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解题技巧——前言

全文字数|2.0千
阅读时间|7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解题技巧三原则:直观、简洁、通用
2.「数量关系」的常见陷阱
3.「熟能生巧」是一切公考题的基础
「数量关系」的难题比例非常高,近年国考中该板块绝大部分题目的正确率不超过60%。同时,「数量关系」的题目种类很多,「简化、突破」的解题思路只能进行大致情况的概括,因此该板块必须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并通过熟练的运用来提升解题能力。
本文是「前言」部分,即在学习「数量关系」的解题技巧之前,需要先了解的知识。
一、解题技巧三原则:直观、简洁、通用
由于数量关系种类复杂、难题比例高,很多考生在备考时都想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而网络上也流传着很多「秘籍」,号称能帮助考生来「秒杀」难题,但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秘籍」失灵的最重要原因,是数量关系的解题技巧要遵循三个原则,分别为直观、简明和通用。这三个原则也可视为所有公考「解题技巧」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事实上很多「秘籍」由于不符合那三个原则,因此在考场上难以正常使用,甚至影响考生正常发挥,这样是非常不好的。
三个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
直观:通过阅读题目能够直接看到并使用解题技巧,要求是「一眼能看出」,没有「强行去套解题技巧的公式」的过程。
简明:解题技巧简洁而明确,没有任何奇奇怪怪的限制,也不会让考生在使用技巧的过程中产生额外的思考。
通用:解题技巧应用范围广阔,适用于所有和该技巧有关题目,且不会因为个别条件变化而变成另一种解题技巧。
很多网络流传的「秘籍」为了看着更好用,故意造出了「写着简洁、想着困难」的公式,其「秘籍公式」应用范围也主要是难度较低的题目,甚至是自己生造出来的模拟题,并不符合三个原则,也无法真正在考场上顺利应用。
一言以蔽之,有的「秘籍」不直观、不简明,更不通用,学习的价值有限。
二、「数量关系」的常见陷阱
在讲述「解题技巧」前,首先要讲一下「数量关系」真题中最常出现的3个陷阱。这3个陷阱有以下特点:
①出现比例极高→每套公考卷子,这3个陷阱几乎都必定出现,甚至每2道题就有1道和这些陷阱有关
②识别难度极低→只要认真读题,或者说时间充裕能够仔细做,这3个陷阱都非常容易识破
③错误率相当高→尽管很容易识破,但很多考生在考场上就是不愿多花点功夫去识破,导致前仆后继,屡败屡战。
接下来,一起看一下这三个陷阱,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它们而做错了题。
陷阱一:文字描述
【例1】某产品进价10元,利润率20%,在销售一段时间后以售价的六折清仓处理。
在上述描述中,产品的「六折」是10元×(1+20%)后的六折,而不是10元的六折。该文字描述中有「10元」「六折」,容易让考生直接联想到「6元出售」,从而没细看「售价」的限制而做错。
【例2】8人计划筹款24万元,后2人因故离开,在最终执行筹款计划时又有2人退出,求每人需要再多筹款几万元?
该题的问法是「再多筹款几万元」而不是「比初始计划多筹款几万元」,因此正确答案为24÷(8-2-2)-24÷(8-2)=2万,而不是24÷(8-2-2)-24÷8-=3万。不注意这个「再」字,就可能会做错。
陷阱二:上下取整
【例1】抗洪指挥部共72人,已经去前线45人,指挥部至少留守10%,求还能再去多少人?
本题的关键是指挥部至少留守72×10%=7.2=8人,因为人数不可分,「至少」题要向上取整。如果没注意到这点而四舍五入去做,就会比正确答案多1人。
【例2】甲机器加工一个产品需要3个小时,一天至多使用8个小时(可以暂停加工工艺第二天继续用),则甲机器1、2天最多加工产品数目是多少?
本例题是从一个真题中「裁剪」出来的部分。由题干描述可知甲1、2天可加工8/3个和16/3个,而「至多」要向下取整,即为2个和5个。
陷阱三:首尾计数
【例1】甲每上1层需要20秒,休息5秒,则甲从1层上到3层需要多少秒?
本题答案为45秒而不是50秒,原因是甲到3楼后已完成题干的叙述,接下来在3楼休息的时间不计入其中。
【例2】花坛周长50m,每隔5m种1棵树,总共要种多少颗?
答案是10棵,本题计算思路为50÷5+1-1=10,其中「+1」指的是「考虑需要1棵树做基点」,「-1」指的是「圆形始端如果与终端重合则两者为1棵树」。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看完这3个陷阱及例题后,有什么感受呢?
「文字描述」陷阱的识破关键在于认真读题,不要漫不经心地扫一眼就开始做题。
「上下取整」陷阱的识破关键在于遇到题干事物不可分,但计算中有非整数的「至少至多」问法时,要时刻紧绷着弦,注意有没有上下取整的情况。
「首尾计数」陷阱的识破关键在于对「上台阶休息」「圆周种树」「多人报数」等问题足够熟悉,做题时注意考虑首尾是否计入总数中。
上述3个陷阱是「数量关系」真题中最常见的陷阱,相信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面对像上面6个例子这样的题目,所有的小伙伴都能轻松做对。大家在行测考场上也要保持这种状态,不要因为小陷阱而丢分。
三、「熟能生巧」是一切公考题的基础
在讲述了「数量关系」的解题原则和最常见陷阱后,各位小伙伴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熟能生巧」的重要性。
目前,公考题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朝着「易学难精」的方式在走。
「易学」就是公考题中那种绝对难度极高的题目越来越少,很多考生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都能解出绝大多数题目。
「难精」就是公考题总体来说变得越来越复杂,出题技巧越来越高,多学科、多领域结合的题目越来越多。由于行测的时间总体较为紧张,很多考生即使有能力解出题目,往往因为时间不够而被迫放弃。
综上所述,各位小伙伴们要做的就是勤练、多练、反复地练,把公考的解题技巧和自身充分结合,熟捻于心。尤其是「数量关系」这种难度非常高的板块,往往决定高分考生能否成长为上岸考生,因此更要下大功夫,千万不要想着用什么「秘籍」速成,否则会浪费大量的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