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我家孩子的故事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生活中遇到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对我特别具有启发意义,我想你们也会喜欢这样的小故事。
今天的故事,一方面是给同学们解压,了解一些考研之外的事情。另一方面是让同学们感受到,原来我们考研学习的知识可以用在现实生活中,最后,我竟然把这个故事链接到了考题上,希望同学们听完故事,最后也能来做做考题。
万圣节的小插曲
这个故事要从万圣节那天说起。 西方的万圣节有个活动叫做“找糖活动”,同一个小区的孩子们会去小区里的几户人家,这些家庭会事先准备糖果,然后分发给来找糖的孩子们。一碰上糖果,孩子们总是非常喜欢。我的孩子也一样,他跃跃欲试,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这天晚上7点,天已经完全黑了,我爸爸带着我们家九天去和找糖的孩子们汇合。这支队伍浩浩荡荡,虽然我没去参加,但从我爸爸的口述中,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兴奋。
当他们要去某栋楼11层的一户人家找糖时,有位家长提议说:“咱们不能总跟着孩子,要不让孩子自己上楼去找糖,我们在楼下等孩子吧。”
我爸爸觉得这个主意好极了,只有两个3岁小朋友的家长不放心,随同一起上楼去了,其余家长都在楼下说说笑笑,等孩子们下楼。 大概20分钟过去,好多孩子都陆陆续续地拿着糖果欢笑着从电梯里出来了,却迟迟不见我家九天。 我爸爸等了又等,电梯从11层到1层来来回回运输了三次,走出电梯的都没有我家孩子。 我爸爸有些担心,就问了其中的几个孩子:有没有看到一个小一点的、大概5岁左右的小男孩?这些孩子都说没看到,只说要去下一家找糖果,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我爸爸非常着急,就坐电梯到了11层的这户人家,问他们是否看到过一个5岁的小男孩,这户人家说,来的孩子很多,糖果都发完了,但没看到有遗留下哪个孩子。 我爸爸都快急疯了,也顾不得什么保持安静的公共秩序了,当即就在楼道里大声呼唤九天的名字,可还是迟迟不见回应。 接下来,我爸爸就坐着电梯,从11层到1层往返了多次,可还是没有见到孩子的身影。 正当我爸爸想着孩子是不是已经出去了、准备去户外去找孩子时,我们家九天摇摇摆摆地从旁边的楼梯间中走出来了。
我爸爸当时就震惊了——因为我家在12层,平时我们从没带孩子走过楼梯。
孩子看到爷爷的那一刻,立刻嘟着嘴哭了起来,我爸爸赶紧抱起孩子,问他怎么从楼梯下来了,告诉他爷爷一直在找他,安慰孩子不要怕。 九天止住了哭声,还惦记着要快点去下一家找糖,于是我爸爸又追上了浩浩荡荡的找糖大军,去了下一户人家。 一个小时之后,九天非常兴奋地回来了,他给家人分发着糖果,讲述着自己的找糖经历。特别提到了一句话:我是通过爬楼梯才找到了糖。 家里人都很惊奇:孩子怎么会自己爬楼梯呢?我爸爸完整地讲述了事情的过程,我们立刻夸奖孩子:原来你可以在没有别人陪同的情况下,从11楼下楼梯下到1楼,你真是太勇敢了!
而我心里其实有点不舒服,我把爸爸拉进卧室说,我觉得很奇怪,当时有那么多孩子和家长,在电梯门关上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看到外面还有个孩子吗?没有人想着去帮助下这个小孩吗?
我爸爸说,这就不太了解当时的情况了,可能孩子们都热衷于找糖,没有关注到后面还有个小孩子。这个小插曲就这样过去了。
孩子为什么哭泣
当天晚上睡觉时,我刚关了台灯,准备陪着九天进入梦乡时,忽然听到了他在哭泣。 我立刻开灯,问他怎么了,他却不说话,只是一直哭。 我把孩子揽进怀里,问他是因为今晚找糖的事情哭吗,他点点头。我让他跟我讲一讲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哽咽着说,妈妈,我说不出来。 我宽慰他:“人只要会说话,什么都是可以表达的,只有你说出来,我才会知道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你可以慢慢想,慢慢说,妈妈会等着你,好吗?” 于是孩子哭着告诉我:“妈妈你知道吗,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个子都太高了,我被挤到最后面,一直都坐不上电梯,最后电梯的人都满了,我只能眼睁睁看着电梯门关上,他们还在说笑。我看到他们都下楼了,大家还要去下一家找糖,我很怕我跟不上这个队伍,就特别着急。” 我问他为什么不等电梯再上来,他说:电梯太慢了,一直不上来,我想着哥哥姐姐们已经走远了,我一着急就觉得,是不是走楼梯下去会更快呢,所以我就进了楼梯间,一直走下去了。 我问他:你走得顺利吗?他点点头,说顺利。 我又追问了一个细节:有没有一些楼层,你大声喊叫了,但声控灯没有亮? 他说有,中间有那么几层灯没有亮,他只能摸黑走,但是后面的灯亮了,他又觉得可以继续走了。 我问他,爷爷说在楼上在喊你,你有听到爷爷的声音吗?
在成年人看来,听到爷爷在喊,应当马上回应一声。但是孩子却告诉我,他听到爷爷的喊声了,但不知道这声音从哪来,只想着快点走下去,就可以跟爷爷见面了,所以没有回应爷爷。
我告诉九天:“虽然小朋友们没有注意到你,但你自己可以从楼梯上下来,等于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了,只是时间长一点,而且后来爷爷也找到你了,这是一次自己独立成长的经验,所以我们要开心,对不对?” 他却说:“妈妈,不是这样的,我就是觉得心里不舒服,因为他们都在电梯里说笑,眼看着电梯门关了,却没人想着要帮帮我、去按一下电梯门,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呢?” 他边说边哭,更加伤心了。
其实这也是我心里的疑问,原来不是只有我这个成年人在想的,就连5岁的孩子也会想这个问题。
我悄悄擦了擦我的眼泪,跟孩子说,他们大概是找糖太兴奋了,所以没有关注到身后还有一个小弟弟,一旦他们关注到了,一定会帮助你的。 孩子连连摇头说不是这样的,接着嚎啕大哭。 紧接着,我老公和爸爸妈妈都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大家过来后,知道了孩子哭的原因,都不断地称赞孩子很勇敢。 可无论我们怎么解释,九天都大哭不止,越哭越气,用双手砸着床,一直念叨:“他们怎么能这样!”这样伤心的哭泣断断续续了半个多小时。
此时我明白,作为妈妈,我肯定是有什么话没说到他心坎里去,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句话说得不对。莫非要我跟他一起去说其他的孩子吗?可我又觉得这样实在不符合教育的常理,一时有些犯难。
于是我闭上眼睛,一边听着他哭,一边开始回想。 如果我是一个5岁的小孩,我看到电梯门关上了,而里面的人只顾着找糖,很兴奋地说笑,没有人在意我,我会是什么心情?回家后,除了想听到爸爸妈妈夸我勇敢之外,还会想听什么呢?
心理学让我和孩子有效沟通
显然,我的孩子更关心人际关系的问题,他已经默认了自己是个勇敢的孩子,而我们却没有处理在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所产生的问题。
想到这里,我开始试着换了一种方式跟孩子交流。
我说:“九天,明天你继续去上幼儿园,我和爸爸就不去上班了,我们打算明天在小区里挨家挨户地问,谁家的孩子昨天晚上七点也去了那栋楼11层找糖?他们离开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有一个5岁的小弟弟没有进电梯?有没有人想着帮他按一下电梯门?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看到还有个被遗忘的小弟弟呢,你们知道吗?小弟弟是从11楼走楼梯下来的,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地离开大人行走,这一段路走得很漫长,还遇到了很黑暗、很危险的时候。弟弟很伤心没有大哥哥大姐姐来帮他。如果你们作为哥哥姐姐都不去帮助弟弟妹妹,那弟弟妹妹以后可能也不会帮助别人了。这样做对吗?”
我告诉九天,我要去问问他们,如果他们真的没发现身后还有个小弟弟,那就说明他们是无意的;如果他们明明看到了弟弟,却没有伸出援手,妈妈就会告诉他们,应该去帮助别人。
我问九天:你觉得应不应该去帮助别人?九天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应该帮助别人!我说好,那妈妈就去好好教育一下他们,你看好不好?
九天顿时就止住了哭声,说了声好,然后再也没有哭过,搂着我的脖子,三分钟之内就睡着了。
这件事情停止了吗?没有。
第二天晚些时候,看孩子情绪正常了些,我跟他说,妈妈和爸爸挨家挨户地问这些孩子了,他们都说当时太兴奋了,没有看到身后有个小弟弟,如果他们看到身后有个小弟弟,一定会帮忙的。
我的孩子听得特别认真。
我说,哥哥姐姐们知道你从11楼走下来,他们都非常懊悔,他们的兴奋让他们疏忽了原来身后还有个小弟弟。你能原谅他们吗?
九天立刻点点头,说,可以。
我问他,以后如果你碰到了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你还会不会去帮他?他说,我会帮他的。我这才放心。
我告诉孩子,这个社会很大,有人可能会帮助你,但也有人不会,如果别人没有帮你,我们也不能乞求别人帮助,得自己想办法。
但不管是爬楼梯还是坐电梯,你都自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让爸爸妈妈非常开心。以后妈妈会给你更多独立的时间,你要学着一个人去做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吗?孩子也开心地说可以。
到这里,这个故事就全部就讲完了。
虽然我还是很惊奇一个5岁的孩子独自从11楼走楼梯到1楼,但是这个过程让我知道,哪怕我们认为现在的社会可能还是会丢孩子,但是也必须想办法让孩子独立生活。
孩子和父母的相处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从他小时候非常依赖父母,到他有一天会独当一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件事过去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我和孩子是母子关系,我好像更能感同身受他从11楼走向1楼时一路所遇到的孤独困难,我既惊叹于他可以用这么长的时间一路走下来且没有哭,我也深深自责,自己没有更好地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另一方面,在我跟孩子多次交流都无果时,我终于想到了办法。而之所以想到了办法能让孩子停止哭泣进入睡眠,是因为我领会到了心理学中的一句话的威力:
先树立孩子的情绪,再论对错。没有处理好情绪,就不要去谈教育。我也想把这个观点分享给大家。
另外,我也想以此来鼓励大家。
我知道你们现在所面临的考研压力非常大,你们的压力无异于一个5岁孩子从11层摸黑走到1层的心境。如果小弟弟可以做到,那么你们更能走过考研的孤独时光,走向自己的黎明。
思考三个问题
最后,回到我们考研的话题。 现在的考研非常灵活,同学们看过333的样卷和近三年的311真题卷就会感受到,其实333样卷的出题风格方式与311真题非常相似。
但不论是哪一种统考题,材料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尤其是案例性的材料,相当于只是把我上述的故事讲得更精简,围绕故事再联系我们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出题。
既然听了故事就不能白听,除了颤动一下大家的心灵,更要回归到理性。
我想给大家提三个问题,统考题往往也是由三个问题构成的,希望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答案,我们共同讨论一下。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上述事件说明家庭德育有什么特点?请说出一个特点即可,如果能说出更多也可以。
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认同上述妈妈处理问题的办法,请说说这位妈妈在使用说服法时所体现的技巧;如果你不认同材料中的妈妈的做法,请说出妈妈在使用说服中所体现的误区。
第三个问题:如果你是老师,碰到了上述事件,你该如何开导学生?
我的问题已经谈完了,接下来请大家谈谈你们想说的话,尽情地表达出来,或许同学们在表达中也更能够提升自己的做题能力,也更能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教育学知识都不会白学,都会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让我们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