成了希腊人的全线进攻。保加利亚部队被迫从塞萨洛尼基以北的阵地(除了驻扎在城市本身的孤立的一个营,该营很快就被攻破)撤到基尔基斯和斯特鲁马河之间的防御阵地。

        另外通过集中进攻迅速摧毁马其顿中部的塞尔维亚军队的计划之后也被证明是不现实的,保加利亚军甚至在罗马尼亚干预之前就开始被迫撤退,希腊军的不断推进也使得部队必须后撤,以准备保卫首都索菲亚。

              保加利亚对阵希腊

        ——基尔基斯-拉查纳斯之战

        由伊万诺夫将军指挥的南马其顿的保加利亚第二军占据了从多伊兰湖向东南方到基尔基斯、拉查纳斯、色雷斯,然后准备穿过潘加翁山进逼到爱琴海。

        这支军队从5月开始就已经到位,被认为是一支老兵,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曾参加过围攻埃迪尔内的战斗。伊万诺夫将军,可能是为了避免对他的惨败承担任何责任,在战后声称他的军队只有三万六千人,而且他的许多部队兵力不足,但对他的部队的详细分析与他的说法相矛盾。伊万诺夫的第2军包括:第3师减去一个旅,下辖4个团,共4个营(共16个营加师部炮兵),I/X旅下辖第16团和第25团(共8个营加炮兵),德拉马旅下辖第69、75和7团(共12个营)。拥有第67团和第68团的色雷斯旅(共8个营),拥有第55团、第56团和第57团的第11师(共12个营加师炮兵),第5边境营、第10独立营和第10骑兵团的7个骑兵连和7个步兵连。

        伊万诺夫的部队总共包括58个步兵营的232个连,一个骑兵团(14个连)与175门火炮,人数在八万(保加利亚官方资料)到十万八千人((希腊官方资料,根据1932年之前的保加利亚官方战争史))之间。 所有现代历史学家都认为,伊万诺夫低估了他的士兵人数,但希腊军队在人数上仍有优势。 希腊总部也估计了对手的人数,从八万到十万人。 伊万诺夫部队的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德拉马旅和色雷斯旅是由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当地新兵组成的。

反应拉查纳斯战役的希腊版画


        由国王康斯坦丁一世指挥的希腊军队有八个师和一个骑兵旅(117,861人),装备有176门火炮,从Orphanos海湾延伸到盖夫盖利亚地区。由于希腊统帅部不知道保加利亚军会从哪里发起攻势,所以保加利亚人在选择攻击的地区会有暂时的局部优势。

        6月26日,保加利亚军接到命令,要消灭对面的希腊军队并向塞萨洛尼基推进。希腊军在成功进行了阻击之后,在6月29日就得到了全面发动反击的命令。在基尔基斯(Kilkis),保加利亚人建造了强大的防御系统,他们装备的还包括了缴获的奥斯曼帝国的火炮,这些火炮可以直接覆盖到下面的平原。不过希腊军的第4、第2和第5师还是在大炮的支持下冲过平原发动了进攻。

        希腊军伤亡惨重,但到了第二天他们已经攻克了战壕。在保加利亚军左翼,希腊第7师已经占领了色雷斯,第1师和第6师占领了拉查纳斯。第二军被希腊人击败是保加利亚人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遭受的最严重的军事灾难。保加利亚一方的资料显示他们有近七千人阵亡,七千7人被俘,另外还被希腊缴获了一百三十多门火炮,相对的希腊军则是损失了八千七百多人。

        6月28日,撤退的保加利亚军队和非正规军烧毁了主要城市色雷斯(一个以希腊人为主的城市,周遭则是遍布着保加利亚族人村庄——西北部和希腊族人村庄——东南部),以及尼格里塔、多萨托和德米尔希萨尔镇,表面上是为了报复希腊人在命名的战斗后烧毁保加利亚的基尔基斯镇,以及摧毁该地区的许多保加利亚村庄。

        在保加利亚军的右翼,希腊的埃夫佐内斯精锐山地步兵已经成功占领了盖夫盖利亚和米科诺斯高地。因此希腊军进一步的威胁到了保加利亚军的要通过多伊兰的撤退路线,伊万诺夫军在绝望中只能撤退,有的时候甚至差一点变成了溃败。第14师的增援部队来得太晚了,再败退的部队的裹挟之下,他们只能一同向斯特鲁米察和保加利亚边境撤退。

        希腊军在7月5日占领了多伊兰,但是他们已经来不切断保加利亚军通过斯特鲁米察山口的退路了。7月11日,希腊以及塞尔维亚两军会师之后,沿着斯特鲁米察河继续前进。同时,希腊军队在其海军的支持下也在卡瓦拉登陆了,然后开始向色雷斯西部的内陆地区渗透。7月19日,希腊人占领了内夫罗科普(今称戈采代尔切夫),7月25日,在另一次两栖作战中又突破了杰贾加赫(今亚历山德鲁波利斯),从而完全切断了保加利亚人与爱琴海的联系。

                  塞尔维亚战线

1913年6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塞尔维亚士兵与无线野战电报站

        保加利亚第4军占据了征服塞尔维亚马其顿的最重要的出发阵地。1913年6月29到30日期间,保加利亚第4军首先是与塞尔维亚第1军和第3军之间爆发了战斗,先是沿着兹莱托夫斯卡河展开,然后在保加利亚军撤退后,又是沿着布雷加尔尼察河展开。 内部混乱导致保加利亚军在7月1-3日损失惨重。塞尔维亚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基本全歼了保加利亚第4军的整个第7师。到7月8日,保加利亚军就已经基本全线败逃了。

        在北线,保加利亚军一开始是向塞尔维亚边境城镇皮罗特推进,并迫使塞尔维亚统帅部向防守皮罗特和尼什的第2军派遣增援部队。这使得保加利亚人于7月18日在卡利曼西阻止了塞尔维亚军在马其顿发动的攻势。

        1913年7月13日,米哈伊尔-萨沃夫将军接管了保加利亚第4和第5军的控制权。保军在马其顿地区东北部布雷加尔尼察河的卡利曼奇村一带周围打造了坚固的阵地。7月18日,塞军第3军发动进攻,逼近了保军阵地。

        保军坚守着阵地,另外就是他们的炮兵在瓦解塞军的进攻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 话说回来,一旦塞军突破了保军在这里的防线,他们可能就会直接趁机歼灭保军第2军,并将保军完全的赶出马其顿。 

        这次防御战的胜利,加上第1军和第3军在北线的胜利,保护了保加利亚西部免受塞军的入侵。 虽然这使保加利亚一方的士气得到了鼓舞,但随着希腊军发动了反击,南线的情况则是愈发的危急了。

                  希腊开始动手

沿着克雷斯纳峡谷中前进的希腊军

        塞军那边的战线已经停了下来。而希腊的康斯坦丁国王眼看到他所面对的保军已经被打败后,即刻就命令希腊军进一步向保加利亚本土进军,并意图直接占领首都索菲亚。

        康斯坦丁希望取得决定性胜利,尽管他的首相埃莱夫特里奥斯-维尼泽洛斯表示反对——因为后传意识到,塞尔维亚一方在拿下来了他们的目标领土后,现在就已经开始采取了消极态度,并正在试图把将承载战争的压力转移到希腊人身上。

        在克雷斯纳山口(详情请见克雷斯纳峡谷战役),希腊军即遭遇到了新近从塞尔维亚战线那边抽调过来赶来并在那里抢先占据了防御位置的保军第二、四军的伏击。

        到了7月21日,希腊军在此地的兵力就已经超过了在这里的保军,保加利亚总参谋部的计划是试图以坎尼战役式的战法包抄希腊军,对其侧翼施加压力。 然而在经过惨烈的战斗之后,希腊军最终是在7月26日成功突破了克雷斯纳山口,并占领了西米特利。

        在之后7月27到28日夜的这一段时间里面,保军已经被希腊军向北一路打退到了距离本国首都索菲亚以南仅76公里的戈尔纳朱马亚(布拉戈耶夫格勒)。 

        同时,希腊军还在继续向西色雷斯内陆进军,7月26日,他们进入了桑提,次日进入了科莫蒂尼。 7月28日,保军在沉重的压力下,被迫放弃了戈尔纳-朱马亚。

        不过仗打到了这个份上,希腊军也已经是疲惫不堪,而且还要面临着后勤方面的困难,虽然被迫一路后撤,但保军还是尝试着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而且还会时不时的发动局部反击。

        到了7月30日,保军就开始被迫缩小了攻击规模,开始尝试击退希腊军进行的相向攻势。在东线,希腊军通过Predela通道向拉茲洛格发起了反击。

        这一攻势被关口东侧的保军阻止,战斗很快就陷入僵局。在西线,希腊军又对察雷沃-塞洛发起了进攻,目的是为了与塞军会。进攻失败了,保军反而是得以继续推进,特别是在南部。 然而,在佩赫切沃和马霍米亚地区经过三天的战斗后,希腊军倒是成功的守住了他们的阵地

                 罗马尼亚的干预

        罗马尼亚于1913年7月5日调集军队,打算夺取南多布鲁亚,并于7月10日向保加利亚宣战。 其罗马尼亚政府在一份外交通告中说,"罗马尼亚既不打算征服保加利亚政府,也不打算打败保加利亚的军队",努力消除国际社会对其动机和增加流血事件的担忧。 

        理查德-霍尔认为,"罗马尼亚加入冲突使保加利亚的局势无法维持,而罗马尼亚在多瑙河一线发动的进攻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决定性军事行动"。

        在罗马尼亚发表声明的当天,伊万-库尔塞将军领导的第5军的8万人就入侵了多布鲁亚,占领了从图特拉坎到巴尔奇克一带。军属骑兵还占领了港口城市瓦尔纳,直到明确不会有保加利亚人的抵抗。

        7月14-15日夜间,费迪南亲王领导的多瑙河兵团先后在奥里亚霍沃、吉根和尼克波尔突破边境开始入侵进入保加利亚。 

        初步占领完成后,罗军随即兵分两路:一组向西推进,向斐迪南(今蒙大拿)推进,另一组向西南推进,向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推进,在各地都有一支散开负责侦查的骑兵部队。

        7月18日,罗军占领了费迪南,7月20日,他们占领了索菲亚以北116公里的弗拉察。7月23日,先进的骑兵部队进入了距索菲亚仅7英里(11公里)的郊区弗拉日德布纳。罗军和塞军最终于7月25日在贝洛格拉奇克会师,孤立了保加利亚重镇维丁。到此,保加利亚的后方已经完全暴露,无法进行任何抵抗,首都在入侵者面前也是门户大开,国家西北部已经被切断和了联系。

        此外在入侵期间,新生的罗马尼亚空军部队还进行了摄影侦察和宣传单的投放。这导致索菲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敌机飞越的首都。

        罗军在其短暂的战争中没有任何战斗损失。倒是因为霍乱的爆发造成了不少的非战斗减员,1,600人病死。

                 奥斯曼帝国方面

奥斯曼军统帅艾哈迈德·伊泽特帕夏

        因为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时候对于罗军的入侵毫无招架之力,这直接使得奥斯曼方面有了要收复刚刚割让给保加利亚的领土。入侵的最终和主要目标是收复埃迪尔内(即阿德里安堡),该地保军守军为武尔科-维尔切夫少将和他手底下仅有的四千人。东色雷斯的保加利亚占领军因为塞尔维亚和希腊的进攻,大部分保已于年初撤走。

        7月12日,驻扎在恰塔尔卡和格利博卢的奥斯曼军已经进至伊诺斯-美狄亚一线,然后于1913年7月20日越过该线,开始进攻保加利亚。[9] 奥斯曼出动的兵力为二十五万到三十万人,由艾哈迈德-伊泽特-帕夏指挥。第一军部署于美狄亚。从东到西依次是第二军、第三军和第四军,第四军驻扎在格利博卢。

        面对不断前进的奥斯曼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保军选择了撤退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的边界。埃迪尔内在7月19日被放弃了,但当奥斯曼军没有立即占领它时,保军在第二天(7月20日)又重新占领了它。奥斯曼军显然不会善罢甘休,它在7月21日第二次被放弃,7月23日被奥斯曼人占领。

        埃迪尔内在1360年代被苏丹穆拉德一世征服,在1453年攻占君堡之前,它曾是帝国的第一欧洲首都。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称自己为 "埃迪尔内的第二个征服者",尽管征服部队在前往埃迪尔内的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奥斯曼军并未在旧边界停留,而是继续深入保加利亚领土。一支骑兵部队向延博尔挺进,并于7月25日占领了延博尔。

        奥斯曼军的入侵,相较于罗马尼亚的入侵更激起了农民的恐慌,其中许多人逃到了山上。在领导层中,这被认为是命运的彻底逆转。用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尔的话说,"色雷斯东部的战场,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许多保加利亚士兵为赢得战争而牺牲,现在却又落进了奥斯曼帝国的手中控。"

        与罗军一样,奥斯曼军没有在战斗伤亡,但有四千人因为霍乱而造成了非战斗减员。大约8000名为奥斯曼人作战的亚美尼亚人受伤。这些亚美尼亚人的牺牲在土耳其的报纸上得到了极大的赞扬。

        为了帮助保加利亚击退奥斯曼军在色雷斯的快速推进,沙俄威胁说要通过高加索地区攻击奥斯曼帝国,同时还已经调派了黑海舰队前往君堡;这之后又引起了英国的干预。

        根据1918年的《1913年色雷斯保加利亚人的毁灭》一书,奥斯曼军队在入侵期间和之后对东色雷斯的保加利亚人实施了包括屠杀在内的暴行。

                      谈判开始

                           停战

        随着罗军逼近索菲亚,保加利亚要求沙俄进行仲裁。7月13日,总理斯托扬-达内夫由于沙俄的的不作为,随即因为群众不满而面前辞职了。

        7月17日,沙皇任命瓦西尔-拉多斯拉夫领导组建一个亲德和恐俄的新政府。7月20日,通过圣彼得堡,塞尔维亚总理尼古拉-帕希奇邀请保加利亚代表团在塞尔维亚的尼什直接与联军进行谈判。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现在都处于攻势,不急于缔结和平。

        7月22日,沙皇斐迪南通过意大利驻布加勒斯特的大使向卡罗尔国王发出了一个信息。罗军最终在索非亚前停了下来。罗马尼亚提议将会谈转移到布加勒斯特,各代表团于7月24日从尼什乘火车前往布加勒斯特 。

        当代表团于7月30日在布加勒斯特会面时,塞尔维亚人由帕希奇领导,黑山人由武科蒂奇领导,希腊人由维尼泽洛斯领导,罗马尼亚人由蒂图-马约雷斯库领导,保加利亚人由财政部长迪米特里-汤切夫领导。他们同意为期五天的停战协议于7月31日生效。罗马尼亚拒绝让奥斯曼人参加,迫使保加利亚与他们单独进行谈判。

                 布加勒斯特条约

巴尔干战争后巴尔干国家的最终领土收益地图

        保加利亚早在7月19日就同意将南多布鲁亚割让给罗马尼亚。在布加勒斯特和谈中,罗马尼亚人在获得了他们的主要目标后,发出了温和的声音。

        保加利亚人希望保留瓦尔达河作为他们在马其顿的份额与塞尔维亚的份额之间的边界。后者则希望保留整个马其顿,直到斯特鲁马河为止。奥匈帝国和沙俄的压力迫使塞尔维亚对大部分的北马其顿感到满意,只把什蒂普镇让给了保加利亚人,用帕希奇的话说,是为了 "纪念菲切夫将军",他在第一次战争中带领着保加利亚军队一路打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门口。 

        伊万-菲切夫是保加利亚军队的总参谋长,当时是驻布加勒斯特代表团的成员。当菲切夫解释保加利亚为什么应该得到被希腊人占领的爱琴海港口卡瓦拉时,据说维尼泽洛斯回答说:“将军,我们没有责任。在6月29日之前,我们是因为害怕你们才向你们提供了色雷斯、德拉马和卡瓦拉的领土,但现在当我们对阵你们时,并且承担下胜利者的角色的时候,我们只会顾及自身我们的利益。”

        尽管奥匈帝国和俄国支持保加利亚,但德国(其德皇威廉二世是希腊国王的姐夫)和法国组成的有影响力的联盟为希腊确保了卡瓦拉。保加利亚保留了欠发达的德代加克(亚历山大鲁波利)港口。

        谈判的最后一天是8月8日。8月10日,保加利亚、希腊、黑山、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签署了《布加勒斯特条约》,将马其顿一分为三。

        瓦尔达马其顿归塞尔维亚;最小的部分,皮林马其顿归保加利亚;沿海和最大的部分,爱琴海马其顿归希腊。保加利亚因此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相比,领土扩大了16%,人口从430万增加到470万。罗马尼亚的领土扩大了5%,黑山扩大了62%。

        希腊的人口从270万增加到440万,领土扩大了68%。塞尔维亚的领土几乎翻了一番,人口从290万增加到450万。

        在布加勒斯特的黑山代表主要是想从塞尔维亚那里获得桑扎克的有利特许。他们做到了这一点,后来在11月7日于贝尔格莱德签署的条约中得到了确认。

            同奥斯曼进行的签约

        8月,奥斯曼帝国军队在科莫蒂尼建立了西色雷斯临时政府,以向保加利亚施压求和。保加利亚派出了一个三人代表团——米哈伊尔-萨沃夫将军以及外交官安德烈-托舍夫和格里戈尔-纳乔维奇——前往君士坦丁堡,于9月6日进行和平谈判。

        奥斯曼代表团由外交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贝伊领导,由未来的海军部长居吕克苏卢·马哈茂德帕夏和哈利勒-贝伊协助。尽管俄国在整个8月都试图进行干预,以防止埃迪尔内落入土耳其人手中,但托舍夫在君士坦丁堡告诉奥斯曼人,"俄国人认为君士坦丁堡是他们的天然继承地。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当君士坦丁堡落入他们手中时,它应拥有尽可能大的腹地。如果阿德里安堡在土耳其人手里,他们也会得到它。"。

        保加利亚人不甘心失去埃迪尔内。双方都发表了相互竞争的声明。萨沃夫说:“在各条战线上击败土耳其人的保加利亚,不能以签署一项协议来结束这场光荣的战役,因为该协议没有保留任何保加利亚人流过如此多血的战场。”马哈茂德-帕夏则是说:“我们夺取的是本就属于我们的。”

        最终,9月30日的《君士坦丁堡条约》中没有保留任何战场。保军最终于10月返回罗多彼斯以南。拉多斯拉夫政府继续与奥斯曼人进行谈判,希望形成联盟。这些谈判最终在1914年8月的《保加利亚-奥斯曼秘密条约》中取得了成果。

        作为《君士坦丁堡条约》的一部分,奥斯曼色雷斯的46,764名东正教保加利亚人与保加利亚色雷斯的48,570名穆斯林(土耳其人、波什尼亚克人和罗姆人)进行了交换。

交换之后,根据1914年奥斯曼帝国的人口普查,仍有14,908名保加利亚人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保加利亚教区。

        1913年11月14日,希腊和奥斯曼帝国在雅典签署了一项条约,正式结束了双方的敌对状态。1914年3月14日,塞尔维亚在君士坦丁堡签署了一项条约,恢复了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并重申了1913年的《伦敦条约》。黑山与奥斯曼帝国之间没有签署任何条约。

                      战争影响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使塞尔维亚成为多瑙河以南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 由法国贷款资助的多年军事投资取得了成果。中瓦尔达和桑扎克被其纳入囊中。其领土范围从18,650平方英里扩大到33,891平方英里,人口增加了150多万。之后,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许多人受到了骚扰和压迫。

        《1903年塞尔维亚宪法》所保障的结社、集会和新闻自由没有被引入新的领土。新领土上的居民被剥夺了投票权,表面上是因为文化水平被认为太低,实际上是为了不让在许多地区占多数的非塞族人参与国家政治。反对派报纸比如说《Radicke Novine》评论说,“新塞尔维亚人 "在土耳其人统治下有更好的政治权利”。

        土耳其人的建筑、学校、浴室、清真寺遭到破坏。1913年10月和11月,英国副领事报告说,在被吞并的地区,塞族人有系统地进行恐吓、任意拘留、殴打、强奸、烧毁村庄和屠杀。塞尔维亚政府对防止进一步的暴行或调查那些已经发生的暴行没有兴趣。当由国际专家小组组成的卡内基委员会到达巴尔干地区时,他们几乎没有得到贝尔格莱德的援助。

        这些条约迫使撤离希腊军在战争中占领的西色雷斯和皮林马其顿领土。从必须割让给保加利亚的地区撤退,再加上北伊庇鲁斯被阿尔巴尼亚夺走,希腊对于塞尔维亚的关系已经开始逐渐冷却;此外在战争期间占领的地区中,虽然说希腊得到了德国的外交支持,但之后只成功获得了色雷斯和卡瓦拉的领土。

        塞尔维亚在北马其顿实现了对南面领土的愿望后,它将注意力转向北部,在那里,它与奥匈帝国在波黑的竞争导致了两国在一年后的战争,并引发了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利用巴尔干战争的借口保留了爱琴海中的多德卡尼斯群岛,尽管在1911年意大利-土耳其关于利比亚的战争中达成了协议,但它还是占领了这些岛屿,并于1912年结束了战争。

        在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强烈要求下,阿尔巴尼亚根据《伦敦条约》的条款正式获得了独立,这两个国家都希望自己掌控这个国家,从而控制亚得里亚海上的奥特朗托海峡。随着《佛罗伦萨议定书》(1913年12月17日)对新国家确切边界的划定,塞尔维亚人失去了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口,希腊人则失去了北伊庇鲁斯地区(阿尔巴尼亚南)。这非常不受当地希腊人的欢迎,他们随即发动了起义,之后根据《科孚议定书》的条款,才设法获得了地方自治权。

        战败后,保加利亚变成了一个反动的地方势力,寻找第二次机会来实现其民族愿望。布加勒斯特会议后,保加利亚代表团团长汤切夫说:“要么列强改变[领土解决方案],要么我们自己摧毁它。”为此,保加利亚站在同盟国一边参加了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它的巴尔干敌人(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是支持条约的(参见见关于塞尔维亚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其顿战线的文章)。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火造成的巨大牺牲和再次战败给保加利亚带来了民族创伤和新的领土损失


巴尔干金曲背景大百科【14】:巴尔干民族的内讧: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