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36 天理人欲

2023-04-04 11:3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6、天理人欲


  儒家扼杀革新思想的反动理论。理性与欲望的问题,先秦儒法斗争即开始争论。孔孟主张“寡欲”,老庄主张“无欲”。他们宣扬克制欲望和禁欲主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反对社会变革,反对奴隶造反和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夺权。荀况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驳斥了“寡欲”和“无欲”之说,认为人的情欲是生来就有的,应给予适当的满足。他主张按照地主阶级的理性原则来规定人们之间的“度量分界”,以避免因欲望冲突而引起争乱。他的“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实行权力再分配,是为建立封建制度辩护的。

  理欲问题到了宋朝争论更加激烈。理学家提出“存天理,去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1]。理学家所说的“天理”,即“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也就是封建礼教、三纲五常这一套。他们所说的“人欲”,也叫“私欲”,是指广大人民要求改善物质生活和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愿望。所谓“存天理,去人欲”,就是只许遵守三纲五常,不准反对封建礼教。理学家严密控制人民的思想,不许人民产生丝毫反封建的念头,他们反对寡妇再嫁,提出“饿死者事小,失节者事大”的反动观点来奴役妇女。朱熹还说“去人欲”就是“克己”,“存天理”就是“复礼”,把孔的“克已复礼”作为地主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实行专政的根据,以此来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南宋的陈亮、叶适,明朝的李贽,清朝的王夫之、戴震等人,都先后对理学家的这种反动观点提出了批判。戴震说“理者,存于欲者也”,“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2]他反对把理欲对立起来,认为理存在于欲之中,欲望变成行动,只要这个行动得当就是理。如果没有欲望,没有行动,哪来的理呢?戴震关于理的理解虽然还没有超出封建关系的范围,但是他反对有所谓先验的理性,主张有欲而后有理,批判了理学家“理在气先”的观点。他揭露理学家“以理杀人”,他说:“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抗议理学家用精神屠刀来残sha人民。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理”是根本不同的。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指斥封建剥削压迫是“安有是理”?认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才是有理。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提出剥夺地主阶级的财富,实行“均平”,是“天理当然”。到了近代,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则说“天人一气理无二,何得君王私自专?”认为反封建君主专制是合“理”的。这些都是对理学家的“理欲之辩”的强有力的批判。


注:

[1] 《朱子语类》卷十三。

[2] 《孟子字义疏证·权》。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36 天理人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