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帝国—第六纪元(SEA)背景介绍 大明帝国

缟素临江誓灭贼,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出师讨满顺自瓜州至金陵 南明 郑森

崇祯十七年(1644年),景山,明毅宗朱由检与提督太监王承恩呆呆的坐在石头上,望着火光冲天的顺天府。此时他以毫无退路,齐化门闭门不纳,安定门大门深锁,东华门贼军众多,而在彰义门外,闯王李自成的部队马上就会杀入城中。周皇后与袁贵妃早已在昨日自缢,昭仁公主也以被他所杀。对他而言,这一切已经到头了。他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随后,他取下冠冕,脱下黄袍,慢慢走上王承恩为他垒起的石头上。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朱由检说道,把自己的头伸入了缎带中,一旁的王承恩哭喊道:“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崇祯年结束了,李自成占领了顺天府,拷掠明官,四处抄家,史称甲申之变。但属于明朝的故事却远没有结束...

第一轮天罚——中原混战
朱由检继承皇位后,大明的运势似乎并未因这位勤政的皇帝而改变:自天启七年(1627年)王二杀张斗耀以来,大明内的农民叛乱几乎没有一刻停息;气候愈发寒冷干燥,广州等地频繁遭遇降雪以致粮食减产,饥荒遍地,鼠疫横行;北方的后金政权不断壮大,绕长城而袭山东、占绵州;大西王张自忠占据四川、席卷西南;琼王朱由崧等南洋藩王在吕宋、大冤等地割据一方,对中原的危机熟视无睹;文官沉迷内斗,武官发不起军饷;财政入不敷出,赤字严重。纵使朱由检使劲浑身解数,也未能搬回败局,终于在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顺天,崇祯自缢身亡。
虽然皇帝自缢了,但长江以南的中原和明在各处的殖民地却仍在大明手中,明朝的文武官员们推举了桂王朱常瀛为信皇帝,年号吉兴。然而朝廷内分歧极大,许多人(尤其是南洋的文官和商人)支持坐拥大冤北吕宋,仍有大批水师与部队的琼王朱由崧。明朝此时几乎分为南中原和南洋两只力量,各自为战。

与此同时,在北方,大顺已被后金击溃。后金在顺天府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顺燕,如同当年的伪齐一般管理“汉地”。随后后金开始南征,在江南一带推行布薙发令,引发当地大量的反金起义,而琼王朱由崧在夷洲布政使郑芝龙的支持下在吕宋监国,并迅速得到南洋各省的承认,鲁王朱以海也在绍兴监国,唐王朱聿键则在监国。朱聿键其后尝试去后金交战,但很快兵败逃亡到大冤投靠朱由崧。朱常瀛虽然击退后金入侵福建的军事行动,但此时他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南洋的朱由崧此时已经完全不承认他的正统,两只军队非但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
不过就在此时,北方的形势却有了新的转机,李自成虽然战死于九宫山,但顺军却在郝摇旗、李锦的领导下选择联明抗金,在全州击败后金,进入湖南。大西帝张献忠也拒绝了后金的招降决定与后金作战,在南充大破后金军,后金鳌拜被杀。明朝还接受了孙可望和李定国联合抗金的建议。虽然后金部分部队进逼浙江甚至两广地区,但整个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明军(名义上)的控制中。不久南明联军对后金开始了大规模返攻,张献忠于随州大破后金,击毙后金可汗爱新觉罗·多尔衮,天下震动。郑志龙、吕宋知府张煌选等人从南洋出发,借水路进军东南、山东沿海等地。高一功更是率部攻入沧州地区,到了1655年时,南明与后金已经变成了沿黄河对峙的局势。形势的转变让百姓开始重新相信,这场“天难”将以后金的失败而告终,人们开始关心其周边的事情,比如应天府内的“顺案”事件,比如明末就开始的,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改变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
天无二日,国有四君
吉兴十三年(1656年),朱常瀛病逝,庙号平宗,虽然留有遗嘱将皇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朱由榔,但明朝在中原的控制区要么投靠了朱以海,要么投靠了朱由崧,已经无人在乎朱由榔的态度。在一场不算难看的逼供和一场仪式感极强的劝进后,朱以海在大臣们的支持下准备加冕为帝,然而就在这时,传来了朱由崧在吕宋加冕称帝的消息。这无疑极大的加剧了中原与南洋之间的矛盾。而伴随而来的朱由崧与太子朱莲璧在吕宋受洗改教的消息,此举虽然换来了尼德兰英格兰等国的支援,但也极大的激怒了中原各地的儒学分子与黎明百姓,一时间反对明朝的叛乱又开始在中原各地蔓延。不过自此之后天主教成为了明朝的国教。
因自己的皇位被剥夺,朱以海忧郁成疾,最终去世,其子朱弘柙加冕,宣称朱由崧实乃篡位,自己才是得到了朱由榔的禅让,是大明真正的皇位继承人,朱以海获得了江南绝大部分百姓和官员的拥护,只有在漳州和泉州的一些朱由崧旧部仍然听从来自吕宋的圣旨。南明分裂为两个朝廷
于此同时,在北方的战线中,后金与南明联军一直在黄河流域附近反复拉锯,顺京(顺天)被反复易手。张献忠在一次战役中意外被杀,李定国继位为大西皇帝,担心在抗金胜利之后会被兔死狗烹的他开始暗中吸纳各路叛军来加强大西的势力,包括顺军的部分势力,此外还有江南许多不满朱由崧的明朝将领。1673年,李定国在济南停用“大西”国号,建立齐国。齐国对明朝称臣,但实际上此时大部分的中原地区都以落入了齐的控制之下,只有江南等地仍完全控制在明朝之下。同时他还在各地大封诸王,蠲免租赋,招揽人才,扩充军队。一面不断的向北推进一面在南方与明的边境上建立要塞和工事,时刻准备和明军开战。
1661年,后金已然是强弩之末,后金的控制区被迫不断的向北撤离。到了1670年,辽东地区的科尔沁部也爆发了叛乱,自此后金政府以基本名存实亡,如30年前的明一样陷入一盘散沙,各部各自为战。
问鼎中原
弘光三年(1667年),为了争夺明朝的正统皇位,弘光皇帝朱由崧与庚寅皇帝朱弘柙爆发了战争,虽然朱由崧打算先发制人对泉州发动了进攻,但南洋的军队无论装备还是训练都要比中原的部队好得多,南明的水师也倾巢而出,从海上不断运送部队到厦门,中原的部队在进攻泉漳二州中不断失利,南明的部队则从海上出发,占领了浙江,郑芝龙之子郑森更是沿长江而下,占领了应天府。明质宗还想方设法得到了李定国的承认与支援,在北齐和南明的两面夹击下,朱弘柙很快兵败如山倒,最终朱由崧被杀,中原的朝廷向南明投降,明朝得到的名义上的统一。

然而,虽然从表面上明朝此时以基本逆转局势,但在这场战斗中几乎所有在中原的土地都被齐所占领,明廷只实际掌握了浙江、福建、南直隶、两广四地。而此时越来越多人感觉到李定国的野心,他已经不满足于作为明的“臣子”,他想要做真正的中华皇帝。
1681年,后金可汗爱新觉罗· 董额向齐军投降,接受了李定国的投降协议: 人地入版图、剃发易服、高官厚爵、世守辽东。自此,中原地区的战乱基本平息。
西化帝国
伴随着中原战乱的结束,明朝开始将重心从战争转回经济,明朝一方面加大对南洋各地的建设殖民,一方面远派使节到欧洲继续西学东渐。早在1668年开始,以太子朱莲璧、大冤(此时以改名东宁)知府陈永华为首的明朝使团在数年内游历了欧洲各国,并将记录的一切带回于皇帝朱由崧,在罗马城,使团的成员用一尊半身像代替皇帝接受教皇加冕,这也象征着在东方无上的皇帝向西方教权低头。此举惹来各国非议,在欧洲,许多天主教徒们认为此举极为可笑,倘若用个木像就可以代替自己加冕的话,谁又能保证天父是将权利赐予了他本人,还是那尊木像呢。而在东方,尤其是仍大量信仰中原宗教的人中,上天所赐予皇权的皇帝竟然需要得到一个小国王的承认更是引起了极大的不满。1686年李定国去世,其子李嗣兴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了盛大的祭告宗庙和社稷的仪式,就是在宣告他和大齐才是中华之正统。于此同时,明朝也在加大与欧洲各国的合作交流,而其中与英格兰、西班牙的交流尤为重点...
将后来被称为塔斯马尼亚岛的岛屿转让给不列颠为代价,明从英国那引进了大量的技术、移民与商人,此外还有一些军事顾问和军备。此时的中原地区在科学方法、实践技术以及早期资本理念以开始落后于欧洲,而这些来自欧洲的使团让明得以快速追上,而大量传教士的到来也让明得以在他们的土地上教化全新的天主教信仰。在这片被称为方丈的地方,一座巨大的圣母堂开始动工,教化百姓的同时吸引着人们前往开拓那篇仍地广人稀的疆域。为了更好的利用方丈的广袤沙漠,明廷将那里的土地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豪绅地主——在中原买一块地的钱,在这里可以买上15倍,甚至30倍的土地。这使得就算是漫漫荒漠的中部地区也逐渐建立起的城市。同时大明政府动工修建了一条蜿蜒3700公里的人工运河,横穿整个沙漠以为周围提供水资源,不过这项工程完工时已经是19世纪中了。
伴随着技术来到南方大陆的还有思想。1695年,朱由崧去世,朱莲璧为太子准备加冕,然而就在加冕前夕他却因不愿接受主教的加冕为由被废去。唐王朱聿键之子朱琳源在郑克臧、陈梦球等人的拥立下加冕为帝,而作为支持的回报,大明皇帝朱琳源通过了《钦定内阁大则》。宣布效仿欧洲建立君主议会制。这使得大明成为欧洲外第一个实行君主议会制的国家。不过这个独特的君主议会却显得十分不伦不类。其国会(帝国内阁)的成员来自于王室的各位王爷和各地总督。百姓未被允许参与政治;国家虽然设立了皇帝权力来自于议会的“承认”,但同时却又拥有着废除、重新召开议会的权力;而皇帝的权力在法律上又是无限的,实质上却没有宰相的同意皇帝连诏书都发布出去; 而议会推举第一位宰相便是郑克臧。
至此之后,大明就开始逐渐成为了一个半君主立宪半贵族君主制国家,皇帝开始基本(也难以)过问政事。以政氏、朱氏(多为皇亲藩王)、林氏(明朝诏安的海贼林凤与其势力)等家族势力控制实际的明朝政权。
第二轮天罚——乙亥战争
朱琳源的加冕迎来了不小的争议,在大明境内,人们认为他有实有篡位之嫌,对于天主教廷而已,他以路途遥远为由拒绝前往里面接受加冕,而是在加冕典礼上由南洋教区的主教加冕。而后他更是宣布,大明教会以皇帝为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南明天主教立为国教。这被罗马教廷认为是严重的背叛,罗马教廷宣布其为异端。
而对于齐而言,这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消息。他们早已厌倦了大明的统治。李嗣兴趁着明朝还处在新君刚继位和明朝内部政治混乱的空挡多其宣战。齐军从长江北、广西等地出击,迅速占领了大片地区(这也源于当地的百姓对明的厌恶。)主力部队跨过长江,直抵应天。同时,南方的军队则在黔国公沐忠显(后改封为云南都护)率领下沿东海行军,意图占领琼岛、妈港等港口,切断来自南洋的援军。然而,这种优势仅仅持续了不到半年。
由于明朝排除的探子和锦衣卫所获取的情报,他们提前获悉了齐朝的军事动向并作出的准备。中原地区和东宁岛上也部署了重兵,援军更是源源不断的从南方运来。齐军在进攻应天和妈港时遭到了极其强烈的反击,沐忠显在指挥战斗时被炮弹炸伤,不得不退下战场。而缺乏火炮火枪齐军对应天府的围城效率极低,其他战场上的明军也对齐军发动了反攻,明朝的水师更是在海上击败了齐朝的舰队。在江边炮击围攻应天的军队,还切断了部队后撤的道路。就在齐军陷入困境之时,大越朝鲜等国在宗主国的号召下出兵,占领了广西地区。明军还从海路出发,登陆了山东,当地齐军防守空虚,很快失守。齐军不得不三线作战,在持续了数个月后战线开始崩溃,被孤立于江南的齐军投降,李嗣兴向明朝求和,双方各自退兵,明朝保持对齐国的宗主权。持续了数年的战争结束,而作为对发动战争的惩罚,齐国江南的土地都被剥夺,归朝廷所有。对于明朝而言此战可谓赢的真是时候,此时如朝鲜、高棉、琉球等国都已经开始倾向齐朝,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观望,而明的胜利让大明国威大震,让他们重新倒向大明。齐国的这次战败虽然国立上无太大损失,但短时间内无法在发动第二次叛乱,只要继续这样维持下去将来就可以以推恩削藩的名义来逐渐削弱他们来重夺中原的控制了。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明朝都在尽可能的“同化”江南的人民,然而随着大明的传教士来到中原地区试图传播天主教,当地的百姓,尤其是江西等地的农民爆发了极大规模了反抗,传教士被百姓围殴致死的事频频发生,就连大明派去当地的官员都发信到吕宋的朝廷祈求推迟传教事物,就在大明内阁就此事商谈时,更大的问题从香料群岛传来...
第三轮天罚——明葡战争
苏门答腊岛,从东南亚延至大洋洲的岛屿。岛屿中许多都是明朝殖民区或朝贡国,这里盛产盛产各种名贵物资,同时控制着东方到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马六甲海峡,这里每年都为大明提供大量的收入。同时也让不少殖民国家为之眼红,其中以葡萄牙为之最甚:为了争夺这块欧亚间的跳板,两国以爆发过多次战争,明军凭借地利稍战优势,葡萄牙不得不在临近的巴厘岛等小岛屿建立港口。
不过现在,对于葡萄牙而言是个机会,在1711年,葡萄牙就已经用威逼利诱要求亚齐断绝与明的朝贡关系,接受葡萄牙的“保护”。内阁对此非常头大:他当然不能对此坐视不管,但如果明为此想葡萄牙开战,会不会得不偿失?郑克臧主张出重拳,不得让弗朗机人在此站稳脚跟。但当最后,葡军的军舰无视明军的警告开入了亚齐的港口时,明朝的水师却仍安静的停靠在巨港,苏丹在明军久久未来救架的情况下宣布接受了葡萄牙的条件成为他们的保护国。
第二年,葡萄牙用同样的方式准备入侵帕加鲁荣,而这次,明军迅速将部队从调往巨港,并要求葡萄牙军立即放弃此企图,否则将派遣军队进行打击。葡萄牙军队也不甘示弱,为了夺得这些领地,刚刚独立不就葡萄牙甚至将远在本土的部队调到了亚洲,并宣称将发动“对异端的十字军”。
当葡萄牙军队正式开进巴东时,战争便爆发了,刚刚打了胜仗的明军士气高昂,很快便击退了葡萄牙军的攻势...只不过 只是前锋部队放攻势,当训练有素的葡萄牙军主力开始发动进攻时,落后于时代的明军被火枪杀的大败,葡萄牙军队以弱势兵力取得了穆科穆科战役的大捷,明军的水师也难敌西式海军的舰炮,最后明不得不投降,将旧港宣慰司的大部分地区交由葡萄牙帝国,葡萄牙人在东印度地区终于真正意义上的站稳了脚跟。
第四次天罚——天命之战
与葡萄牙战争的失败大大打击了大明的野心和威望,郑克臧也因此被批辞去宰相职务。同时帝国境内的叛乱依旧此起彼伏,尤其是在中原地区,对新制度、新宗教不满的人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顺民”,与葡萄牙的战争后明军就开始效仿西式军队的线性作战,遣散了大量卫所军,这也造成了失业军人们的不满,齐国也从上一次战争中恢复了过来,并且征服了叶儿羌收复了大半个西域,而且这次,他们有了新的盟友..
1705年,罗马人的舰船第一次在吕宋靠岸,当时船上的官员惊奇的发现明朝人就是托勒密曾记载的赛里斯人,是他们身上所穿着的丝绸的最早发明人的后代。而明朝官员也对于那些来自《坤舆万国全图》中那个“埃立姆”的使臣相当感兴趣,埃律西昂的使臣在这里停靠了数月,并得到了南洋官员所赠送的茶叶、瓷器等礼物,随后他们继续向北航线,利用明朝给予的地图前往日本和安南、与泉州。
然而,在日本,埃律西昂人失望的发现德川幕府所实行的严苛的锁国令,且日本的代表无论如何都不愿开放贸易的可能,帝国的舰队无奈起航继续前往泉州。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小小的意外:据说是因为航海员误解了明朝的地图——让帝国的舰队向西边而非西南前进。很快,他们到达了一个名为青岛的港口。
齐国的官员同样热情的接待了罗马的使节,对于埃律西昂的官员来说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与明相似而又与所不同的地方:他们操着同样的语言,却信仰着不同的宗教,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国家似乎都非常不情愿,也不会主动提起对方。似乎是处在一种准战争状态,这让帝国的官员察觉到或许有利可图。
当河南道长史李维钧代领着他们到达济南京时,李嗣兴对于这个国度,尤其是他们所携带的火枪和军舰上的火炮等军事力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得到埃律西昂的军事指导来操练自己的军队,以便日后能与明军交战,而对此,埃律西昂人提出了个更好的提议。
只要埃律西昂出兵协助齐军击败明军,齐就将东宁和琼州开放与罗马共同开发,还可以计入商队优待等特殊待遇,这对于埃律西昂可谓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李嗣兴在与文武百官商议之后决定统一这个提案。而在埃律西亚,元老院也认为这是一个检验罗马军团海外作战的好机会,于是伴随着来自罗马的商品,一批批工匠开始先行前往齐国建造工事,修建军用设施。
1725年,齐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国内传播,同时罗马取得了与巴西战争的胜利,一批由5个军团士兵组成的远征军开始乘船前往东亚。此时明也得知了这项秘密的交易,一边在前线部署军队一边尝试让埃律西昂保持中立。但对于埃律西昂而言,与齐结盟的好处远胜与和明结盟,无论是远高于明的贸易价值,还是其急需的东亚军事基地。
当齐军开始进攻明朝的建昌府时,第二次明齐之间的战争便打响了,明军的军事改革后的火枪队在对战齐国冷热混装的府兵中仍占优势,但却依旧难以应对敌军优势兵力的打击,而埃律西昂的部队也是让明军很是头疼:在远距离他们手中的燧发枪难以击穿与他们对射的罗马军团放置于地上的铁质重盾,近战中更是处于下风。虽然那些军团是火炮的良好射靶,但明军的红衣大炮阵地也遭到了蛇弩所投掷的希腊火的攻击,此外这次战斗中,来自齐国安北都护府和黑水都督府的游牧骑兵也对明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而在攻城战中,罗马军队的火力优势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投石机和弩炮发射的希腊火可以轻松将城墙上的守军驱逐,而重型攻城炮则可以用半个时辰就将城墙砸出个大洞。再加上明军此时士气低落,在大小战斗中连连战败,城市接连失守。战线逐渐撤回至福建—广东一带。齐军夺回了应天府,但短时间内也无力在往前推进,埃律西昂军队也因为伤亡和长时间异乡作战而停下的前进的步伐。
而在海上,在上一场战争中损失惨重的明国水师也遭到了攻击,由于元老院反对帝国海军的主力前往远东参战,所以罗马军队干脆就地征用改装齐国的渔船和小型军舰在船上安置希腊火充当撞击船只,或是在齐国的军舰上安装弩炮发射希腊火。在海上希腊火的战斗力极强,明军的大量战舰被焚毁,明国一直把握在手的制海权被夺取。
伴随着新的军团增援,埃律西昂军队决定执行一个大胆的行动:借助制海权,从海上登录东宁岛的凤山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罗马军团借助夜色登上无人看管的海岸时,却遭到了明军的突然袭击,虽然军团最终击退了敌军但也付出了及其惨重的伤亡。随后,东宁岛上的战役演变成一场拉锯战:齐军和明军的增援被源源不断的投送到岛上。到了1732年,明与齐最终停战时,三个国家已经在东宁岛的高山中失去了数十万将士的性命。
伴随着停战协约的签订,大明失去了琼州岛、东宁岛以及整个中原。而比起土地更为重要的打击时是威望和国力上的,自此战之后。齐脱离了明的掌控,成为了真正的中华帝国,各个原本明朝的朝贡国也纷纷向齐国遣使称臣,而明朝则彻底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华地区,开始了一个帝国的流亡。

大明王朝1937

国家全称:大明帝国(正式名称)/大朙帝国(书面体)(ta ming ti kuo(威氏拼音))
首都:圣苍府(sheng ts'ang fu)
国歌:《日月同辉》
皇帝:朱芝铖(年号隆昌)(chu chih ch'eng)
(莫得立绘)
首相:胡衍鸿(hu yen hung)

政体:议会君主立宪制/南洋天朝
选举周期:4年一届
执政党:基督民主党(chi tu min chu tang/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CD) 右翼保守/贵族民主主义
立法组织:大明上议院
民族:南洋人(一种客家人和吴越等地人为主体+教化的土著,在逐渐脱亚(?)入欧所产生的特有名族)
官方语言:琼语(汉语的一种,在语调上类似于闽南语同时像港式粤语一样带有许多英语词汇,使用韦氏拼音注音)
宗教:基督教(明圣三一教会)(参考英国圣公会,此外还多了点东方特色,比如烧香)
当世界大战爆发时,为了争夺西班牙位于印度和非洲的殖民地和相应英国的号召,明朝加入了英俄普为首的帝国同盟,以对抗法西奥的神圣同盟。1922年,明帝国正式参战,派舰队协助不列颠军队在印度的战争。
然而,虽说的参战,但当时执政的帝国自由党(中立偏右/自由贸易主义)却忌惮于神圣同盟的实力和国内的反战主义情绪,此时在欧洲的堑壕战已经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议会内部反对参战的也大有人在,包括工党在内的大票议员认为大明不应该将自己的军队消耗在这场战争中。于是最后,明朝选择了一种奇怪的战术:只派船,不派兵;只炮击,不登录;只出钱,不出力。在明朝海军的增援下,英军在印度地区稍有成效,但未能更好的扩大优势。而在整场战争中,明军只参与了4场海战,损失1艘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和一艘重型巡洋舰,击沉了法军一艘战列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西班牙1艘轻型航母和1艘大型巡洋舰。表现还算不错。
然而在1923年中后,伴随着爱尔兰独立愈演愈烈和国内的反战情绪,不列颠退出了世界大战,普鲁士和意大利海军也被围困在港口中沦为存在舰队,明军在海上失去优势,面对从欧洲赶来印度洋的法西联合舰队和东面的埃律西昂海军,明军选择了后撤回南洋进行护航任务,而不断被击沉的明国商船和轮船使得国内的反战声高涨,工人阶级的起义迫在眉睫,陆军威胁隆昌皇帝“要么停战,要么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可能。”最终,明于1925年与神圣同盟和谈,在保证不会被清算的前提下退出了世界大战,西班牙的海军顺势入侵了葡萄牙在东印度的殖民地。
虽然明朝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但对于年过半百的隆昌皇帝而言,情况不算太糟,根据和平协定,明廷只需赔款1亿法郎即可“体面的保证和平”。整场世界大战明军损失不足千人,几乎没丧失什么土地,而那笔需要分期支付的赔款也虽经济危机化为了泡影。
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对于大明这个资本主义的国家可谓是空前的危机,由国家经济主要靠贸易和关税。为了解决这项灾难,时任首相胡衍鸿选择贬值货币来加强了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力,将明在危机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此后胡衍鸿领导着大明全力发展经济建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使得大明的经济得以恢复,甚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而此时很多国家的经济仍处在低迷的状态。“南洋奇迹”使得胡衍鸿支持率大增,帮助他赢得了1935年大选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任期。
然而伴随着多瑙河革命的爆发,苏俄内战与世界各地雅阁宾主义运动的兴起,而明国内的左翼运动遭到了胡衍鸿和隆昌皇帝的极力打压,1935年,大明劳工阶级协会的领导人,左翼政治家廖恩煦在街上被枪杀,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曾经在内阁议会上与他激烈争论的胡衍鸿本人,虽然锦衣卫指挥使丁默邨最后报告只是一个单纯的凶杀案,但这完全无法让人们信服。毕竟这大概率就是锦衣卫自己干的。

而在国际上,大明的主要对手毫无以为是齐朝,两国甚至都没有建立外交部门,虽然明国在海军上稍有优势,但整体国力之间还是相差悬殊,虽然齐国也遭到了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但仍希望完成败南明,统一中华这个梦想。此外明还有因对来自西班牙,埃率西昂甚至是(可能的)来自日本的敌意,而大明的传统盟友不列颠尼亚在一战中已然衰落,尼德兰也不愿介入南洋的格局,南明的未来在何处,此时尚未知晓...

最后说一下,本文是基于EU4的某MOD的同人(?)延伸(?)架空背景故事的背景设定,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