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开课:《论语》精读 北京师范大学 孟琢 (全89讲)

2023-08-12 12:59 作者:青萍-之末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绪论

1.1 《论语》题解及其作者

  • 论——《释名》: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语——《说文解字》:直言曰言,论难(争论问题)曰语

论语——一部贯通于对话的完整书籍(吾道一以贯之)

入门(3000弟子)、及阶(七十二贤)、登堂(孔门十贤)、入室(颜渊、曾子)

其中孔子最喜欢三位:仁(颜渊)、智(子贡)、勇(子路)

  • 《论语》作者猜想:疑为有子、曾子之门人所做。因为有若、曾参被称为“子”;二人的言论在《论语》中非常靠前

1.2 历代论语学的典范之作

  • 三国何晏《论语集解》,汇集众家之说,加以己见
  •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语理的训诂与考据、事理的剖析与解读、义理的探求与创新
  •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很难

1.3 《论语》首句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孔子的平生思想和整个生命历程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

  • “学”

内容:学品德:礼(行为规范)乐(性情陶冶);学本领(保家卫国的):射(射箭)御(一车四马);学知识

实质:精神的觉悟自觉,打破蒙昧

  • “习”:雏鸟数飞,指向实践
  • “时”:时机

“学而时习之”:适时的把心中的觉悟落实到外在的实践当中,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中

其中包含三个统一:

①“学”:人生觉悟与知识体系的统一(学思)

②“时”:人性与自然的统一、适度与持续的统一

③“习”:觉悟与实践的统一

  • “说”

——悦是一种强烈、真实、恳切的心理

——悦是一种心开意解的快乐、一种豁然开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现了孔子生命的第一个向度:自我生命的升华。通过觉悟与实践达到生命向上的努力,君子上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朋”

同学曰朋(古代把私塾放到大门口的左右两间屋子,在西屋读书)

孔子的道德学问广传天下,全国各地的人都向他来学习

悦与乐的区别:

此句点明孔子生命的面向之二:教育育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人”与“民”

“人”是三才之一,统治阶级;民,众萌也,普通百姓

风雨飘摇,君子乃现,这是儒家高贵的精神。体现了孔子人生的第三个面向:乐对政事

1.4 孔颜乐处

面向生命而奋发向上,面对教育而勤耕不辍,面对仕途而固穷守节,周敦颐提出“孔颜乐处”,孔子之乐从何而来?

  • 通过学:自我生命的不断提升充实,达到内在的悦
  • 通过教:理想的薪火相传,通过知识的传授绵延不绝,达到乐


第二章 《论语》论教

2.1 孔子的教育理念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儒家有种本质性的人本主义传统,强调人的价值,相信人。并非用术的方式去管遏制人

  • 有教无类

古代平民接受教育非常困难

孔子其父叔梁纥,勇猛,老来得子。得之后很快就死了,其母颜徵在,被家族排斥,生活凄苦。但孔子志于学,每事问,艰难求学。孔子深知平民求学的甘苦,推行有教无类。体现孔子对于平等的追求。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此句针对老师来讲,“为”符合,并非成为。古代贵族接受教育,由老贵族进行教育,因而需要回顾历史传统,还要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2 孔子的教学风格

  • 教育者的诚意

有勇气去展现教师真实的一面,而非装着架着师道尊严

  • 孔子无言,注重身教

孔子自比于天,四时行焉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吸取天道运转不息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永不停止的修养与升华;百物生焉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促成万事万物的生养。

健进不息,悲悯宽厚,即天道。

  • 启发式教学

启发的条件:愤(情感涌动而未发)、悱(心得而口不得言)

启发注重的要素: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 颜回评价孔子的教育

(循循,即修齐治平的路径)

这是一种中庸的气质,是多元广大基础上的兼收并蓄,是不断开拓的视野视域与不断丰富趋于完满的生命追求。这是颜回对孔子的评价,体现其知己的特性。


2.3 孔门的教学实录

  • 注重诗教——明体达用

孔子选取学习《诗经》的本质性切入点:思无邪,即诚,无伪。可证自闲邪存诚(易传)。

孔子及其反感虚伪

学诗还要会运用

断章取义用《诗经》

《诗经》的丰富运用的可能

  • 子贡问学






2.4 教育的历史意义




公开课:《论语》精读 北京师范大学 孟琢 (全89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