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书中还提到对于单身人士的歧视问题,以及如何面对这种歧视。世界上对于单身人士的歧视一直存在,在我们这个注重家庭的传统社会中更是如此,这种歧视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对单身人士的污名化,以及认为单身人士没有家庭责任,甚至以此为由,公司会让单身员工承担更多额外的工作。
就我的实际体验来讲,伴侣确实是拒绝加班的重要理由,仿佛其他家人例如父母,兄弟等并不重要,只有伴侣才是必须陪伴的。

同时在我表达自己不愿意进入婚姻的意向时总是会被投来诧异的目光,就好像这是一件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劝导,大部分人认为结婚的理由是为了圆满的家庭生活,尽管大多数说这话的人也没有进入婚姻,或者本身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
研究显示,更多人是因为担心孤独终老,害怕临死时无人在旁,所以才踏入婚姻。
有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这是否是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恶,他们不希望看到有其他人因与自己的选择不同而获得快乐,毕竟这相当于证明自己的不幸是自身的选择,明明有机会改变却错过了。也许这些人就是要看到你和他们一样做出错误的选择而深陷泥潭,到那时他们会用在泥潭中挣扎多年的“经验”来嘲笑你的无能为力。这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表现,是一种悲哀,一种对于人的异化,对于灵魂的扭曲,就如多年媳妇熬成婆,是一个由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过程。
离婚会危及个人的幸福,而婚姻带来的好处不足以弥补。离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持久。
面对全社会的歧视,部分人仍然选择单身,除了志向所在,也许也有两害相权的意味。毕竟还有什么比“婚姻无底洞”更加可怕的呢?婚姻无底洞传达出小家庭对于社会关系的削弱是难以避免的。书中对于其概念的描述是婚姻将人们更多的精力用于维系婚姻关系本身,因而无暇顾及其他关系,逐渐与社群脱节,就仿佛是一个无底洞将其吸入其中。这是一个辩证关系:正是不想与社会剥离单身人士(更多是指那些主动选择单身生活的人)选择不进入婚姻,同时另一方面社交活动对于未婚人士的重大意义(对于那些被动进入单身的人,如丧偶者,离异者来说,社交活动更为重要)。
“婚姻和生育以外的志向,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人生的重点目标,构成了理论家口中的后物质主义时期。”

自婚现象在后物质主义时代也许是一种代表性现象,婚姻的去制度化是后物质时代的个性表达结果。“自婚”有人觉得是一种可怜的博取关注的手段,大张旗鼓的搞一个自婚仪式,用来掩盖自己被迫单身(无人气的,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性格上有缺陷的那部分)的事实,进而通过所谓自婚来强调自己是主动选择单身,而非有心无力,强化对自己的认可。我认为是的,确实存在这样的可怜家伙,对于他们自婚仪式,那是一种可悲的叹息。
“自婚,从对某人负责转变为自我独立,从服从转变为自我表达。”
除此以外,自婚应该是心灵上的宣誓,宣誓忠于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成为更完整的自己,就如同婚姻被世俗所赋予的神圣意义与浪漫一样,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