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诸葛亮治蜀考据——续

2023-09-19 13:08 作者:关羽是刘备的义子  | 我要投稿

之前写了一批文章:诸葛亮治蜀考据——完结

总觉得意犹未尽,特别是结尾太着急了,因为写作时间长达5个多小时,越写下去越想快速结束。在反驳季吹的幼稚论据花了太多时间,太长篇幅了,导致耐心被季吹的无用论据磨没了。

所以快速进入正题:

陈寿:三国志

傅玄:魏书

郭冲:条亮五事

习凿齿:汉晋春秋

孙盛:魏氏春秋

裴松之:三国志注

范晔:后汉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这些史书作者,对诸葛亮治蜀给的评价是绝高的,但是闭口不谈季亮到底做了哪些事,季亮如何治理蜀汉?这是千古之谜,现在很多季吹想通过犄角旮旯的N手史料,去吹嘘季亮治蜀,是徒劳的,因为压根没有记载。

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为什么不记载诸葛亮治蜀的措施?

有读者要问了:陈寿不是整理了诸葛亮集吗?诸葛亮集里面应该有治蜀的措施了吧。

很抱歉没有。

陈寿收录了诸葛亮上表弹劾,收录了诸葛亮的答复官员的书信,收录了诸葛亮写的其他书信,写了诸葛亮自己总结的军略、发明、书籍等,就是没有诸葛亮施政的政令及诸葛亮朝堂上说的话,发表的意见,陈寿有意识的故意不整理。

接下来就是问题:陈寿为什么这么做?

我上一篇文章写了,陈寿、傅玄、郭冲、孙盛、习凿齿、范晔、司马光之流要造神季亮,把季亮当成一个代表士族阶层的神来塑造,以此来抗衡君权。

本质是用季亮这个人物去告诉封建君主:你们想要臣子变成诸葛亮,你们就得主动去发掘、去放权、给予臣子充分的空间施政,去信任臣子,那你们就会拥有诸葛亮了。

封建君王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选择造神诸葛亮来告诉臣子:你们先得是诸葛亮,才能得到我这个皇帝的的信任!

所以我们知道了,史书上胡吹大气的诸葛亮只是个工具人的时候,再往下深思就知道陈寿、傅玄、郭冲、孙盛、习凿齿、范晔、司马光之流,死也不肯说诸葛亮施政的具体原因了,还是给大家几个选项思考。

a.假设诸葛亮施政水平非常高

1、记录高水平的施政过程+造神评论,诸葛亮直接起飞

2、不记录高水平的施政过程+造神评论,诸葛亮会受到质疑

b.假设诸葛亮施政水平并不高

3、记录低水平的施政过程+造神评论,作者会受到嘲笑

4、不记录低水平的施政过程+造神评论,诸葛亮会受到质疑


如果季亮施政水平非常高,陈寿之流毫无疑问会选择1选项——结果是季亮直接起飞,后世争先恐后的运用季亮的治国之术,政坛清明,百姓安乐,君主放心,无起义无内乱,最后是多赢。

所以,1&2首先排除,其次是3&4之间选。

很明显,陈寿之流并不希望自己受到嘲笑,所以并不会选择3,唯一的选项就出来了:4

陈寿、傅玄、郭冲、孙盛、习凿齿、范晔、司马光对诸葛亮治蜀的措施,毫无信心,不相信这些措施能得到后世的认可,所以索性不写。


有几个侧面证据

1、魏国吞并了蜀国之后,司马昭没有引进蜀国在诸葛亮时期的“优质”政策。

2、晋朝开创之后,司马炎也没有引进蜀国在诸葛亮时期的“优质”政策。

3、三国志诸葛亮传大篇幅讲的是,诸葛亮北伐,也就是当时蜀国的政策重心是——备战,而不是民生。


至于诸葛亮治下,老百姓喘口气,老百姓过得下去了,老百姓可以过安生日子了等等言论,都是毫无史料根据的扯淡。诸葛亮治下,没有这种事情发生


季吹又要嚷嚷了:有老百姓说诸葛亮死后,不见可比!

《殷芸小说》卷六 吴蜀人:桓宣武征蜀,犹见诸葛亮时小吏,年百余岁。桓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意颇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桓大司马和诸葛亮是两个时代的人,桓温灭成汉离诸葛亮死已经过去110年了,小吏至少得活120岁吧。120岁的小吏,牙齿都掉完了,脑子都糊涂了,怎么还能拍彩虹屁?

《殷芸小说》,志人小说集,梁殷芸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小说”为书名的短篇小说集,其成书和取材也与传统的小说观念相符。此书为梁武帝作通史时,命殷芸将正史所不取之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录为一帙。上起周秦,下迄宋齐,是一部艮贯千年的野史杂记。
《殷芸小说》与它之前的一些小说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记载了一些具有民间和地方色彩的传说,包括帝王、圣贤、名人等人物故事;钞引了四篇《笑林》中的文字,其中两篇尤其具有民间趣闻的性质;抄录了几篇可能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的伪作书信

1、殷芸小说本身的可信度很成问题

2、诸葛亮死已经过去110年了,基本不会有古人能活120岁,还能头脑清醒的回答问题

由这两点可以判断,正不见其比的记载是为了吹嘘诸葛亮而伪造的。


不知不觉又写了这么多东西,开始总结全文:

1、陈寿、傅玄、郭冲、孙盛、习凿齿、范晔、司马光之流故意不写诸葛亮治蜀措施,是对治蜀的政策没信心,侧面反应诸葛亮治蜀并没有太大的成效。

2、诸葛亮执政重心在军备方面,大面积的搜刮钱粮,大面积制造军械,为君王牟利。

3、司马昭和司马炎均没有引进任何诸葛亮治蜀措施,后世也不见模仿者,相反曹操倒是有很多政令被后世效仿。


结论:

诸葛治蜀

军备为主

胡乱吹捧

形劳神苦


诸葛亮治蜀考据——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