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躰亲子时光:双减后更焦虑?别急,喝了这碗“鸡汤”
“双减”政策实施已近一年,关于实施结果,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看法。“之前还知道成绩和排名,现在突然没有KPI,更加茫然了”、“分数不再是唯一,穷人更没办法出头了”、“孩子即将面临小升初,没有补习班,孩子没学透的知识还不知道怎么补?”、“校外培训刚消失,校内培训又开始了。看似自由选择的‘三点半’其实并不自由,而且长时间的校内学习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厌学风险。”......显而易见,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双减”政策实施后更焦虑了。

为什么“双减”没能减掉家长的焦虑?
一、名校情结。不少“70后”、“80后”的家长是通过个人奋斗考进大学、改变命运的,回到孩子身上,他们一致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好大学,未来才有好工作、好生活。
二、对孩子教育缺乏长远的目标和规划。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家长往往是“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时就多关注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时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同时,对于孩子在教育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等问题心里没有底。
三、对未知的迷茫和恐惧。互联网+、人工智能、AI......科技飞速发展,十年前工作的“香饽饽”,今天已被机器人替代,至于未来如何发展,家长无法预期和判断。相比西方的“独立型”亲子关系,中国式“依赖型”亲子关系更容易将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雄指出,“双减”政策,决不是短期策略,而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教育的“底层逻辑”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就大逻辑而言:学校教育必须回归“育人”而不是“育分”的本位;就小逻辑而言:家庭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破除内卷。
高躰亲子时光认同上述观点,并认为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家长们一定要放宽心态,将眼光放长远。同时,高躰亲子时光建议家长朋友们喝喝下列心灵鸡汤。

一、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接受孩子的普通
清华、北大、985、211很吃香,没错!但其录取率是5%甚至是1/1000,按照这个标准,对于普通孩子来说,那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考上?
而随着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与实施,未来,普通大学也未必就一定比技能型人才好。因此,你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孩子的普通呢?
二、鼓励孩子多元化发展
唯成绩论的观点已过时,“高分低能”更是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既然孩子没法成为“A型”(绩点全A、分数全优)人才,就鼓励孩子成为 “X型”人才(交叉型人才)、“π型”知识结构人才(开放、多向度的创新人才)。

三、让孩子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
“双减”后,孩子作业少了,孩子有更多自由时间,此时,应让孩子投身能增长见识的生活以及拓展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中;应让孩子更多接触社会,扩大视野,让孩子从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从而培养他们对个人选择负责的能力,提升他们规划未来个人发展生涯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