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解惑:是谁剥削了我,而我又剥削了谁?

一.首先剥削不是邪恶,剥削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是附庸于雇佣关系下的一种行为,这个行为不是出于道德的目的,而是出于经济的目的,所以跟善恶无关。至于其他领域下的剥削,什么性剥削、权力剥削,都不在这里讨论。
二.比如想要挣更多的钱,就是小资心态,就是想要去剥削别人,这也是错误的。
因为想要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是人之常情,只要这个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通过他人的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对小资生活的向往。
三.如果生产资料是资本家自己的劳动成果,那是不是就不算剥削了呢?这也是错误的。
原因有两点,第一点一般来说,生产资料不会是资本家自己的劳动成果。现代社会的资本的起点一般都是通过贷款完成的,所以正常来说,生产资料不会是资本家自己的劳动成果。
第二点,在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确实是通过自身的原始积累获得了生产资料,那我们能说这就不是剥削了吗?
剥削的时候:说的是资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增值而采取的手段。如果说资本有一天能够不通过生产资料就能够实现自身的增值,那么资本一定会果断的抛弃掉生产资料。所以是不是剥削其实跟生产资料没太多关系,生产资料只是当下资本用于增值的时候使用的一种工具,就算这个工具是资本家自己劳动创造的,但资本家用生产资料去实现资本的增值,去雇佣劳动力,那就是剥削。
剥削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应该从道德的层面上去谴责他。
资本家赚取了利润是不会收为己有的,而是会去扩大再生产。第二点,有没有一种可能,正是因为资本无休止的通过剥削来赚取利润,才导致了那些需要基金会去扶贫的穷人成为了穷人。【列宁全集解读第二期】
所以剥削了就是剥削了,哪怕回馈社会十倍,都无法改变剥削这件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就算他把剥削到的剩余价值都无偿地发给了穷人,但这不代表所有代表所有资本家都会这么做。搞公益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整个市场经济,更别说改变生产关系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剥削既不是邪恶的,也不是正义的。我们要认识到,在经济上,资本雇用的雇佣关系可能是在当前全球生产力下最适合的生产关系,就像封建附庸的土地关系可能是封建社会下最适合的生产关系一样。
流通过程中是不存在剥削的,商品交易过程是公平自由的。
快递公司在剥削快递员,夺取了快递员的剩余价值。你只是购买了快递公司提供的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正好是一种服务,恰恰好这个服务能够让你体会到世界上的一切商品都是由人类的劳动创造。
交易过程是公平自在:你和公司之间的交易是公平自由的,快递公司和快递员之间的交易也是公平自由。这些商品交易过程都不存在剥削,剥削只存在于生产过程。
【在经济中,剩余价值是靠生产过程的剥削行为完成的,不是靠交易】
生产过程:服务行业的生产过程就是快递员将你的外卖从商家送到你家的这个过程,这个生产过程之所以存在剥削。
其本质是因为雇佣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其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快递公司可以随时炒快递员的鱿鱼,因为市场上随时都有新鲜的劳动力,所以快递公司会不停的要求你完成更多的工作,但是你却无法炒快递公司的鱿鱼,因为你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就有可能会饿死。
所以雇佣的双方不平等,也不自由,存在剥削的空间。而交易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卖家和买家都是自由的,谁也不欠谁。
限价限购的商品会带来三大问题,在经济上这是不平等的交易关系。在行政给了贪腐生长的空间,在社会上人成为了商品的附庸品。
在买家的视角下,自己是没有剥削卖家的,更不可能去剥削卖家雇佣的那些劳动力,那买和卖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在卖家视角下,自己肯定也是没有剥削买家的,买卖本来就是一个你情我愿的事情,是没有剥削这种不平等关系存在的空间。
资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增值,必须通过剥削这个手段。剥削如果有一天停止了,那一定是资本消失了。消费者的存在只是让资本从劳动者身上剥削到的剩余价值完成了实现。请注意这里的因果关系,消费者不是帮助资本去实现了剥削的剩余价值,而是【资本剥削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在借助消费者完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达成了自身增值的目的。】
苹果手机高价卖给了你,那是因为你需要苹果手机,而不是苹果手机需要你,所以不是苹果把手机高价卖给了你,是你愿意为苹果手机付出高价,这是公平自由的商品交易。
产业资本向商业资本让度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从雇佣劳动力开始,经历了剥削劳动力这个过程,最后生产出了商品(货币1—商品1)。但是大家都知道商品不是货币,产业资本追求的是自身货币增值,所以产业资本非常急切的想要把商品转变为货币形式,也就是卖出去(商品2—货币2)。
但是现实里卖出去一件商品肯定是需要时间,需要流通,需要各种成本。可是时间、流通、成本都是产业资本不想要,产业资本想要的只是最后的货币。
那么产业资本想了个办法,原本原材料100元+劳动力成本100元+100元的剩余价值=总共组成300元价值的商品。
产业资本给商业资本说,虽然我知道把这些商品卖出去能够获得300元,扣除流通费用20元的话,还能赚80。我不想花时间去赚那80元,我要不分给你50元的剩余价值,你直接给我250元,我也好拿着这250元的货币回去继续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继续的增值怎么样?
商业资本一听还有这种好事情,算一算自己的流通费用差不多也是20元,那250元购买的商品,300元再卖出去,扣除流通费用20元还能赚30呢。于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达成共识,商品就能顺利的从工厂来到市场,再从市场来到消费者的手上。在这里,大家只需要稍微搞清楚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是怎么回事儿就好了。我想要强调的是,【产业资本是否有把剩余价值让度给商业资本,取决于是否有价格差额。】
如果说刚刚那个例子,本来价值300元的商品,产业资本却要求商业资本必须花300元来购买,那么商业资本花了300元购买后,还承担了20元的流通费用,最后只卖出去310元,那么很明显,这里的产业资本就是没有让度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
当然,理论上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商业资本是不会干赔本的买卖。但现实里,让度这件事情是很自然地发生了。比如你作为渠道商去进货的时候,进货1万件的你肯定能够拿到比进货100件的渠道上更便宜的价格。这就是产业资本在面对不同商业资本的时候让度的剩余价值的不同。
月度考试:
一位UP,从工厂购买了贴牌产品(购买产品行为),在某少少上销售(购买营销服务)给了自己的粉丝(销售粉丝行为),期间的物流是由某逆风承包(购买快递服务),售后是由UP为法人的公司进行服务,请问这整个过程中,有剥削吗?剥削了谁?
【这四个行为都是不涉及剥削的,因为都是正常的商品交易。】
1.UP是不是商业资本?是不是获得了产业资本让渡的部分剩余价值?
up角色商业资本的角色,实现增值手段是w-w1的过程。剩余价值的来源是来自这个产业资本的产品。
如果结果up是亏钱,可以说产业资本没有让度剩余价值给这个up的商业资本。
2.UP有没有剥削产业工人?
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它不直接创造他们,但它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所以间接的有助于产业资本在生产时的剩余价值的提高,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直接剥削产业工人,但是有助于产业资本的剥削。
但大家不要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小绿用刀杀了人,刀虽然有助于小利杀人,但我们不能说是刀杀了人,所以这里也不能说是up剥削的产业工人。
3.UP到底剥削了谁?
现实里,运输业、仓储业、服务业都可以看作某种程度的生产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所以我在这里认为某小少剥削的是自家公司的员工,某逆蜂剥削的是自家的快递员,某up剥削的是自己招来的员工。
因为理论上某小小平台、某逆风物流、某up的公司,这些环节都是不创造价值的,当然也就不涉及剥削和剩余价值。(正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