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谁说用iPhone的就是好人?


这是最近让我很着迷的一部电影,上周六凌晨,我看完了第 3 遍。与第 2 遍相比,这一遍没有让我发现更多细节,但是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观点。
这个观点是什么?我们放在最后再说。
我想先说的是,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曾经瞥过一眼某些知名大号发布的文章《为什么电影里的反派都不用iPhone?》,这些文章的配图和部分内容都与《利刃出鞘》有关。当时我觉得这标题和内容着眼点有点秀,但还没看电影也不好说什么。

直到我自己看完这部影片,才发现这些文章竟然如此荒诞可笑。
冲着刚上映的热门电影,以及不管啥时候都很吸引眼球的苹果公司iPhone,同时蹭两个热点,不来个 10 万+ 太对不起编辑了(虽然看了眼那篇文章并没有10万+)。
我认为蹭热点可以,但不能为了蹭热点就不假思索地认定别人的观点正确(从截图能看到,“用iPhone的不能是坏人”这一观点来自国外报道),从而丧失独立思考与判断。
更何况,一部电影出色的电影不该只留下用手机判好坏的梗儿,而是应该从中看到更多。不该只从“能博个好阅读量”的角度来说,也该给人引发思考的内容才对。

这就像你和一个朋友聊天,他问你最新款的 iPhone 好不好用,然后你答道:
“哎,你知道吗,用白色手机的都是好人哦。”

你不能这么说,如果你真把对方当朋友的话。因为你的答案看起来很有趣,实际上很肤浅,既没有做出解答,还把原本的话题带偏了,偏离了可能获得解答的方向。
更何况看了下面的分析你就会发现,去他的 “用iPhone的都不是坏人” ,在《利刃出鞘》里用 iPhone 的就没好人(这点在下文有详细分析)。
那么,《利刃出鞘》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没有规则可循的电影吗?恰恰相反,如果你以摄影的角度去探寻影片细节,那么影片中不仅有大量值得玩味的情节暗示,更从一开始就透露出了结局的一些信息。
一句话,这部电影实在是太过精彩。
!!!注意 !!!
下面内容包含剧透,
如果你还没看过影片,
建议先观看影片再阅读本文。

要听话哦~
!!!注意 !!!
下面内容包含剧透,
如果你还没看过影片,
建议先观看影片再阅读本文。
!!!注意 !!!

用 iPhone 的坏人
用 iPhone 的不是坏人?我们先从这个骗到很多看客的观点说起。
这个规则或许在别的电影里是成立的,但在《利刃出鞘》里,那一大家子里不少混蛋可都是用 iPhone 和苹果产品的。
所以,我很怀疑写那样文章的人到底有没有认真看这部电影。

但既然说到 iPhone 了,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影片中用 iPhone 的都是些什么货色。
举个例子,沃尔特(Walt)的儿子雅各布(Jacob),那个一直拿着 iPhone 发推的少年是好人吗?
豆瓣上的文章分析了他所代表的大约是键盘侠、反移民的人。在电影里,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也不好,理查德直言那个孩子简直是个纳粹。

这个 16 岁的少年在听完遗嘱后,辱骂玛塔(Marta)时说的话相当难听,而在辱骂之后,当众人开始追赶玛塔时他却并没有出手,而是打开手机开始做起了直播……

这位 iPhone 用户的劣迹还有,就不多说了,他算是一个好人吗?或许你可以说他还年少,但在影片中,他肯定算不上一个正面人物。
再举个例子,乔尼(Joni)的女儿梅格(Meg),看似是玛塔的好闺蜜,在遗嘱公布前和玛塔非常融洽,还在警察面前替她说话。

(看起来也像XS Max,只不过是金色版)
但在遗嘱公布之后,她先是(在家人施压下)打电话试探玛塔,而后告诉了沃尔特一个秘密——玛塔的妈妈是非法偷渡来的,这成为了沃尔特威胁玛塔放弃继承权的核心筹码。
虽然受到家人的压力算是一个理由,但……谁能不受压力的活着呢?出卖朋友的行为毕竟属实,让人对她也是喜欢不起来。
再看一直啃老的沃尔特,我印象中电影里没提到他用的是什么手机,但是有两次镜头给到了他的手表 —— 一块 Apple Watch,也是苹果的核心产品。

看完了反派,再来看看女主角玛塔。(其实我个人倾向影片中除了美队都不是反派,因为他们虽然撒谎,人品也差,但并没直接与女主对立,没有要置之于死地。)
在经历种种风波之后,玛塔依然能坚持贯彻自己的意志,直到最后靠自己挫败了阴谋,赢得了遗产。
而她,用的是一款屏幕已经碎了的安卓手机。

这台碎屏安卓多次以特写形式出现,还贡献了我认为的本片最感人的镜头之一 —— 面对可能是来要挟自己却中毒倒地的女管家弗兰,玛塔并没有见死不救,而是用手机拨打了 911 。

现在你还觉得用 iPhone 的都是好人吗?
或者说,按某些文章所说,“用 iPhone 的角色一开始就可以排除出凶手行列”。但是……这影片里可没有凶手啊,看完影片你会发现哈兰老爷子是无可争辩的自杀。
在此,我并不是要贬低 iPhone 抬高安卓,我只是想说,用 iPhone 来判断好人坏人,本身就是对影片的最大误导。这论点在这部电影上根本站不住脚。

谁是好人? —— 看懂画面透视更重要
我否定了 “用iPhone=是好人” 这条规则。那在影片中有没有其他规则,或者有没有什么规律可以暗示剧情发展呢?
有,但并不是手机,而是那个宛如《权力的游戏》中铁王座的飞刀装饰,这里我姑且叫它利刃铁王座吧。更确切的说,是人物与王座圆心的距离。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电影中其他人出场时,都坐在偏离利刃铁王座圆心的位置。





- 划重点 -
这里摄影用了一个小心机,就是让摄影机都位于人物的左边,也就是铁王座的右侧。这造成了观众在观看时,感觉他们似乎都很靠近铁王座的中心。
- 划重点 -
我们拿乔尼的画面做例子,我们将画面抽象为利刃圆盘的同心圆,中心代表遗产、权利和“好人”。

而做透视辅助线(下图虚线,就像画 3D 图片时的空间网格那样)后你会发现,如果我们正对着圆盘观看,那么乔尼的头部在圆盘这个平面上的投影是很偏的(基本就不在圆盘上)。

所以尽管她看起来很接近圆盘中心,但实际上她与那个中心都有不小的距离。斯隆比一家其他人的情况也是如此。
反观女主角玛塔和侦探布兰克,两个人在影片中都有坐在这个“利刃版铁王座”的中心位置,而且镜头给得很正。


这恰好说明了这两人在影片中的核心位置,和无可争议的正面形象 —— 善良的人,和揭示真相、维护善良的人(当然侦探只做了一小会儿就起身了,毕竟他多数情况下只是旁观者)。
但这是在影片接近结尾时出现的,你可能会说,都看到这里了,傻子也明白他俩是好人。
没错,接下来我要说的才是影片在摄影上最“鸡贼”的地方:
- 划重点 -
其实影片刚刚进行到大约 31 分钟时,遗产争夺战的结果就已经被暗示出来了。
也就是当布兰克第一次审问玛塔时,玛塔就坐在了利刃铁王座的正中心!
这说明她才是这场遗产争夺战的核心人物,也预示了她最终赢得这场战役。
- 划重点 -

嗯?怎么看起来不像中心?
不在中心?不,这里同样是摄影师用了一个巧妙的障眼法。
解释这个障眼法的方式很简单,你可以和我一起做一个实验。
以下面这张图为例,我们的面前有一朵玫瑰,还有一个胖橘子,如果我们是正对着它们观看,那么花朵无疑会挡住橘子。

但如果我们向左或向右偏一点,站在花的旁边观看,也就是从一个更具立体感的侧面观看,花就挡不住那个橘子了,并且看起来花离橘子的距离变远了。
这就是错位视觉,也可以说是不同角度带来的不同透视效果。你可以找手边的两个真实物体摆一下,就会更明白了。
再回到影片中来,拍其他人时,摄像机都在人物左边,而拍玛塔时,摄像机是从人物的右边拍摄的。这个错位,让玛塔看起来远离了圆心,而实际上,她正好位于利刃铁王座的圆心处。

如果我们根据刚刚的透视法则画一下辅助线就会更明显的发现这一点:她只是看起来远离圆心,实际上,她的头部投影几乎就在圆盘的中心。


这个利用不同角度造成的视觉错位,设计得非常巧妙而隐蔽,我也是在二刷时看出来的。
之所以这样设计,目的很简单,因为此时影片才刚刚开始,观众还不了解玛塔的一切,不知道她的善良坚韧,不认为她配得上哈兰的遗产。所以影片利用透视原理,让她的座位看起来偏离了“利刃铁王座”的中心,但又让善于观察的人发现实际上她处于中心,作为暗示。
毕竟这是一部侦探悬疑影片,不留一些需要观察的线索怎么行呢?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不对,那么当影片进行到终局时,画面还有更直接的证据。
此时布兰克站在玛塔旁边,摄影机的位置与之前一样是在人物右侧,只是玛塔的椅子则更加靠近利刃铁王座的中心,让错位视觉不再明显,玛塔的位置更清楚的处于圆心。

而在切换到特写镜头后,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她的头部就是正好位于所有利刃的中心位置。

处在 C 位的人,才是好人。
(当然仅仅是针对本片而言,其他影片可能不同。)
这一系列分析是不是很像推理探案?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 —— 它本身就是一个对观众的案件,考验着观众的观察力。
当然,过于纠结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这种问题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利刃出鞘》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和启发有很多。下面就聊聊我的几个小发现,它们不仅仅能让你更好的看懂影片,更对我们的摄影有所帮助。

迷人的错误 —— 印象色彩
在第 2 次看这部电影时,让我沉醉的不是剧情的大走向,而是一些细小情节对大走向的帮助和烘托。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同讲述者在描述案发当晚时所配的画面,是不同的。
在大女儿琳达的回忆画面里,是她和她老公站在哈兰老爷子左右,看着火花四溅的生日蛋糕。

而在小儿子沃尔特的回忆画面里,是他和妻子以及儿子站在哈兰老爷子左右,看着冒着火苗的生日蛋糕。

生日蛋糕的蜡烛不可能点两次,所以一定是他们谁记错了吧?
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吗?
或许会有,至少我在二刷影片时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产生了这一疑问。但我很快想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不管是谁记错了,都并不重要。
因为重要的不是站在哈兰老爷子身边的是谁,而是在每个回忆着的心目中,都是自己站在那。换句话说,他们都认为自己在生日派对上最重要,最接近核心人物。
这让我想到摄影中的一个词 —— “印象色彩”。
这个概念简单说,就是当我们回忆某次愉快旅行的黄昏时,记忆中呈现的色彩很可能是比较唯美浪漫的,但实际上也许当时那个黄昏真实的颜色并没那么漂亮。

是我们的记忆出错了吗?是,也不是。
因为我们的记忆实际上是受情绪影响的,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比起客观物体,对一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和记忆。
所以,绝大多数摄影师才会对照片进行后期修片处理,把照相机记录的“正确”色彩,修成自己的“印象色彩”。
就算“印象色彩”并不是现实那样子,但只要符合基本审美和摄影师想表达的情感记忆,那么就是 OK 的。

因为它含有我们的情绪感受
并且,比起客观真实的色彩,“印象色彩”这个客观上的“错误色彩”,往往更能打动观看者。因为你在色彩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你的照片不是冰冷的,而是有人的温度的。
再多说一点,我们的大脑不仅会歪曲色彩的记忆,甚至还能歪曲事实。
就像在影片中,在出轨女婿理查德的回忆里,聚会上他们是全部微笑着请玛塔来说话聊天,玛塔也在开心的笑。

而在玛塔的回忆里(影片中她的回忆基本都是“真实”的),是理查德和其他家人激烈辩论后把她硬叫过去说话,她没有笑,他们当然也没有笑。

甚至理查德还看似无意的把吃完的蛋糕盘子递给了玛塔,实际上显露出他把这位他老丈人的看护兼朋友,完全当做了一个女仆。
这些回忆画面的不同,都恰好反应了不同人的记忆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我们只会记住我们想记住的,甚至不惜篡改原本的记忆。

在影片中,我们还会看到女主角玛塔几次凝视哈兰老爷子的画像,前几次画像中的老爷子都是神情凝重,最后却是面带微笑。


一幅画怎么可能自己会改变?导演要传递感情的话,这也太刻意了吧?
实际上,我们也不妨把这种改变看做是对玛塔自己情绪的写照,而非已经亡故的老爷子对故事结局表示满意了。
没错,观看者的情绪可以影响对画面的判断。
比如下面这幅演员伊娃·格林的肖像,你觉得她的情绪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如果我心情好时,会觉得照片中的她很得意而开心。而我烦躁时,可能就会觉得她这张照片显得傲慢而令人厌恶。
情绪对画面的影响,在摄影中其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习惯 —— 我通常不会在刚拍完一张满意的照片后去对它进行后期修片。
为什么?
因为当时我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开心的 —— 哇!我拍到了一张完美的作品!太棒了!稍微修修就 OK 了!甚至不修都可以!

但是,一定要记住这个“但是”。
但是如果我隔一段时间,比如等到第二天再看这张前一天无比满意的照片,通常 99% 的情况下我会发现这张照片也有一些问题。
因为此时的我已经冷静了下来,头脑不再发热,可以冷静的分析照片的优缺点了。

这也是我在讨论群里经常和别人说的:
“你先冷静下,先别急着发照片或修片。”
“明天你再看看这张照片。”
是的,你在拍照片时需要情绪,修照片时也需要回忆当初的印象和情绪。但是,当你在这两个过程之间,在审查你的照片有什么问题,需要做出什么改进时,应该尽量不带感情的客观对待。
这并不容易,即使是我,懂得这个道理很多年,并有意训练自己在拍完后迅速冷静下来分析照片。通常也需要一定的冷却时间(至少 10 分钟吧)。

利刃出鞘 —— 拔出利刃者,必定倒霉……
接下来聊的和摄影没啥关系,是我看完影片后的一点感受,不妨作为之后讨论摄影问题的一点调剂。
这个感受就是:利刃每次出鞘,拔刀的那个人结局都不太好。
哈兰拔出一把匕首,说兰森都分不清什么是道具刀什么是真刀,不久后他就用那把匕首割喉自尽。

律师拔出一把小刀打开信封,结果他读完遗嘱就被众人攻击,还被一家人留到深夜才走(当然律师结局在拔刀者里算最好的,毕竟整件案件没他什么事儿)。


兰森也很惨,拔出他认为的利刃,刺向玛塔,结果拿了铁王座里唯一一把道具刀,害得自己既没能杀人灭口,还成了笑柄。


顺便一提,这也许是兰森在影片中唯一一次接近利刃铁王座的中心。
只有玛塔,最后握着兰森拔出的道具刀躺在地上,接收了哈兰所有遗产。
她没事,是因为那把刀不是她主动拔出来的。

不过这一路过来,她也不太好受吧。这正是贯彻自己的代价。

其他来自画面的暗示
以摄影角度去分析《利刃出鞘》的画面,我还发现了一些细节,或是可以反映人物的好坏,或是对接下来的情节有所暗示。
比如,沃尔特面部闪烁的光—— 表示言不由衷。这一情景发生在众人接收布兰克问话后的当晚,玛塔身体不适,于是梅格让沃尔特去安慰她。

这个镜头我在看的时候觉得很难受,因为光线忽明忽暗,所以即使沃尔特说的都是安抚玛塔的话,给人的观感也是很奇怪而违和。
哈兰解雇沃尔特时的面部阴影 —— 光线对于情绪的渲染和情节的暗示,再次显现。

尽管这是一次生日聚会上的父子谈话,但两人脸上来自窗户的阴影无疑给观看者一种诡异的感觉 —— 实际上,两人谈话的内容也不融洽,沃尔特逼哈兰接受网飞的著作改编协议,而哈兰则直接解雇了沃尔特……
布兰克的镜像倒影—— 他此时所讲的是《万有引力之虹》,但其实他在说的是这个案件 —— 镜像的面庞代表他讲出的话语有双重含义。随后他邀请玛塔当助手更是如此,表面上是找助手,实际上是布兰克要继续观察她。

梅格打电话时的一线光—— 突显她的眼睛,并且光线从温暖变得冰冷,显示出此刻她实际上开始套玛塔的话,并且装可怜,而非一开始的问候。


这种光多用在谍战情节而不是闺蜜对话
这些细节,让影片更加耐看,也很好的服务了影片想传递的思想。
什么思想?就是接下来我要说的。

“我所做的,遵从我的内心”
在影片结尾,玛塔问侦探波兰克,“我该帮助这一家人吗?”
布兰克回答:“我有我的看法,但我相信你会遵从你的内心。”


没错,这才是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最大的观后感,也是我觉得影片最想传递给观众的:
“不管你身处何种境遇,
遵从你内心的想法去行事,才是最重要的。”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你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活出来的。
玛塔能坚持到最后,不是因为她的技能专业、幸运和有人相助,而是因为每当命运抉择,她都没有按照别人给她设定的路线去走,而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与哈兰成为朋友、为哈兰甘愿冒险、忍住呕吐套话兰森……而她救助管家弗兰的一幕,更让我觉得是影片后半部的高光时刻,也是玛塔人性的高光时刻。

她的每一步都是因为她相信自己所选择所坚持的是对的,是对自己而言正确,也是对他人有益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对那些 “用 iPhone 的都不是坏人” 类文章为何如此厌恶。
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文章的作者要么是为了标题党赚流量而甘愿放弃了思考,放弃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要么是直接上了一篇苹果的公关稿(俗称软文)。
无论哪种情况,他们按照别人的套路,做了别人认为对的事情,结果得到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还扭曲了影片的关注点,误导了观看他们文章的成千上万人。

其中不乏知名大号
想想那些看了这些文章的人,会在看电影时怎样盯着看谁用什么手机,而忽略真正有趣的剧情!?这些媒体人遵从的是 KPI,是利益,而不是看到一部好电影后,想要将内心喜悦与发现分享给大家的那份热情。
我就是看不惯这一点,感到生气,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动力。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想给你看我的观后感,我在影片中的发现。
“我希望你和我一样,去体验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去感受我以摄影师视角发现、推敲影片中的线索、暗示时的那份兴奋与愉悦。”
这才是我内心所想所愿。
一部《利刃出鞘》,可以看出的,可不只是影片中人物的人性冷暖。
手机摄影讨论群请加个人微信号cameranote5
暗号:一点讨论群 会有专人引导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