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21):魏斯执政,三家分晋
观前提醒:本文以叙述晋国六卿的变更与其中的矛盾和斗争为主,主要从各卿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展开,而对于晋国争霸历程以及国君为政举措则不多讨论。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记可能有多处缺漏、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赵无恤在宗法观念的驱使下(也可能是迫于舆论)传位于其兄伯鲁之孙赵浣(其父赵周早逝)。但赵无恤之子赵嘉不服,驱逐赵浣,在代地(今山西大同到河北蔚县一代)自立,公元前424年去世,谥赵桓子。国人认为赵嘉继位并非赵无恤本意,于是杀其子(姓名不详)而立赵浣。 此时三晋心中各怀鬼胎,赵氏欲联合魏氏消灭韩氏,韩氏欲联合魏氏消灭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他劝赵氏打消分化韩、魏,从而各个击破的念头。他说,魏和韩比较弱,必然会联合起来对抗赵氏,以免被赵消灭。韩、魏都清楚,联合赵国攻击对方是自取灭亡,与赵国平分对方的想法更是与虎谋皮。这样的形势,使得韩、魏必须联合。他也劝韩氏不必因为赵氏的威胁而联合魏氏进攻赵氏,以图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赵氏的威胁。韩、魏联合攻赵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赵国的实力太强了,韩、魏联合也只不过与赵国能打个平手。双方硬拼的话,必然是两败俱伤。而且即便赵氏被击败了,韩、魏也必然会继续内斗。他向赵、韩说明了自己对三家发展的想法。晋地披山戴河,比较封闭,身处其中的赵、魏、韩只有赵国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郸(今河北邯郸)两个触角,但由于身后韩、魏的威胁,赵国也无力通过这两个触角继续向外扩张。赵、魏、韩三国紧邻,必须要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就会被拖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无法发展。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对于魏斯的联合发展策略,虽然赵氏与韩氏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联合,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如何分利,三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通过这次会谈,三家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最终,赵、魏、韩暂时放弃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公元前416年,晋幽公奸淫妇女,夜间私自出城,被强盗所杀。魏斯派兵平定晋国的内乱,立晋幽公之子止,为晋烈公。 公元前409年,赵浣去世,谥赵献子,其子赵籍继位。同年韩启章去世,谥韩武子,其子韩虔继位。 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趁三晋忙于开疆拓土之际,对赵国腹地发动迅猛的攻势。赵籍不得不向魏斯求救,魏斯同意出兵支援赵氏,一致对外,但是要赵籍割让智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作为回报。赵籍欣然同意。公元前407年,经过几年的消磨,魏斯认为消灭中山国的时机成熟,便向赵籍借道。赵籍与众臣商议后,同意魏氏对中山国的攻打。赵籍的本来的想法是让魏氏与中山相互厮杀,自己从中取利,结果没想到几年下来,魏将乐羊、太子魏击直接灭亡中山国,独吞其地。 公元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田会(《吕氏春秋》称公孙会)在廪丘(今山东郓城县西北)反叛降赵,并向三晋求援。赵籍命孔青为主帅,带领翟角(魏将)的魏军和韩军,一路攻打到齐长城(具体是何处不详)。齐国君主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主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周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晋国由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