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评 |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两个版本比较

2018-10-02 08:52 作者:马马塔  | 我要投稿

一部文学改编的电影始终绕不开原著党的嘲讽,似乎这是一个难以平衡的死局,因为拥抱粉丝的结果很多时候就是在放弃新观众。更何况,东快这部影片还是一部翻拍的影片,在上一部电影口碑还不错的情况下,这部影片面临的是前作与文学这两座大山。这样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注定是文字高于一切的。时隔几十年,这样的一部经典作品的重启,关键不在于对原著的临摹,而是要拍出新意。

文学难以在影像中呈现的,是文字中冗长的细节,你尽可以在阅读这些细节描写的时候,丰富你对角色和环境的想象。可影像却直观的多,再多的细节出现在一个镜头里,那也只有不过几秒的时间罢了。有所取舍是极有必要的,而这却会很大程度破坏原著粉丝的观影感受。

我并没有原著文字的阅读体验,但在比较老版电影和新版电影之后,不难看出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创作意图上更加向观众倾斜,而且更贴合阅读小说文本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为了增加观影的流畅感,新版影片中对侦探波洛这一主角性格花了更多的细节去建立,这样一来,原本拘泥于事件描写的小说拥有了一个解说者,纵然这样的形象看起来与福尔摩斯并无二样。

老版东快虽然经典,但最大的毛病就是其戏剧感浓烈。一辆列车,困于山区,这样近乎封闭的场所里,本来就场景不多,就算是在银幕上播放,这种镜头的断错感以及演员动作的堆砌,只是在用设计戏剧的思路在拍电影罢了。单看老版电影人物的出场方式便一目了然,而这样的套路与小说文本的阅读体验一定是相距甚远的,在设计台词与行为时隐藏人物“动机”这点,正是戏剧与小说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

纵然新版东快有所不同,但是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原著与老版电影稍有摆脱,因为文本就是这样一个封闭的,严谨的侦探小说,而所有的看点都集中在这么一件事情上。这不像《银翼杀手》的改编,只要在世界观和哲学思考上能忠于原作,那么就算与原作在内容上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大家依然能接受它并拥之位神作。而东快中的人物终会落入一个封闭的车厢内,从这一点来说,能给予导演发挥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故在新东快中前五分钟的那个小案件不仅确立了波洛的人物性格,也给予了波洛一个超越常人的人设,这个给予主角的弧光不仅能轻易看穿谎言,也拥有家喻户晓的名气。如此一来,在车厢内波洛如神一般的推断和观察还有其他人对他的掩饰和戒备便有了铺垫。在揭示谜底时,将这一时刻从屋内搬到屋外,也是为了能够离开列车这一封闭的空间来获得新鲜感,而模仿最后的晚餐这一副画的画面更是高于老版电影之处,这从原先只是单纯的破案变成了审判,这样的宿命感带来的凝重气息更加契合了小说探讨的主题,即是对律法的反思以及道德的挣扎。

事实上这样的文本在电影上呈现实在是难以获得阅读原著小说的快感,因为十二个人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大段台词,而这样的探案过程 也及其没有意思,当波洛将每一个人都询问一遍的时候,这个过程不仅长而且在问完最后 一个人的时候,就已经到故事的结尾了,而这十二个人也许观众还没记住这张脸就会跳到下一名角色了。但能明显感觉出新东快在选角上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着实是下了功夫,在新东快中,每个人的性格和职业还有外貌都是差别巨大的,而且也分别在进入列车之前或多或少与波洛有些接触。探案的过程在重启的新版中观众快感的来源已经不再是原先层层抽丝所带来的了,而是跟随波洛这个人物去触发一系列的事件,纵然为了刻画人物细节,新版中破案过程有所缩减,而这样的缩减却换来了十四名迥然的角色的诞生。


影评 |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两个版本比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