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世间——两个东西方共通的故事模型

2023-02-11 16:59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近期在听有声资源的时候,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两个故事虽均源自中国,却分别让我联想到两个对应的、西方文化中的故事。

以背景而言,这些故事虽然时空差异巨大,但其核心、模式,以及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和情感,却如出一辙。

因此将其列出,供读者参考。

*注:以下部分故事梗概引自网络,略有编辑删改。评论部分则为原创。


一、李尔王


1、英国版


莎翁名剧《李尔王》


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长女和次女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独小女儿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尔怒斥逐小女,将她远嫁法国,并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结果自己却受到长女和次女的无情对待。

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两军交战,小女儿被俘,不久被密令绞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发狂而死。


2、中国版


刘宝瑞单口相声《化蜡扦儿》


有一户人家,三个儿子均分了亡父的遗产后,都不赡养老母。老母险些饿死街头,后投奔嫁人的女儿。女儿给老母出主意,将锡蜡扦熔铸成金银模样,围在腰里,假充私房钱。利欲熏心的三个儿子及儿媳发现后,争相供养老母,百般逢迎;母去世后,又大办丧事以示孝顺。结果,发财美梦落空,反被世人耻笑。


3、【评论】


刘宝瑞的这个单口相声“绝无仅有”。

通常,我们对相声的认知是——它是一种娱乐工具,目的是带来欢笑、快乐。因之,相声演员从创作到表演,无不以“逗人发笑”为终极指归。但刘宝瑞的这段《化蜡扦儿》却丝毫不可笑,事实恰恰相反,整段表演严肃得可怕。

我听的是现场表演录音版,从一开始氛围就“不对劲”,越听越觉得如坐针毡。三个不孝儿子的种种言行,被刘宝瑞表现得惟妙惟肖,但越是生动,也就越刺激每一位听众的道德良心。


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至为难处。虽然“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人老师”,但子女并非工业制品,依照程序加工即可如愿成型。(*有此机械化想法的父母古今中外皆有,以密尔父子的故事最为著名)由是,子女的“路”通向何处,为人父母者常常不得而知,但却常常一厢情愿地认为一定如此这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李尔王》还是《化蜡扦儿》,都只表明了结果,并未阐述原因。

作为子女,何以对亲生父母不仁、不孝至此?这背后的原因亦值得深思。

从这个角度说一句冷血的话,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当然,这个看法可以反驳,比如同为子女,两个故事中的小女儿都是最具善心、孝心的一位,迥异于自己的兄弟姊妹。

从这个设定来看,整个故事要宣扬的价值观还是很明确的,要批判的对象也是明确的。


家庭关系从来都是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最高智慧生物,要终身面对的重大课题。

家庭关系中的变量实在太多,导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身处其中,无力感油然而生。因此,面对《李尔王》、《化蜡扦儿》这种故事,每个人都会反观自身,从中瞥见自己的影子。


*《化蜡扦儿》并非刘宝瑞原创。但他的表演绝对是大师级的。



二、姐弟会


1、希腊版


欧里庇德斯的悲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


伊菲革涅亚是阿伽门农的女儿,阿伽门农为了求得对特洛伊战争所必需的海风,要亲手将女儿献祭给狄安娜女神。女神怜悯伊菲革涅亚,在最后关头用一头鹿替换她作了祭品。而作为代价,伊菲革涅亚必须呆在大海另一端的陶里斯岛上的女神神庙里做祭司。

希腊人并不知情,以为伊菲革涅亚已经死去。而身处异乡的伊菲革涅亚则以为,自己心爱的弟弟俄瑞斯忒斯也已经不在人世。


后来,俄瑞斯忒斯与友人从希腊来到陶里斯,试图从神庙里偷走女神像,带回希腊。被发现之后需被处死。

祭司伊菲革涅亚决定将其中一人处死,一人偷放回国。而在与俄瑞斯忒斯的“最后”对谈中,双方逐渐发现对方有可能是自己曾经熟识的人。

当伊菲革涅亚拿出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俄瑞斯忒斯看后遂真相大白,双方姐弟相认。


2、中国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窦皇后的故事(片段)》


吕后专权时,窦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汉宫伺候吕太后,称为窦姬。后来,吕后欲释放一批宫人出宫,并将她们赏赐给诸侯王,窦姬也在其中。窦姬因为自己的家乡清河郡离赵国较近,故而请求负责遣送的宦官务必将自己的名籍放到去赵国队伍的名簿中。宦官临了却忘了此事,将窦姬安排到了去代国的队伍中。名簿上奏之后,诏书应允。队伍将要出发时,窦姬才得知此事,哭泣着埋怨宦官,不想去代国,因有诏书的强制命令在,窦姬才不得不往。


代国国王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刘恒。受诏去代国的宫女,除了窦姬以外还有其余四人。然而到达代国之后,代王刘恒唯独宠幸窦姬,后立为皇后。


窦皇后早年离家,和自己的兄弟也再没有往来。在她被册封为皇后之后,她的弟弟窦广国还在给别人做仆役。窦广国四五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困,父亲早死,被人抢夺拐卖,家中亦不知他被卖往何处。经过十余次的转卖,广国最后被卖到宜阳。在为其主人做工的时候险些遇难,后随主家来到长安。到长安后听闻新皇后姓窦,为观津人,便知皇后是自己的姐姐。于是书陈幼时事上予皇后。窦皇后诏广国来见,悉问旧事。


广国说到小时候姐弟俩爬到桑树上摘叶子不小心掉下来;姐姐在离家前曾为自己洗头,又要来食物给自己吃,而后才安心离去。窦皇后听后当即确认,拉着窦广国痛哭流涕。


3、评论


资治通鉴里的这个小片段,听了让我大半夜里差点飙出泪来。

在整本的血雨腥风中,这一缕人间温情,犹如茫茫夜空中的一点星光。


柏杨在点评这段的时候也甚为感慨。他哀叹普通人的命运之难测,之身不由己。

窦皇后姐弟,出身低微,窦皇后被选进宫中作宫女,也许一辈子就如千千万“闲坐说玄宗”的白头宫女一样了。

最惨是窦广国,年幼即被当作商品转卖十余家,后来成为人家的奴仆。

假如时间停滞在此,姐弟二人回望短短的人生十余年,也许会觉得,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姐弟在一起爬桑树、采桑叶的时光吧。可是,幸福来得那么早、那么转瞬即逝。

后来的人生就仿佛拉着破车、赤脚走在漆黑的隧道里,完全看不到出口和光明。


然而,造化弄人。

姐弟二人的命运均否极泰来。姑且不管再后来发生了什么,这一姐弟相见都让人动容。尤其放在资治通鉴这种史书之中。


窦氏姐弟相见的事让我想起欧里庇德斯的伊菲革涅亚。

当初在读这部悲剧时,姐弟相认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蔚蓝、汹涌的海水,灰黄的岩石上耸立着白色的神庙,庙内伊菲革涅亚身穿白裙,手中高举“死亡之水”,正要宣布俄瑞斯忒斯的死亡,却在最后关头发现,眼前的人正是自己心爱的、以为已经死去的弟弟。


欧里庇德斯对姐弟二人的童年细节叙述不多,但整个悲剧故事的大背景与窦氏姐弟如出一辙——血亲、至亲之间,因权力争斗而不惜互相残杀(*伊菲革涅亚的父亲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杀掉自己的女儿,由此可见,女儿在他心中,与摆在祭坛之上的牛羊猪无异!)。在这样的残酷世界里,唯一幸存的温情只有姐弟情谊。然而,人的命运如大海、狂风中的草芥,所幸冥冥之中的天数,将姐弟重逢安排于此,令后世读者,掩卷太息!



*封面图片来自:Iphigenia in Tauris, 1893 by Valentin Alexandrovich Serov (1865-1911)

人世间——两个东西方共通的故事模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