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菲亚特2000坦克,一战中的重型坦克,行走的钢铁盒子
1916年时,菲亚特公司受到意大利军队要求研制生产坦克,当时的意大利战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对坦克的需求并不算很强烈,不过意大利陆军仍然看重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关于意大利国产坦克的项目之争,菲亚特公司和安萨尔多公司在1915年晚些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候坦克还没有走上战场,可见意大利对坦克的认知还是比较早的。竞争的结果就是菲亚特和安萨尔多共同合作,不过后者主要提供材料,研制工作仍是菲亚特。

菲亚特公司在1917年6月21日将原型展示给军事委员会,后续设计到1918年完成,这就是菲亚特2000重型坦克,相比之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坦克,它确实走出了意大利自己的风格。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战时的几种坦克结构设计思路,最早出现的菱形坦克虽然外表威武,其实内部结构相当粗犷,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舱室分隔,驾驶位、战斗阵位、发动机、变速箱、弹药储存等都在同一个空间里,成员需要忍受发动机巨大的噪音和机油味,正常的语言交流都很困难。

随后出现的法式FT-17轻型坦克则是另一种引领了技术的设计,它首先将坦克从前到后分割成三个舱室,即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室,这种分工明确的结构提高了坦克的运转效率,到今天仍然是主流设计。
那么意大利的设计又如何呢?菲亚特2000同样实现了舱室隔离,不过却不是前后分段,而是上下分段。坦克的发动机位于车体后部,传动部件紧挨车底甲板延伸到前方,驾驶员有固定的驾驶位。发动机和传动部件被一层甲板隔开,上部就是战斗舱室,机枪手就站在上层操作武器。

可以看到菲亚特2000的设计其实类似于船只的多层甲板,虽然现在看来这种设计会极大的增高车体高度,提高车体重心,不过在那个技术大探索的时代也不是什么很出格的设计。
菲亚特2000重达40吨,车体长7.4米,宽3.1米,高3.9米;动力上使用一台240马力的直列6缸菲亚特Aviazione A.12发动机,对于如此“重量级”的坦克这点动力确实太弱,而且行走装置使用简易的板簧悬挂,进一步降低了效率,最大行驶速度只有7千米每小时。

装甲防护上还算中规中矩,因为车内结构为上下两层布置,所以整个坦克看起来“方方正正”的,侧后方使用15毫米钢装甲,正面使用20毫米钢装甲,虽然厚度不算高,但这原本是用于军舰的优质装甲材料,所以它的防御力相比于菱形坦克的锅炉钢板要好得多。

操作如此庞大的坦克所需的人员也不少,车组成员为10人:机枪手6名,驾驶员1名,炮塔内2名操作人员,另外1名应该是指挥官。
武器配置则和一战大部分坦克一样,讲究360°无死角的机枪扫射,在坦克的每一侧设置了3挺6.5毫米机枪,可以攻击坦克任一方向;在坦克顶部还安装了一座半球形的旋转炮塔,内装一门65毫米野战炮,这让坦克具备了更强的重火力。

菲亚特2000作为一款巨大的钢铁盒子,意大利军方曾打算订购50辆,但这一购买计划没有实现,只有2辆样车问世,一战结束后被用于军事展示,在30年代时还曾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