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舅

2023-02-27 10:15 作者:羽心萦  | 我要投稿

指封建王朝中太后或皇后的弟兄,即皇帝的母舅或妻舅。

唐,裴庭裕 《东观奏记》卷中:“ 韦澳 为京兆尹,豪右歛手,国舅 郑光 庄不纳租, 澳 击其主者。”光,宣宗母郑太后之弟。

《红楼梦》第十六回:“﹝ 凤姐 ﹞见 贾琏 远路归来……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

《辽史·萧文传》:“迁同知 奉国军 节度使,历国舅都监。”

国舅一词来自于国舅所言极是,意思就是用来形容说的话或者评论非常正确,说这句话的大多都是皇帝,所以说话者也提高了自己的身份的同时又夸了别人。

国舅,指封建王朝中太后或皇后的弟兄,即皇帝的母舅或妻舅。国舅是古代皇亲国戚,也就是皇后的兄弟,经常为皇帝经常为皇帝献言献策,说话是很有分量的且基本都不会有失偏颇。

国舅——或者干脆用一个统称,外戚——在汉朝的地位是最高的,汉朝后宫干政自吕后始,在太后或皇后的干预下其族人出任三公(尤其是丞相)和大将军(包括大司马大将军)者比比皆是,几乎代代皇帝或多(比如成帝哀帝)或少(比如武帝光武帝)都被太后族人或者皇后族人把持(或者把持过)权力。

他们往往会成为朝政的真正决策者——而不能成为决策者的原因往往是两族在朝中的党争未分胜负。

此后由于战乱的影响需要君主加强集权,加之东汉中末年宦官势力被皇帝拉入权力斗争中以及豪族势力的抬头,外戚的权力地位大为下降,直至隋及唐初再度崛起。隋朝及唐初的混乱和政变十中有八都和后宫有关,但是由于君主本人的权力相对于汉代有所加强,国舅党(外戚集团)总体不像汉代那样风云一时——当然这只是“总体”,武周时期是个例外。

明清两朝继承元制推崇理学,国舅基本上就是闲散贵族,虽然仗着皇室姻亲可以置地积财逃罪责,但是政治地位上无能重现汉唐时期那样官高权重——当然事事总有例外,康熙朝明索二党便是一例,不过不论索额图还是明珠都是以重臣之身再成国戚,性质与后宫受宠而鸡犬升天的那些国戚不同。

国舅这个称呼在我国浩繁的史籍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各类演义性质的文学作品中,国舅一度成为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之徒的代名词,和“衙内”并称为封建社会的“二恶棍”。

古往今来,“舅”这个称呼都是用来称呼母系长辈的,民间如此,皇家也不例外。如《三国志集解》“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衣带密诏,当诛曹公。”董承之女嫁给汉献帝为董贵人,因此,此处记载董承为汉献帝之舅,指的是董承是汉献帝的岳父。同时,有些资料考证,董承是汉献帝奶奶董太后的侄子,董承之女嫁给汉献帝,也属于“侄女从姑”,不过,从的不是姑母,而是姑奶。

由此可见,国舅一词最初的含义指的是皇帝的岳父或者是岳父行(岳父平辈的同姓兄弟),并不是皇帝的内弟或者内兄。也不知在何时,国舅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皇帝的内弟或者内兄了。

国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