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战奥匈帝国要塞毁灭者:M.11式305毫米重炮,二战仍在发威

2020-07-19 22:43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二战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重炮战斗,除了人们熟知的德军古斯塔夫重炮和卡尔臼炮之外,其实当时德军还投入了另外一款重炮,那就是奥匈帝国M.11式305毫米攻城重炮。这样一款其他国家的一战重炮,是如何辗转到了德军手中继续服役呢?

奥匈帝国M.11式305毫米攻城重炮

要塞毁灭者M.11

早在1906年时,当时的欧洲已经有了大战的苗头,为了能够在未来可能的大战中取得优势,奥匈帝国与斯柯达公司签署了一份重炮研发合同。按照合同要求,斯柯达公司需要研制一种能够击穿比利时或者意大利建造的混凝土堡垒的重炮,并要将其作为秘密武器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研制工作在1909年才完成并制成了原型炮,第二年该炮在匈牙利秘密实验。实验中发现了一些设计问题,在经过几次重大修改之后,奥匈帝国战争部长莫里茨.冯.奥芬贝格下令购买24门新式重炮。

奥匈帝国M.11式305毫米攻城重炮

该炮为一种重型臼炮,由三个大的部件组成:炮管、炮座和拖车,行军时分解分别拖曳,在预设阵地上可以在50分钟内组装完毕并做好发射准备,火炮全重约20.8吨。

该炮口径305毫米,采用10倍身管,炮管长度3.05米,可以发射两种不同的弹药,分别为384千克的重弹和287千克的轻弹。炮管俯仰角度40°~70°,左右射界共120°,炮口初速度340米每秒,有效射程9600米,最大射程11300米,射速10~12发每小时。

被M.11击穿的装甲堡垒顶盖

如此重量级的火炮,发射重弹时能够击穿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弹药有延迟引信,能够在堡垒内部爆炸;而它的轻弹在反人员能力上,能够炸出一个直径8米、深8米的大坑,巨大的爆炸能够杀伤最远400米外裸露的人员。

要伺候这样一门重炮开火,它需要一个15~17名的炮组,行军时需要3辆拖车拖曳拆解的火炮,另外还需要若干车辆拖曳炮弹,以及若干负责保卫、警戒的部队。

M.16式305毫米攻城重炮

不得不说如此大口径的火炮,在一战时期能够做到如此轻便已经是难能可贵了,1916年时,斯柯达公司对火炮进行升级,除了安装新式可360°旋转的炮座,还采用了12倍径的炮管,火炮的最大射程提升到12.3千米。

从一战服役到二战

一战时期,奥匈帝国使用这些M.11重炮作战,盟友德军租借了8门用于列日战役、安特卫普以及那幕尔地区的要塞攻坚战,战争后期调转炮口前往东线战场作战。奥军装备的则用于对塞尔维亚等国的进攻战。

M.11式305毫米攻城重炮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不复存在,德国的军队也被限制,这些M.11重炮除了少量战损(24门被毁,残留55门),分散服役于南斯拉夫、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

战后这些火炮原本默默无闻,装备它的国家其实用不上这样的重武器,但是二战的到来让它们有了再次披挂上阵的机会。首先是德国吞并捷克,从该国得到17门,经过维修投入部队服役,之后又在南斯拉夫获得5门。这些火炮被投入到624、641和815重型火炮营。

M.16式305毫米攻城重炮

在著名的攻坚战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624、641和815营均投入战斗,M.11重炮当然也参战,具体战果不明。至于罗马尼亚军装备的M.11重炮,很可能也参与了东线的战斗,而匈牙利的5门炮则参与了对南斯拉夫军(可能是游击队)和苏军的战斗。

二战后,这些一战时期的老炮所剩无几,它已经不再属于新的战场,只有4门状态不一的火炮残存下来,供人们一睹昔日的风采。


一战奥匈帝国要塞毁灭者:M.11式305毫米重炮,二战仍在发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