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国做叙事性设计和批判设计-MOIN DESIGN设计专访系列

MOIN DESIGN设计专访系列

陆熠铭
本科毕业于德国哈勒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硕士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产品设计专业
师从柏林艺术大学著名教授Prof. Axel Kufus
设计作品Buch Nr.0 参展于荷兰设计周
MOIN DESIGN 产品设计/思辨设计工坊 导师
MOIN DESIGN这期的导师专访是我们的产品设计/思辨设计工坊陆熠铭导师,通过这期专访让我们了解德国两所著名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学院-哈勒艺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以及陆熠铭导师与众不同的设计之路,探索和发掘作为设计师如何找到自己的设计方向。

以下为采访内容:
Q:熠铭导师你在德国已经好多年了,想了解下你当时决定来德国学设计的动机是什么?
A:那肯定是德国包豪斯的影响力,觉得自己想继续深入的在设计上学习下,当时觉得德国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觉得要去就去最好的。
Q: 在你来到德国以后,德国给你的一个设计环境,是有达到你当时出国前的预期吗?
A: 我觉得单从出国这个事来说,已经对我帮助很大了,在国内目前的设计教育体系下,设计思维上是很难跳脱出来的。尤其是在德国遇见的人的交流,以及学习德语给我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时候需要跳脱出来看事物,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
Q:了解到你是在国内本科毕业,后来来德国重新在哈勒艺术学院开始了本科的学习,能简单介绍下哈勒艺术学院吗?你也经常说起哈勒艺术学院是你觉得在德国非常好的学校,可以具体谈谈好的地方吗?
A:先介绍下我们哈勒的教授吧,哈勒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硕士课程主要是4个教授负责,两个老教授资历很高负责传统的工业设计和设计策略方向,还有女教授Prof.Mareike Gast她是负责材料设计方面的,之前在艾因霍芬设计学院上学,后来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读的硕士,她给哈勒艺术学院拉来了很多的学术资源,建立起了哈勒的生物与材料设计实验室,实验室也是得到了州政府的资助。还有一个是Prof. Christian Zöllner他之前是柏林艺术大学是我后来硕士导师Prof. Axel Kufus的助教,他做的方向更多是技术领域的设计,比如3D打印,数字媒体交互这类。最后还有一位是Prof. Vinceze Warnke, 他是做叙事性设计这块,但他对技术方面的谁也是有了解的。


哈勒艺术学院工业设计教授
我觉得哈勒好的方面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吧,硬件方面,不同的工坊特别齐全,提供的各类工具都是Festool的。目前还建立了生物和材料实验室,更多的材料设计方面和资源可以提供。另外在软件方面,首先是哈勒的学生,哈勒总有一些学生做的东西特别出彩,他们会很花时间在做设计这件事上,也给哈勒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另外哈勒的学生年龄差比较大,好处是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的同学交流,可以接触和了解到不同年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对设计的了解。
陆熠铭导师哈勒艺术学院项目

项目及图片版权归陆熠铭

项目及图片版权归陆熠铭

项目及图片版权归陆熠铭

项目及图片版权归陆熠铭

项目及图片版权归陆熠铭
Soft Robotic
这是一个由Soft Robotic构成的救援摄像机。在地震中为了更好地观察坍塌房屋的状况,救援人员有时得把身体探进去。这样一方面对自身很危险,同时也有可能引起二次坍塌。在日本有科学家正着手开发一种蛇形机器人,用来代替以上工作。这种机器人身型类似一根塑料管,头部装有摄像头跟麦克风,可在废墟中穿梭。借由自身体型的优势可以穿梭于一些很小的缝隙内,同时也能很好地观察地形,有利于救援行动的展开,同时也避免了救援队员把自己身体探进去这种危险的救援方式。只不过这类机器人还处于开发阶段,而且成本非常高且不易操作。Soft Robotic 是否也可以用于其中?
Soft Robotics 是一种由柔软材料构成的机器人,可用于抓取一些金属机械手臂难以抓取的物件,比如仙人掌,其潜力非常大。它的行动方式会让人联想到某些软体动物。与常规的金属机器人相比,软体机器人有更大的灵活性。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液化3D 打印可以打印出更为复杂的结构,实现更多的功能。借助软体机器人多变的灵活性和方便的可操控性,用3D打印技术产生这样用于地震救援的实验性摄像机。其躯体应该尽量灵活,尤其是头部,在本身躯体不动的情况下,可以多方位的观察地形。头部内部有3个通口管道,通过充气产生形变而让头部往不同方向弯曲,借此来扩展视野。通过不同管道之间充气的组合,可以在半球体内的任何方向弯曲。
Q:在哈勒艺术学院的本科毕业后,你又去柏林艺术大学读了硕士,并且在著名的Prof. Axel Kufus下做了产品设计,能说下在柏林艺大的学习经历吗?
A:因为我自己当时在哈勒时候对neues Deutsches Design(新德国设计)很感兴趣,自己也做了一些调研发现做这个方面设计的教授并不是很多,Axel Kufus教授就是这个设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因为哈勒的Christian Zöllner教授之前是Axel Kufus的助理,在哈勒Christian也有关于和Axel的播客。当时有个设计Workshop,Workshop主题是Warum dieser Stuhl,邀请了德国那些重要的设计师们,每人带一把能代表自己的椅子或凳子,Axel Kufus教授当时带了一把很普通的类似农村里的板凳,他觉得好的设计应该是原始和单纯的,不是很高大上的,Axel比较认同设计大众化的理念,反对设计精英化,和我对设计的理解是比较相同的,所以后来去柏林艺大也是完全因为Axel Kufus教授去的。

Warum dieser Stuhl的Workshop内容也被编辑成了一本书并发布
Q:你对叙事性设计和思辨/批判设计的理解和观点?
我自己是反对娱乐化的东西的,也是在不断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因为像批判性设计是比较小众的,做的东西倾向于摆在博物馆里,但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的设计是批判性的设计,但也是可以拿到生活中我们去使用的,不是那种纯艺术品的高大上。
平常自己比较喜欢反思设计,我觉得目前很多问题不是因为技术和材料这些方面,更多的是集体的潜意识。比如目前的塑料材料,我可能会想塑料为什么一定是要回收的,是不是可以被维修的?因为回收塑料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可能更多的能源消耗。如果塑料也是可以被维修的,那是不是就有更多的可能性的设计。
另外对于心理学和哲学方面我也是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两个学科是建立我们看待世界的一个基础,会锻炼我们如何去思考,以及思维方式。打个比方,就像鲁迅的弃医从文,我们可以医好人的身体,但不一定医的好人的心。
还有一个对我启发挺大的是一个Vogel法国的编辑Franca Sozzani的一个纪录片,看完我觉得一个时尚杂志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那在产品方面是不是也可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单单是功能层面,更多的是从心理层面去触及人的心灵。
Q:在你的研究方向和做项目过程中,你如何看待艺术性和设计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边界?
我觉得艺术对我来说是不断挑战我们的认识的,探索新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于设计是一定要赋予功能,要起作用的,不管是物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此外,设计相比艺术是更能触及大众的。对于艺术和设计的边界,我觉得就像柏林艺大的教授和我们经常说,我们总是处于一种关系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这种关系的思考。
Q: 结合你在柏林艺大的毕业设计,可以简单讲讲你做这个的项目过程和思考?
这个项目的主题是关于‘’家暴‘’的探究,通过调研找原因发现社会中的大男子主义的形象,如果在生活中这个形象被打破了,那他们就会通过牺牲别人的利益来巩固自己的形象。就想以这个切入点来做一个东西,项目目的不是为了展示家暴的残酷,而是探究家暴形成的原因。在德语里家具的德语是‘’Möbel'',而中国的家具是比较字面意义的家具概念。德国人对家具的概念有很大的灵活性,中国做家具会有一个家的符号化在里面,这个点也是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里的体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对设计的理解。我当时做项目就以‘’门‘’和‘’柜子‘’为切入点,展示了家的一个具象化的形象。当时也做了很多的调研,比如门除了开关还有什么互动的可能,比如,像用卡划开,用脚踢开,斧子砍开等各种方式。当人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会跑到房间,把门锁掉。当门突然关不上了,突然伸出一只脚,那是非常绝望的一个场景。这时候的‘’门‘’已经不起作用了,丧失了它自己的功能性。通过这个切入点的转换,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家庭丧失了它的功能性。
在形的呈现上,我也是做了很多的调研和研究,做了很多的小的模型,最后用建筑的速干泡沫胶结合门去做了最终的形的转化。最后在项目汇报的时候,我觉得Axel Kufus教授对我的项目还是挺满意的,汇报完他也是挺高兴的,最后和我说,他觉得我有一个优点,是敢于冒险,愿意去做一些哪怕没有把握的事情。

项目及图片版权归陆熠铭

项目及图片版权归陆熠铭

项目及图片版权归陆熠铭

项目及图片版权归陆熠铭
In einer Wohnung(左滑更多)
Q:在德国做叙事性设计和思辨设计的设计学院有推荐的吗?
我了解的这方面德国学校比较好的是汉堡美院和哈勒艺术学院,在柏林艺大有荷兰来的教授,也是比较能接受这方面的方向。
Q:能给想申请哈勒艺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的同学们什么申请上的建议吗?
申请的作品或作品集如果申请本科,我觉得作品集需要花心思去做好,不要做的太同质化,因为作品教授一眼就能看的出来,多想一些自己想做哪一方面的东西,到时候入学面试时候教授也会问。
硕士申请好的作品集和项目是前提,另外需要有一个很强的意愿,比如你想申请这个学校的动机,为什么特别想申请这个学校,看你的意愿能否说服教授,教授是能感受的出来你的申请意愿的,也更愿意去接受这类的学生。
01 什么是叙事性设计?
叙事性产品设计是一种将故事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的方法,旨在通过产品本身的形态、功能和用户体验来传递故事情节、引发情感共鸣,并为用户创造与产品互动的体验。
在叙事性产品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结合产品的外观、功能和交互方式,打造一个有连贯性和情感张力的故事体验。这种设计方法将产品视为一个角色,用户则成为参与故事的主要角色。通过设计师巧妙地操控故事情节和用户的互动,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产品体验。
叙事性产品设计可以通过多个层面来实现:
故事主题和情节 :产品设计可以建立一个故事主题或情节,以引发用户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例如,一个健身设备可以以追求健康和挑战自我的故事为核心,激励用户坚持锻炼。
角色和用户体验 :产品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或角色群体,与用户进行互动,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与角色的关联。例如,一个智能音箱可以设计成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与用户交流和互动,增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
情节推进和用户参与 :产品设计可以借鉴故事情节的结构,通过引导用户的行为和体验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例如,一个移动应用可以通过设定任务、解锁关卡和奖励机制,让用户逐步参与到一个故事情节的展开中。
故事化界面和可视化元素 :产品的界面设计和可视化元素可以运用故事元素,例如图标、插图、背景故事等,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用户的参与感。这些元素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通过叙事性产品设计,产品可以超越功能性的局限,创造出更加引人入胜和有意义的用户体验。它可以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增加用户参与度,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塑造出独特的产品形象和品牌故事。
02 什么是批判设计?
这个概念的诞生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Anthony Dunne和Fiona Raby在Hertzian Tales: Electronic Product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Critical Design一书中提出。

批判设计Critical Design是一种设计理论和方法,旨在挑战和反思传统设计范式,并探索社会、文化、政治和环境等领域的问题和不平等现象。它通过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试图揭示和解决设计中的权力结构、偏见和不公正问题。
批判设计的目标是引发对设计和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并通过设计的介入来促进社会变革和公正性。它追求更加包容、平等和可持续的设计实践,关注被边缘化和弱势群体的权益,并试图消除设计中存在的偏见和不平等。
陆熠铭导师设计资料推荐:
Podcasts:


书籍推荐:

感谢陆熠铭导师的分享内容,熠铭的设计之路也是经历了不同的设计阶段,最终找到自己的设计方向,也希望各位设计学子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发现去探索自己的设计之路!
完整文章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Moin Design Innovation

MOIN DESIGN
6月24号的腾讯会议线上设计分享会!

时间:6月24号,19:00 - 20:00(北京时间)
或扫下方二维码加入MOIN DESIGN设计活动群



WHO WE ARE?
MOIN DESIGN创新设计2014年成立于德国不来梅市,9年间我们帮助了许多对设计有梦想的学子们进入到欧洲的Top设计学院圆梦了他们的设计梦想,我们不是机构也不是留学中介,我们希望成为是欧洲创新设计教育的发起人。我们的核心根植于设计,生长于创新。
我们的目标:
我们优秀的导师团成员来自德国、荷兰、瑞典三个设计强国组成。导师都是各领域的佼佼者,方向涵盖了工设/产设/ 交互/医疗/媒体/ 交通工具/ 用户体验等方向。我们用跨学科设计的眼光去解决复杂设计问题,通过不同顶尖设计院校及设计企业的职业设计师合作,我们融合不同的院校创新优势,打破设计界限,整合设计教育资源,传递设计思维,为更多的设计学子提供一个了解欧洲顶尖设计的窗口。

www.moindesign-germany.com
10年专注德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