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空军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在2009年之前11月11日是众人眼中的“光棍节”,2009年之后随着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火爆,这一天又被人们戏称为“剁手节”。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军节。

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各军区、各野战军:在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机关的基础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现已成立,原军委航空局随即取消。其人员及业务移交空军司令部。这一天即为空军建军节,首任空军司令员为开国上将刘亚楼,而开国上将萧华则被任命为空军首任政治委员。

中国空军的建设起自晚清历经北洋、民国,在推翻帝制维护共和、抗击日寇抵御外辱的战场上立有殊勋。
中国航空之父
1903年12月17日,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这一事件举世瞩目,同时也迅速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
1908年9月21日,第一架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它的设计者是来自中国广东恩平县的冯如,飞机从设计到试航成功,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冯如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此时的清政府也开始筹办航空事业,1910年8月在南苑开办飞机修造厂试制飞机,并利用南苑的毅军操场修建了供飞机起降的简易跑道。自此,南苑机场成为中国第一个机场。清政府派人找到冯如,希望他能回国效力。
1911年2月,冯如怀抱航空报国之志踏上归国之路,但在目睹清王朝的腐败昏聩之后,冯如深感报国无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冯如毅然加入革命军,被授权组建飞行侦查队以空袭北方的清王朝,最终因南北议和而作罢。之后又继续投入飞机的研制之中。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进行飞行表演时,因飞机故障失事,深受重伤抢救无效身亡,此为中国航空史上牺牲之第一人。
2009年,中国航空百年暨空军建军60周年之际,中国空军授予冯如“中国航空之父”的称号。
民国空军创始人
在冯如牺牲的同时,来自湖北咸丰县的秦国镛,在无意之间接过了冯如的大旗。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秦国镛经公派出国留学,先后就读巴黎陆军大学和比利时航空学院学陆军及机械科。1905年应召回国任陆军部参事。留学归来的秦国镛,受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影响,从海、陆、空三军比较中西方军事实力,深感巩固国防,与列强抗衡,须急练一支中国空军。
1911年4月6日,秦国镛在北京南苑驾驶高德隆式单座机表演飞行,共盘旋三周。这是中国人在中国领空所作的第一次(飞机 )升空飞行。当时报纸称“首次放演飞行机日”。

1912年他通过法国驻北京公使馆武官、总统府顾问白里索向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建议购置飞机,开办航空学校,训练飞行员,作为建立空军的基础。袁将建议书批交参谋本部办理,向法国订购哥隆式飞机12架(其中水上飞机一架),聘请法国教练4名,在北京南苑设立航空学校和修筑机场,秦国镛为第一任航校校长。造就飞行员83名,组建中国第一支航空队,其中部分人后来更成为人民空军的骨干力量。
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秦国镛致电讨逆军总司令段祺瑞,表示愿“率飞行员与讨逆军取一致行动”。7月7日,秦国镛驾机轰炸紫禁城,扔下小炸弹三枚,虽只造成建筑物的轻微损坏,但却吓得溥仪等一干复辟派东躲西藏,议政大臣们也是一哄而散。此为东亚最早的“空袭”。
1923年秦国镛解甲归家,离开军界,但他与空军的渊源却并未断绝。
中国空军亮剑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秦国镛次子秦家柱是中国第四航空大队的一名分队长。8月14日中日之间的第一场大规模空战打响,此战中秦家柱联合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共同击落敌机一架,首开中国空军歼灭敌机记录,成为抗战中第一个击落日机的飞行员。此战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抗日战场上,中国空军涌现出一批如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乐以琴等为代表的优秀飞行员。
在“8·14空战”之后三个多月里,中国空军以拼尽所有家底的代价,取得了包括击落日军飞机230多架在内,而重创敌寇的巨大战果。号称日本“皇军精锐”的木更津和鹿屋航空队均折损过半,木更津航空队的司令官石井义将大佐因此引咎切腹自杀。
苏联外援
淞沪会战中国空军战果辉煌,但自有战机也几乎损失殆尽,而这时的欧美各国对日本多采取绥靖政策,中国购买的飞机迟迟无法交货,此时苏联伸出了援手。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并派遣军事专家和志愿航空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1937年10月下旬,第一批苏联志愿航空队来华。此后,苏联志愿航空队的兵力不断扩充,最高峰时,达到战斗机、轰炸机各4个大队,先后来华参战的有2000多人。得到苏联援助的国民党空军实力大增,到1938年2月,共有作战飞机390架。其中,驱逐机230架,轰炸机160架。

直至1941年6月22日,由于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爆发,大规模援华中断,这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2.5亿美元低息贷款,并先后向中国出售1285架飞机及其他作战物资。
美国外援
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打响,来自苏联的援助日渐断绝,但随着1941年3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并在同年的5月6日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而及时的填补了失去苏联援助后的空缺。
1941年8月1日,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即“飞虎队”)成立,使得中国空军有了喘息之机。

1942年7月4日,飞虎队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但中国民众习惯性的将日后驻扎在中国的美国空军统称为飞虎队。
胜利曙光
1943年11月3日,中美空军混合大队成立,并进驻桂林基地,开始作战。混合大队是由中美双方各选派人数对等的3个飞行大队组成。由美国第14航空队司令兼蒋介石空军参谋长陈纳德任队长,徐焕升任副队长。

航空队正式成立后,与美国第14航空队协同作战,集中袭击汉口、越南、广州、香港、台湾、新德、岳阳等地日军空军基地,轰炸扫射平汉、粤汉、津浦、陇海、同浦沿线的日军车辆及停泊在长江与沿海的船只,破坏日军运输线,并逐步取得华南、华中地区的制空权。至1944年底,中美空军已经取得了绝对的空中优势。
随着空中力量对比的反转,日军一步步败退,中国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反攻
1945年7月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抗战战果,并宣布抗战战局面已转守为攻。7月25日中美空军协同,以305架战机猛袭上海日空军基地。7月27日收复桂林。8月1日清晨,陈纳德将军乘坐C-47飞机离开中国的土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站在跑道边向他挥手致谢。8月收复广西全境。
1945年8月10日至11日延安总部发布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开展全面大反攻。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中国的命运、中国空军的命运即将迎来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