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哲学搅屎棍、搅史棍和嚼史棍
如果说胡思乱想的网哲民哲之流是搅屎棍的话,那么推崇哲学史的哲学老师, 也只能说是比他们好且仅好一点,通常都是搅史棍或者是嚼史棍。
所谓搅史棍,顾名思义就是搅合哲学史的人。网哲民哲大都搅合传统文化与教科书马哲,而搅史棍学过专门的哲学史,就把历史中哲学家的观点作为他们搅合的素材。他们擅长拿这样素材做廉价二创,用一些冠冕堂皇的学术语言包装起来,这样就可以多快好省的发论文。只要找到一个哲学中常见的名词概念(比如说时间、意识等等),就可以以此为线索,把各个哲学家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看法都拉出来扯一扯,但他自己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看法。
与一般的搅史棍不同,嚼史棍没那么急功近利,反而强调对哲学史与具体文本的细嚼慢咽,常常会拿出文本逐字逐句的解读(看邓晓芒的句读du)。他们喜欢玩词海战术,恨不得翻出几本外语词典,把其中一种种的意思都套上去,只要能够勉强说得通,就会自豪的扯出一大堆的意思来。对于不太深刻的文本,这样做会显得冗余啰嗦,很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对于深刻的文本,哲学家想到的,他依然还是想不到,但哲学家没想到的,他却是想得极其丰富。
下面让我们来举个例子,假如有这样的一堆书,搅史棍和嚼史棍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搅史棍会抓住关键词,比如代数、几何等等,先用中学的数学知识来理解,再比较哲学家们对它们的看法。嚼史棍则会热衷于比较其后缀,这个“原理,基础,教程,导论,引论,导引,初步,讲义,新讲”彼此有什么细微差别,然后抠到英文和其他具体外语上面。

照我看来,有才能的人只需要对哲学史有个大致的把握,然后就可以发展自己的思想了,不一定非要去死磕原著。有些人会觉得不读原著不会思考,不读原著就找不到依据没有推理论证,那么你可能不太适合搞哲学,充其量也就是搞点哲学史,重复一些前人的论证。古希腊就有“不懂几何学不得入内”的说法,但越是推崇哲学史的老师,就越是得不到这个教训,他们好像是把哲学史当成了救命稻草,喜欢强调原著原文里面有所谓的原意,却从来不敢说自己真读出了多少原汁原味。
哲学史代替哲学教育的结果就是:各个哲学家的思想搞得很清楚,却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如果非要找“自己的见解”,要么追随最红的学术偶像,要么就是最俗的接地气观念,这两种情况一般都会指向菠萝头海德格尔,他以一己之力把整个德国的哲学搞垮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