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广电、报刊的昨天看出版(图书)的今天,从广电、报刊的今天看出版的明天

2023-07-08 18:19 作者:路边小石杜辉  | 我要投稿

 

/杜辉

 

       不久前有看到一则新闻,说某报一直拖欠工资、奖金,一名老员工虽然年年业绩优秀,但报社一直不兑现工资、奖金,讨薪未果的情况下寻了短见。然后其妻子发公开信讨要赔偿与欠薪(大体这事,细节忘了)。

       一个所谓文化人的讨薪未果,以自我了断这种极端方式结束,这背后是很多中老年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无奈,对未来与生存的恐惧成为了达摩克斯之剑。一辈子在较为封闭的传统媒体工作,人已暮年,但还要被迫出去谋生。然则自己所知所会少有用处,人脉狭窄单一,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再加上家无隔夜粮下对生存的恐惧与压力,很容易让绝望压垮了人生最后的一点希望。记得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最后那个狱友出狱后因他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自由的生活,从而选择了自杀。众多的传统媒体从业者又何尝不是面临如此境况?

       这些年这类新闻经常看到,不是各种欠薪丑闻就是报刊、广电台的停业、停刊声明。这类新闻开始看到大家还觉得唏嘘,现在看得多了,也就无所谓了。甚至谁活得尚可,谁还在没死才是新闻。

       看到这则新闻,想到很多年前有友人邀我加入报社,最后经过考虑还是婉拒了邀请,现在不禁感叹万幸。做出版二十来年,期间也曾在杂志社有过两年多的(前文说过)工作经历。当时在报刊业颓势尚未明显的时候,自己毅然选择了辞职。究其原因一是在杂志社做得不开心,但最主要的因素则是看到了报刊业几乎没有了发展空间,且即将转衰的趋势,所以不顾大家的反对坚决辞职。当时同事、父母、朋友都不能理解,不过现在看则说明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在杂志社从业是01-03年的时候。当时报刊、广电行业都经历了多年的爆发式增长,基本所有的从业者都被这种爆发式增长冲昏了头脑,少有人能看到在这种泡沫下的危机(我虽然能看到,不过也没做出啥成绩,所以没得嘚瑟)。行业一片乐观,并进行盲目的产能扩容。

       当时虽然我所在的期刊正在经历发行量从巅峰下跌的过程,且跌速不断加快,但其他许多报刊还是在高速发展、从业者赚得钵满盆满。记得当时北京晚报发行量都是上百万份,每天下班去报刊亭买,晚点都买不到。那时从邮局订阅报刊是主流,我家最多时订阅的各类报刊有十多份,每次出差回来没看的报刊都堆积了一大摞。很多期刊为了提高广告和发行收益,也玩命地缩短刊期。季刊改为了月刊,一些月刊先是改为半月刊,有的效益好的甚至改为了旬刊,要不是实在编辑不过来,恨不得改为周刊。发行上量,广告也很好拉,市场一片燥热,那时报刊社的效益真是杠杠的。

       广电业的效益在那几年也是节节攀升。大家还能想起那些年央视广告的竞标嘛?每年都会开出一个新高。在达到了几年惊人的天价后,又突然冷却,逐渐被人淡忘,现在更难有人想起曾经的狂热。听身边某老人说过,他的孩子当时在电视台拉广告,最高一年收入几十个。那可是二十年前,那时的几十个,购买力还是很硬的。

       在市场一片狂热之下,从业者只想着扩大产能,但根本不会去认真思考可能来临的危机,更不要说去主动变革。结果02年非典过后,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疫情的影响下瞬间改变。互联网开始兴起时,论坛、博客等等事物对当时的广电、报刊并未形成直接的冲击,甚至在很多时候还有促进与相辅相成的作用。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自媒体的出现,形势急转直下,不到十年间,报刊、广电行业已经是一地鸡毛,满目疮痍。

       现在广电、报刊行业越来越边缘化、鸡肋化,其影响力微乎其微,可以忽略。很多曾经辉煌过的媒体已经消失,被历史所吞噬,被人所遗忘。还有几个人记得《广播电视报》?还有谁会想起《精品购物指南》?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既迅速也悄然的从我们的生活中、视野中淡出、消失。那些风光一时的从业者又如何了呢?

       出版业(本文的出版业概指图书出版)在报刊、广电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在高速增长。当报刊、广电行业开始下滑的时候,出版业仍在高速增长。虽然也受到电子阅读的冲击,但并非致命性的。发行渠道虽然也从实体书店转移到网店,现在又从网店转移到自媒体带货,但整体市场总是在增长的,只是增速逐步放缓,单品效率逐步走低。

       当整个传统媒体行业增长的时候,图书出版行业也在高速增长。当其他传统媒体衰落的时候,图书出版行业仍在增长,这就使得出版行业从业者虽有危机感,但并不是十分强烈和迫切。十多年间,磨磨唧唧,虽然也有改革与创新的尝试,但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从业思路只是以往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未有颠覆性的创新。然则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出版行业彻底进入了猝死阶段。

       我是一直唱衰的行业的。这个不是我要唱衰,而是基于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及对市场与趋势的分析、研判。每年都有各种报告、数据,这些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数据其实是根据你的主观取向而服务的。很多人也许预见到危机,也许预见到了危机而不愿意面对、承认,当然还有很多人只认识文字,不认识数字,所以根本理解不了那些报告所反映的行业趋势与逻辑关系。总体来说是在铁的数据面前,很大一部分从业者还在那里盲目地“乐观”。

       这几天本年1季度的开卷报告出来了,数据显示行业开始了明显的萎缩,同比下滑达到了两位数。要明白,21年的基数也是很低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和19年的同期数据比较。可以说出版业的转折点已经到来,这个时刻相比报刊、广电其实已经来得很晚了,我们应该庆幸。时间给了出版业机会,但出版业也很败家地挥霍了这些机会。

       报刊、广电业的昨天历历在目,他们在危机已经很严重的时候才后知后觉,才开始被迫、仓促地改变、挣扎,但面对科技、社会环境带来的快速变化,一切的努力都显得那么无力。开始是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萎缩,然后伴随着广告投放量下滑。再后则是发行量与广告投放的进一步萎缩,在这种死亡螺旋中,也有过新媒体的尝试,但绝大部分都以转型失败告终。最后经营亏损、运转不灵,欠薪、停刊、倒闭。兴十数年,败不到十年。曾经那些从业者,如果能熬到退休,那是最幸运不过的,但绝大部分人正值中年。曾经依托的平台没了,曾经工作了半辈子的单位倒闭了,自己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走向了未知的社会,其凄凉与艰辛可想而知。

       在这个转变中也有很多人看到了趋势,找到了方向,抓住了机会。很多后来的网络大V,其都是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出身。利用曾经的文字能力、专业认知,抓住了科技与时代赋予的机会。低成本、低资产创业成功,有了自己一片新的天地,赚取了科技、时代的红利。这一切都是这几年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我相信出版从业者都有目可见。

       出版行业的未来在哪里?明天会如何?其实想预见并不困难,报刊、广电行业的今天,不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到出版行业的明天嘛?不改变必死,没有颠覆性的创新必死,在改变的道路上走错了路,则会死得更快。我们错过了太多的机会,当行业整体开始下滑的时候,想从容尝试变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在未来行业下滑的趋势中,各出版机构为了生存会进行资源、渠道、人力资源的挤兑。但各种挤兑,逃生,反而会加速行业的死亡。一切已经开始,想生存很难,珍惜剩下有限的时光吧。

       说了很多凄凉,但未来也不全是悲观与沮丧。在报刊、广电行业转型和衰落的过程中,也有少数媒体完成了蜕变,在新媒体平台再创辉煌的,但这些少之又少。对于个人来说机会则更多一些,很多人抓住了机遇,走向了新媒体的世界。有自己成为自媒体大V的,有在新媒体行业中更加辉煌的,也有把手中资源在行业求生挤兑时套现走人的。方法各有不同,人只能自谋人生。

       时间紧迫,何去何从,全是自己认知力所决定的。抱残守缺肯定不是出路,认知力不足下的创新与变革也大概率是一种悲剧式的玉碎。没有好办法,自己曾经所积累的一切,就是明年求生的手段与筹码。

       未来就在明天,机会向有准备的人招手,但也会杀死不能适应的人。如果你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具备了足够的认知力,那恭喜你,在行业求生挤兑的过程中会创造出大量的机会。你可以廉价的收购大量的优质资源,你可以相对低价的聘请曾经难以邀请到的人才,你可以低成本的抢占他们丧失的市场份额与消费者。如果你的能力只在文字上,而没有文字以外的认知,那就要想好后事,让自己的未来尽量少些狼狈与慌乱。

       一切都在发生,不可逆转。不可能被某人、某企业所阻止,人与事只可顺势而为。在此说明,本文3000多字说的都是废话,只是告诉大家,那个我们一直在逃避的时刻到了。是生是死,是成为历史还是逃脱升天,总要面对,社畜们祝好运。



从广电、报刊的昨天看出版(图书)的今天,从广电、报刊的今天看出版的明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