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投名状》,了解剪辑师怎样实现立体时空结构中的多重表意
《投名状》取材于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张汶祥刺马案”。早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武侠新浪潮的旗手张彻就拍过以此为题材的《刺马》。只是那时的片子是以张汶祥、黄纵和马新贻三人的兄弟情由结盟到反目为主线,以顺叙式时空、单线索推进的线性结构构架铺陈故事。主题也很简单,就是背叛兄弟者死,宣扬的是手足间感情的忠诚和信义。当时这部片子在香港本土引起了很大反响,摘得了金像奖的多个奖项,得到了很高的票房。2008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又重新展映了这部影片。以今天的观影习惯来看,片子的结构和叙事都显得过于简单直白,节奏也太过缓慢,但就当时对于武侠新浪潮的探求而言,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提。
我们再来看看脱胎于它的《投名状》。投名状讲的还是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三兄弟的故事,只是导演陈可辛将这个故事放到了更大的时代背景中。讲的不仅仅是兄弟情,还有充满着野心的人性和残酷的政治斗争;庞杀赵也不仅仅是《刺马》中因为女人(奸情),而是赵的信仰和他发生了很大分歧,甚至妨碍了他的野心,成了绊脚石;揭示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刺马》里的兄弟忠义,而是在动荡的时代之中,每一个人都会被他人利用,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当权者手中的棋子。
这个主题显然就比《刺马》要深刻得多,由此影片所要展示的内容也繁杂得多。影片涉及了庞、赵、姜三人的相识相知到反目的过程;涉及了三兄弟和另一军队首领何魁间的斗争;涉及了庞、赵二人和赵的妻子间的感情纠葛;涉及了朝廷三位大臣间的权力分合斗争;涉及了王朝最高统治者对于自己下属的权谋之术;还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纷争以及对于诚信和忠义的不同个体的不同理解。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镜头组接展现出如此多的内涵和意义,过去的线性结构和线性时空显然已不可能承担这一任务,运用“立体剪辑”组建立体时空结构则成了架构这样的影片、完成叙事的必然。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的一个7分钟的段落。这个段落可以说是《投名状》里立体时空架构快节奏叙事、多重表意的一个典型代表。
《投名状》中有一场“攻打南京”的戏。
讲的是庞青云带着赵二虎和姜午阳经过激战,最终攻下了南京城;朝廷得报,权臣弄谋,一场庆功宴却埋下了兄弟反目的导火索。我们用一个结构图来解构一下这个段落的立体时空结构。
从上页图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7分钟的段落所做的立体时空结构。这个段落讲了11件事,涉及多个时空[过去、现在;台上(戏里)、台下(戏外);南京、北京;军营、市井;酒楼、野外等]和6个人(庞、赵、姜、赵妻、何魁、权臣),呈现的是倒叙式和交叉式时空相融合的立体结构。
首先,从大方面讲,台上和台下是两个时空两条线,一条戏里,一条戏外;庆功宴(现在)和回叙攻打南京(过去)又是两个时空两条线。
其次,在攻打南京、南京大捷到庆功宴的叙述中,每一个时间点环节里又都交又着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不同事件,少则一两件,多则四五件,所有这些事件都成为推动着兄弟三人走向各自命运的悲剧结局的那股力量上的一个节点。这就使得每个事件都既有自身的发展和存在的线索和意义,又通过事件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段落以庆功宴上的“《三结义》京戏”做开场,整个段落都以这场京戏的鼓点勾连,然后在京戏中直接倒叙回三兄弟攻打南京的那个时空中去。但是它和过去单纯的倒叙式时空不同,剪辑师在倒叙攻打南京的那个时空时,却还是和庆功宴上的京戏交叉在一起,用戏台上的打斗和战场上的打斗镜头相交叉,形成了现在、过去,戏里、戏外多个时空同时存在、平行叙事的情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剪辑师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安排庞、赵、姜三兄弟在攻打南京的战斗中的单个镜头,只是运用了一些战争的大全景镜头,并将它们和戏台上三位京剧演员的打斗的特写镜头交织在一起。这种时空组接方式,使观众很容易通过镜头间的关联,从戏台上唱的三兄弟并肩作战联想到庞、赵、姜三兄弟在战场上的生死与共,也为其后的台上兄弟义重与台下兄弟反目这一强烈对比打下了基础(埋下伏笔)。
这样,镜头除了本身的叙事作用和表意性,还能借助镜头间的相互碰撞形成隐性表意,以戏里的并肩作战“写意”地刻画了战场上的生死与共,又以戏里的忠义为后面将要展现在同一时间点上、不同空间里的兄淫弟妻和兄弟反目埋下了伏线。这样一种立体架构既勾连了过去、现在,戏里、戏外多个时空,又使这多个时空互为因果,拓展了影片的叙事和内涵,形成了镜头组接的多重表意。
在空间上,整个段落采用的是多个空间并存的状态。当剪辑师做完倒叙与交叉的攻打南京这一节点之后,很自然的按时间顺序回叙了南京大捷后的一个月。但这里他结构了三个空间和四股力量的较量,即权臣、庞青云、赵二虎、何魁分别在京城、南京、魁字营三个不同的地方所发生的五件事情(见上表“南京大捷”部分)。当然,剪辑师在这五件事的表现上是有侧重的。在表现京城接报南京大捷时用了5个镜头;在展现南京城里的状况时用了10个镜头;展现魁字营首领何魁接京中权臣密信时是5个镜头;何魁赴京与权臣密谋离间只用了2个镜头;但是在展现赵二虎发饷劳军事件时,却用了50个镜头。因为这件事是赵、庞二人生隙日深的一个直接因素,也是最后庞杀赵,姜刺庞的一个重要伏笔。剪辑师通过平行蒙太奇,既突出了兄弟反目的导火索事件,又让同时行进的五个事件形成对比,向观众全面地展现了南京大捷后儿方力量各自的谋划以及权臣对这儿方势力的玩弄和制衡。
最后回到庆功宴,又是在同一个时间里交代了三个空间发生的五件事情(见上表“庆功宴”部分),分别是:戏里的三结义兄弟情(台上);赵二虎触景伤情,想起和兄长庞青云的矛盾而落泪(台下);二虎妻中途退席与庞私会(从酒席上到河边);姜午阳跟踪二嫂发现其与庞的奸情(从酒席上到河边);何魁到庆功宴上拉拢二虎,并离间赵、庞二人的关系。这个架构通过戏台上的略显夸张的京剧唱段对忠义的直接展示和台下三兄弟各自的心理与行为形成了强烈对比,在唱段的鼓点中,庞青云私会二虎妻,背叛兄弟情;姜午阳跟踪二嫂发现了这一秘密,由于他的个性纯良简单,为杀嫂全兄弟情埋下伏笔;酒楼里,二虎因台上戏触景生情,心里感怀越走越远的兄弟心,而此时何魁趁机离间二人之情,火上加油。这样几个事件经过剪辑师的解构、抽离,打破原来各自的叙述顺序,重新结构,平行展现后,既有自身的发展,又互为因果,相互勾连,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观众心理上的震撼和共鸣。
通过对这个段落的解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时空的立体结构无疑加大了信息量的传播,加快了叙事节奏,7分钟的段落里,剪辑师足足切了170多个镜头,最长的镜头也不超过3秒,有的事件在时空交错中只用一两个镜头就交代完成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段落里运用多时空立体结构还形成了强烈对比,通过台上和台下,戏里与戏外,过去和现在,以及多条线索和不同时空里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的交错展现,在观众眼前交织出了人性的多面,揭示出面对利益(权力、情感),人性的虚伪和贪婪。台上京剧里所唱的忠义更是成了对现实中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的一个绝佳的讽刺和嘲弄。兄弟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的忠与不忠,人性在道义和利益上的摇摆与抉择,通过这种多时空立体结构,将它们放到了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得到了多角度、多视点、多侧面的展示。在这个时空结构中,每个事件、每个人既成为自身事件发展的因素,又都只是表述整个影片大主题的一个节点。影片所有的叙事和内涵都是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线索与线索之间,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之间,通过碰撞形成合力来展现的。
当然,这样的结构对于剪辑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为他不仅要对时空和整体结构有精准的把握,还要求剪辑师善于利用镜头间的隐性内在联系,以准确的蒙太奇技法造出新的时空排列和新的人物关系,使镜头通过组接产生意境升华,形成多重表意,从而使主题产生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