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宝年间唐玄宗身心进入懈怠,宰相失去政治理想,社会精气神不在了

2021-07-04 14:52 作者:球坛风云杨先生  | 我要投稿

开元盛世当时能够出现是和唐玄宗本人,励精图治分不开。开元初年的时候,唐玄宗为了选一个好宰相,往往是夜不能寐。可是天宝年间,唐玄宗就没这劲头了。天宝三载的时候,唐玄宗曾经有一次跟高力士闲聊,《资治通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意思说我没有离开长安城已经将近十年啦,天下也还真就平安无事,所以从此以后,我就想清静无为,我想修身养性去了,我就想把政事全部委托给李林甫干,你看好不好?他这样问高力士。

高力士是一个头脑很清醒的政治人物,他一听皇帝这样讲,他觉得很不妙,马上就跟皇帝讲,《资治通鉴》“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意思说天子不能老保在京城里,他应该在全国到处巡视,这是古代留下来的制度,肯定是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皇帝绝对不能把权柄随随便便交给哪一个人。如果你把所有的权柄都交给别人了,那么这个人一旦养成自己的权威,你皇帝很可能也就驾驭不了。高力士这样说有没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句句都是好话。唐玄宗应该怎么办?如果这还是开元年间的话,唐玄宗应该把这些话好好地写下来,然后贴在御座旁边,天天提醒自己。可是这时候已经不是开元年间了,这是天宝三载。唐玄宗不仅没有听进去,他反而生气了,变了脸色

高力士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一看皇帝变了脸色,他马吓得下跪跟唐玄宗说:《资治通鉴》“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意是我真是罪该万死,陛下饶了我吧。唐玄宗一看高力士跟了自己几十年了,吓成这样,也赶紧安慰他,还赐给他一杯酒。可是高力士酒是喝了,万岁也是喊了,心里可就真正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从此,她在唐玄宗面前说话,就再也不敢这么坦率。不过我们也要知道,唐玄宗本来就不是那种事必躬亲型的皇帝。他习惯的是选一个好宰相,然后委任责成,所以这时候他自己厌倦于做事了,如果能找到一个好宰相的话,应该说政事也不会太坏。

天宝年间政治方面,宰相也失去了政治理想。也只懂得顾权保位了。天宝年间的宰相是谁呀?就是我们提到过的李林甫。那我们想想,开元初年唐玄宗任命姚崇当宰相的时候,姚崇一上来先说,陛下我有十个条件,你答应我就干,不答应我还不伺候了。姚崇为什么这么硬气?其实就是因为他有政治理想。他觉得当宰相就是要为国家谋福利,如果不能谋福利的话,这个宰相不干也可以。换句话说在姚崇心里那是社稷为重官位为轻。可是现在李林甫不一样了。李林甫只要能够顾权保位,让他干什么事都行。那怎么样才能保住他的这个相位啊,首先当然是要讨好皇帝,那就是花大把的时间精力金钱去买通皇帝身边的宦官啦,妃子啦,这类亲近的人每天对皇帝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了如指掌同,

提前知道皇帝的想法了,第二天一上朝,唐玄宗这儿还没开口呢,李林甫抢先把皇帝要说的话都说出去了。皇帝下看还行啊,从来没有一个宰相跟我这么保持高度一致。这难道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吗?对李林甫超级满意。那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想保住位置,只有皇帝喜欢你还不够。你还得确保没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你不好。要上下一致喜欢才行。怎么样才能够保证没有人在皇帝面前说李林甫的不好,李林甫想来想去觉得谏官最危险。谏官最有可能说他坏话,谏官的职业就是挑别人的刺。

李林甫刚当上中书令不久,马上召集谏官开会,跟他们说《资治通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意思是说如今陛下是个明主,我们这些做大臣的顺着他就行了,哪轮得着我们说话呀,诸位你们没有看见过仪仗队里那些马吗?他们可是吃着三品的饲料,养尊处忧,日子很滋润,可是哪天只要他敢叫唤一声,保证就要从仪仗队里给剔除出去。那时候日子可就苦喽,后悔可都来不及了。什么意思呀?就是威胁这些谏官,告诉他们,你们就像仪仗队里的马一样,做个摆设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乱说乱动,你要敢乱说乱动,我就有本事把你赶出朝廷,那时候你就悔之不及。谏官一看,宰相说出这样的狠话来了,谁还敢乱说话。皇帝已经不勤政了,宰相一味巴结,再一味地排斥不同意见,政治不就要开始走向混乱了吗。宰相也出问题

到了天宝年间,步入老年的唐玄宗慢慢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整个身心进入懈怠的状态。而这时的宰相是号称“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的目光决定了宰相班子也出了问题。这个时期除了政治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也直接导致了天宝时期的衰落。开元后期到天宝年间不光是政治出问题,社会还出问题了。上层人物追求奢侈腐化,社会差距拉大。开元初年的时候整个社会崇尚艰苦奋斗,开元二年唐玄宗为了表示自己不喜欢奢侈享乐,把后宫里那些金器银器都给搜罗到一块,给交到国库去了,国库给熔化一下,熔成金砖银砖藏到国库里就好了。我们不用这些东西。那金银器都被融化了,珠玉锦绣这些奢侈品就更惨了,唐玄宗直接把他弄成堆一把火烧了。跟“虎门销烟”一样表一个态,我当皇帝的不喜欢这些奢侈的玩意。

有皇帝做表率,上层人物也得纷纷表态,都是表示要节俭。可是到了开元后期乃至天宝年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上层人物就再也不这么节俭,奢侈腐化就开始蔚然成风了,咱们还是先从皇帝讲起,当时财政大臣为了讨唐玄宗喜欢,在这个正常的国库之外,又给他设立了两个私人仓库,一个叫琼林库,一个叫大盈库。还跟他讲这两个库里放的东西可不是那些正常的税收,这都是结余,额外的税收,反正跟这个国民生产生活无关,您随便花。黄帝有了两个自己的私人仓库,那就阔绰了,赏赐起人来可就没有截止。黄帝阔了,整个皇族也跟着阔了。唐玄宗的兄弟生活都非常的奢侈。

举个例子,唐玄宗的大哥宁王李宪,当年不是把这个太子之位让给唐玄宗了吗,唐玄宗一直挺感激他的,他这人在政治上从来不多说话,唐玄宗对他特别满意,生活上就要多关照他了。唐玄宗觉得天下的美食只有御厨房做出来的才是最好的。大哥既然对我这么好,天天让御厨给他送饭去。皇帝赏赐精美饮食,宁王这里得做笔录啊,一年下来接受了唐玄宗饮食的馈赠300多次。一年一共才365天。那不就等于唐玄宗差不多天天给他大哥送饭吃。宁王吃的奢侈一点也罢了。玩得也奢侈,精致。宁王喜欢养花。后花园里种满了奇花异草。他就怕这个鸟飞过来把他那些宝贝花给糟蹋了。他就在花园的上空用丝线织成了一张大网,可是光用丝线织成网,网松了,这个鸟会飞进来,如果网织得太密又不透阳光,他在网上缀上了不少小金铃。鸟飞来只要碰那个网,金铃就会叮当乱响,那鸟不就吓得飞走了,他的宝贝花就保住了,

开元初年的时候,是皇帝把后宫的金银器都送去销毁,现在是宁王花园儿的上面都挂满了小金铃。皇帝的兄弟这么奢侈,女儿也不甘落后啊。唐玄宗开元初年的时候,对公主们要求还是比较严格,公主每家只有300封户。日子过得不太富裕。可是到了开元后期乃至天宝年间,这封户就从300户涨到1000户。工资涨了三倍,那平常的赏赐更是不计其数。公主有钱了开始攀比。唐玄宗的公主攀比孝心。他们的爸爸整天给宁王送好吃的,他们也从宫外头整天给爸爸送好吃的。不过公主给皇帝送吃的,这不能叫送吃的,这叫进食或者叫做上食。

这上食上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唐朝也没有菜谱留下来,我们也不知道,不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了一笔,说每一盘辄费中人十家之产。一盘子的费用就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那公主们上食来了,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啊,得派人接,有一次一个中书舍人赶上了,他下班正好公主来上食,一看这场面可太大了。前面好几百个小宦官,每个人手里都拿一个大棍子,干什么?清道,老百姓谁要是这时候出现在路上,你倒霉了,要是躲闪不及马上就挨几棍。那个中书舍人是一个文官,平常疏于锻炼,腿脚也不太利索,那天也不少挨棍子,

皇帝这么奢侈,王公大臣这么奢侈,公主也这么奢侈,社会风气就变了,民间的富人也就看着眼红开始斗富。当时长安城里号称有四大富人。其中首富姓王名元宝。咱们一听这名字就有钱。王元宝有钱没处花怎么办呢?宁王不是在花园的上空挂小金铃吗?王元宝在花园的地下铺铜钱。王元宝他们家花园的甬路,全是用铜钱夯实而成。为什么要砸铜钱呢?王元宝说,下雨天省得鞋上粘泥。这什么话呀?这明明是有钱烧的。

杜甫有两首诗分别描摹开元时代和天宝时代,特别有名,《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伹丰实。这是一种上下多么和谐的景象啊。可是他写天宝时候是怎么写的?这句诗更有名了,在座各位都会背。叫做“朱门酒肉嗅,路有冻死骨”。高门大院里飘出了酒肉的香味,而路边就有冻饿而死的穷人。虽然说路有冻死骨夸张一点,可是中国人讲究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差距那么大,老百姓能满意吗。正因为存存在这么多问题,所以中唐的诗人也是政治家,元稹在评价天宝年间的时候,他就讲”天宝之际,气盛而微“。什么意思呢?天宝年间社会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但是精气神下来了,




天宝年间唐玄宗身心进入懈怠,宰相失去政治理想,社会精气神不在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