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级清华、北大光华、人大、复旦,上交安泰等名校MBA全备考流程
在考研愈发内卷、学历焦虑越来越普遍的今天,MBA已经成为很多人提升自我学历、增强职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MBA这个名词,大多数人只是略有耳闻,了解有限,今天就用一篇文章,帮你全面认识MBA。
一、MBA到底是什么?
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缩写,是一个舶来品,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受欢迎。
与常规的硕士研究生不同的是,MBA并不着眼学术研究,而是专注于培养学员的企业管理技能与商业投资策略,使毕业生能够在商业环境中获得更有价值的职业发展。
虽然这种强商业属性的职业定位,使得MBA与大多数研究生,有着不尽相同的评判标准。
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MBA同样属于教育部认证的硕士学位,在学历标准上,和其他的硕士并无区别可言。
二、MBA适合哪些人去读?
在国内,部分人由于对MBA了解有限,认为MBA的笔试难度低于大多数硕士,所以没有技术含量,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狭隘的认知。
因为MBA所培养的,从来就不是技术型人才,各位可以代入到你自己就职或者所了解的任何公司,管理层乃至最高决策层,都一定是在技术层面的佼佼者吗?
并不是。
学术型硕士笔试难度高,其宗旨是培养某个技术领域的专精人才。
MBA难度低,因为公司管理层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高等数论,而是对团队向心力的凝聚、对市场发展局势的前瞻以及对上对下的管理能力。
很多国际大企业,都越来越把这些隐性的能力,当作职场人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因此,MBA真正具备区分度的考核,并非管综联考的一纸试卷,而在于对你职场经历、工作收入、临场面试等方面的检验。
回到问题,MBA课程是为那些具有职业发展追求和管理潜力的人设计的,适合不同领域和职业背景的人群。
以下是适合学习MBA课程的人群:
1、创业者或企业家
MBA课程可以使创业者或企业家更好地了解商业运作和管理策略,提高了解商业机会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加强了对市场的理论分析技巧。
同时优秀MBA院校所具备的强大校友资源网,都可能提供潜在的合作者,这些都会使创业的成功率更高。
2、面临瓶颈的职场人士。
MBA在职场中的一大适用条件,就是帮助很多技术岗再难向上突破的人才,再次赋能,转型成为管理岗。
MBA课程涵盖了广泛的管理学科,可以帮助从其他领域转型的人更好地了解并适应不同领域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从而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角色。
3、想要获得职级提升的工作者。
在很多企业内部,职级提升往往是与学历相关的。
而对于脱离学校比较久的工作者来说,重新回到校园准备学术型硕士的考试,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尤其是在考研竞争极度白热化的今天。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往往会选择MBA来提高自己的学历上限。
既扬长避短发挥了自身的职场经验优势,又获得更宽松的学习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4、追求更长远职业发展的人。
MBA课程涵盖了一系列管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员的领导力、决策能力、团队领导和管理、战略规划等方面的素质,对于具有长远职业追求的人来说,是提升和规划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MBA可以带给我们的价值
1、提升管理能力。
MBA学习注重对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经济、金融、会计、市场营销、战略规划、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管理判断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
2、开拓商业视野。
通过MBA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公司、不同行业间的差异和特点,掌握商业运作过程的全局认知能力,拓宽商业视野和提升商业洞察力,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3、增强职业沟通能力。
MBA学习还包括各种沟通技巧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可以在商业场合、品牌方案设计会议和投资战略会议等多方面作出贡献,成为优秀的商业领导。
4、获取人脉资源。
MBA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行业的知名企业,认识到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优秀同龄人,逐渐建立自己的人脉和合作伙伴,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2023顶级MBA院校简要分析
和高考以及常规考研一样,MBA院校之间的差距非常之大。
而和前两者不一样的是,由于商业领域的虹吸效应,在MBA领域,名校对比非名校所拥有的优势只能说更为碾压。
在很多资源上,如果说常规硕士研究生,名校与非名校的差别是强与弱,那MBA院校之间的差别可能就是有与无。
对于有志向于MBA的同学来说,名校无疑是极其必要的。
在此,简要汇总一下国内最具备认可度的几所院校。
从今天国内的现状来看,排名最靠前、竞争最激烈的几个院校,应该数以下几所:
1、清华MBA
近两年每年报考人数在3w左右,预计录取人数仅有400-500人左右(包含深圳新开设的项目),其中仅材料淘汰率,就已经是MBA申请中最高的院校了。
综合来讲,清华MBA面试通过率在2.5%左右,如果在计算上笔试联考最终的录取率也就在1.3%左右,所以仅从录取难度和综合竞争度来看,清华MBA的确算是国内最难考的MBA院校,这也是出于学校本身知名度的某种必然后果。
2、北大光华MBA
北大光华MBA这几年的报名人数这几年也基本保持在2W-2.5W左右,同样水涨船高,总人数并不逊色于清华(北大的异地班或者项目比较多)。
而包括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内的录取人数,仍然在400-500区间,北大光华MBA来讲申请材料的通过率也是极低,面试的通过率相比材料可能会高一些,综合来讲最终的录取率会比清华高一些。
3、人大MBA
人大MBA在北京的生态位比较特殊。
如此多考生的原因在于,人大MBA作为顶级名校的守门员,既是清北考生的后备选项,更是央财、对外经贸、北理工等项目的冲刺选项。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大MBA就应该是北京乃至全国报考人数最多的院校,随着这几年人大MBA项目招生风向的改变,人大对于申请者的要求也会变得更加严厉,对于想把人大MBA当成备选的同学们基本是通不过人大MBA的考核。
4、复旦MBA
21年突破7000大关,22年报考人数大概在10000左右,MBA录取人数在830左右。这几年复旦的综合录取率,大概在22%左右。
5、上交安泰MBA
每年提前面试的申请人数就在15000—17000人,管理类联考报名的人数浮动在2500左右,每年最终录取人数在800左右。
相比较于复旦MBA,上交安泰MBA的学员构成,可能会更为年轻化。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名校数据上的录取率,在3%-25%区间。
需要说明的是,录取率并不代表录取难度,清北认可度高但报考人数排不到第一,就是因为很多人自知没戏干脆不充当分母。
五、关于名校MBA的材料准备与面试攻略
前文有讲到,MBA真正具备区分度的考核,并非管综联考的一纸试卷,而在于对你职场经历、工作收入、临场面试等方面的检验。
所以如果想考入名校,关于提交的申报材料与对面试的准备,往往才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在此简要介绍一下几所名校材料准备与面试准备的要点:
(一)申请材料
常规的官网流程不说,只讲干货。
大多数MBA的申请材料,都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硬件就是那些能具体量化的个人成绩,如:学历背景、工作收入、工作单位、职场职级等。
软件就是那些难以直接看到的隐性素质,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社会活动参与度等。
在大多数院校的判断标准里,硬件和软件的评分比重大概六四开,即6分硬件、4分软件。
实际上,在我们准备材料的时候,硬件方面往往已经没法改变了,那么就只能在软件方面更加用心,争取提高自己的评分。
如何让申请材料更好体现出自己的每一项优势,就成了一种技巧。
同时,两封高质量的推荐信,将会成为一份优秀申请材料的点睛之笔。
想得到一封高水平的推荐信,最好找与你熟识、容易联络、肯定你成绩的人。
比如部门上1-2级的领导,或者是在这个行业、领域有公信力的人。你们彼此都要非常熟识,确保推荐人对你很了解。
为了让推荐人的推荐信能够准确、客观地给你一个合理而又充满亮点的评价,你最好向他清楚地表明你对推荐信内容的要求和期望,越具体越好。
为此可以把你的履历表、成绩单、专业证件及相关个人信息、申请材料中的其它信息给对方。越详细越好,让他清楚你的情况,避免描述内容相互抵触,最好能相互呼应。
(二)名校MBA提前面试具体攻略
1、压力面试
很多名校在面试阶段,喜欢用压力面试来检验考生,其中以清华为最。
清华MBA提面很出名的一点,就是压力面试的范围广且难度大,几乎所有在清华进行提面的考生,都会经历压力面试。
压力面试环节最多的问题,来自于对考生材料信息的质疑,比如“你工作不过四年,是如何博取老板信任成为某一职级的管理层的?”、“你说在你某公司时主导过某个项目,请问你认为自己在其中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吗?”等。
这些压力面试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是针对你提交材料中的存疑点进行质询求证,
其二是针对你刚刚进行的回答,再次深挖追问其中语气不自信的言辞。
对此的攻略,是在申请环节,就尽可能保证申请材料的滴水不漏,并且在面试临场,对自己不熟悉的问题,尽量少做回答,避免出现不严谨的漏洞。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心态的调整,顶住来自面试老师的压力。
2、抽题面试
和很多学校不同,北大光华MBA就选用了抽题面试的形式,通常与个人面试结合在以一起,思考时间3分钟,回答时间3-5分钟。
这种随机的不确定性,让很多考生难免恐惧。
抽题面试考察的,是考生临场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各个领域知识的储备量。
在抽题完成后,老师很可能会问你是否要换题,换题固然有避开眼前不擅长题目的优势,但如果换题后仍然回答较差,难免会给老师留下更差的印象。
所以在抽完题后,如果觉得眼前问题尚可,尽量不要尝试换题。
毕竟需要进行表述的时间也只有3-5分钟,只要能以分论点的形式表达出你分析的过程,体现出你思考问题是“带有逻辑”的,哪怕是你了解皮毛的领域,也可以取得不错的回答效果。
3、英文面试。
这个题目放出来,我知道很多同学就已经开始打怵了,毕竟多数名校MBA都会有这样一个环节。
这里单独提英文面试,是希望大家不要对此过度焦虑,英文面试这一块,不同院校或许不一样,像人大MBA这样的院校,英语面试的区分度并不高。
毕竟MBA院校老师,也知道考生脱离英语环境较久,提问的问题往往较为基础,如果没有听懂,坦然承认,老师大概率会换一个确保你听懂的简单问题,影响也不会很大。
在此强调,一般情况下,英语面试所占的影响因子,真的不高!
所以在决定学校前,应该提前了解英文面试属不属于该校面试里的附加项,如果是的话,那就应该在做好基础准备后,把更多精力留给其他环节。
4、小组面试。
包括前文没有提到的复旦MBA和交大安泰MBA,几乎所有MBA院校都是有小组面试的环节。
关于组面,给两个实用性比较强的技巧,总结成一句话是“逆风防守反击,顺风乘胜追击”。
逆风防守反击,是在阅读材料时,寻找关键词和重点,如果发现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内容,可以在发言时避免第一个发言,通过提取别人发言里的重点,来重新组合自己的观点。
说白了,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局面,要优先尽量避免出错,然后才是展示自己。
顺风乘胜追击,是在发现了自己熟悉的内容时,抓紧时间,最好在第一轮次就抢到表达机会,尽可能输出足够多的内容。
因为大多数人在一个新环境里的惯用风格,都是需要在前期花时间启动才能进入状态,这个时候如果你愿意最大程度展示自己,可以给老师留下自信的正面印象。
而如果等所有小组成员都进入状态后,就容易失去足够多的表达机会。
六、名校MBA笔试攻略
MBA的笔试部分,即管综联考。
共分为四个学科,数学、逻辑、写作和英语,总分值300分。
前三科是放在一组卷子上一起考,英语自己单独一张卷。
这些年MBA的国家线并不高,最近五年,只要保证总分数在175分以上,就能获得过线资格。
也就是说,在备考初期,如果以冲刺名校为目标,可以把180分作为最低标准,200分作为进阶标准,来进行备考。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科的备考攻略:
1、数学
MBA数学考试的难度水平,基本在高等数学往下,这几年的思路可以概括为考纲变浅、考题变深。
这并不意味着数学这个学科会开始没有区分度,恰恰相反,它仍然和大家上中学时一样,学霸与普通人之间的上下差距极大。
基础知识的学习姑且不谈,如果想在数学这个学科上取得优势,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区分度,最关键的不是知识的扩充,而是答题方法的提高。
数学的考试都是选择题,选择题意味着你可以大面积使用代入法、排除法、极值法特值法(对特殊情况的直接讨论)这些非常规手段。
这些特殊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你做题的准确率,还能让你有更充裕的时间,对待逻辑和写作。
2、逻辑
逻辑分为形式逻辑、论证推理、分析推理三个部分,对于一般人而言,都没有系统学习的经历,起点基本相同。
但是在MBA联考的考场上,每一道逻辑题,你只有一分钟的时间。
所以在逻辑题的战场里,一看准确度,二看速度。
正确的应对逻辑题的方式为,排除干扰文字,从有信息的文字中快速提炼整理线索,最后根据选项综合分析。
想要真正在做题时达到这种程度,就需要加以大量的训练。
在每个人都没有学习基础的学科上,分数是对备考态度的最终检验。
3、写作
管综联考的写作,是考察考生语言和逻辑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所有的学科里,写作都是一个慢功夫,好在管综联考的写作难度,并不算高。
为了提高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建议考生们在日常的学习里,多进行练习和积累。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刊杂志、网络文章等来积累素材。
考试前三个月,对经典范文进行翻版仿写,仔细感受其中的表达技巧。
4、英语
英语这个学科,是勤奋出高分、慢工出细活的典型。
整体提高速度较慢,分数较难遇到瓶颈,产出与投入往往成正比。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在未经复习的情况下,答英语联考试题最大的头疼点,是看不懂。
所以整个英语考试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汇量,如果无法读懂题干和文章,阅读题将会如同天书。
建议考生通过单词书或词汇卡片等形式积累词汇,增加平时的英语写作和口语练习,加强对英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每一次对陌生单词的加强记忆,都有可能成为你在考场上的得分点。
如果时间有限,那么建议将有限的时间,优先投入给近些年多次出现的高频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