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10次上太空!这家广东民营企业凭什么?
最近,神舟十二号的宇航员们在太空站气定神闲边工作边吃苹果的视频走红,被称之为是“太空吃播”。

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这次在太空生活3个月,一起“上天”的有120种航天食品,但是在太空上吃东西,食物残渣的处理是个大问题。在太空中细菌繁殖能力是地球的80倍,如果食物密封不当,有气味和残渣泄露,将会严重威胁航天员的健康。所以需要用真空压缩袋密封好,这些生活垃圾将被带回地球,进入大气层时燃烧掉。

这个看似简单的真空压缩袋,产自广东中山的太力集团。神舟十二号上有400多个这样的真空压缩袋,用于食物、服装和排泄物的封存。
太力集团的创始人石正兵受食品真空包装的启发,1999年成立太力公司,主要面向家庭主妇做家居用的真空收纳袋。直到2008年,太力公司的目标用户,一下子从家庭主妇跨到了航天员。

当时石正兵接到了声称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电话,对方表示对比市面上多款真空密封产品后,“看上了”太力公司,希望来实地考察。
石正兵半信半疑地答应了,本以为是骗局。后来,确实有自称是军人的拜访者找上门,到工厂考察并详细了解了太力的生产过程。直到石正兵和太力的研发团队受邀去北京参观拜访中国航天城,并见到了杨利伟,才确信这事是真的。
但是要成为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就是研发实力得过关,幸好石正兵在创业第二年就注册了第一件专利,并且一直投入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受邀到北京时一行人带着所有资质文件和专利证书过去;其次是公司背景,股东高管、研发团队以及公司组织架构受到了严格审查,有外资背景不行,有刑事记录的不行,更换技术人员必须报批等。
据无冕财经报道,此次合作为航天员中心首次与民企合作,过去由于航天工程的特殊性,航天产品基本由军工企业或国企研制,但由于这两类企业在真空包装方面很少涉及,机会这才落到了太力集团上来。
合同签署后,虽然合作定了下来,但是问题一个都不少。
比如原材料问题,市面上没有合适的原材料,太力的总工程师王振昌带人到供应商厂里定做;
比如合格率问题,此前做民用产品,允许有一定的次品率,但是航天产品必须保证100%合格;
比如精确度问题,在大众消费市场里,几乎不会有人关心塑料袋的重量,但这件事情放到航天事业上就完全不一样,飞船上搭载重量有限,每一克重量都要准确计算进去;
还有经费问题,航天员中心划拨的40多万元不够用,石正兵又从公司拿出100多万元,配置真空试验和检测设备。
即便如此,第一次的样品还是因缺乏详细的数据支撑,没有过关。
由于产品的特殊性,意识到仅靠一家企业的力量很难完成,于是总工程师王振昌等人找到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家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完成检测任务。最后又经过航天员中心模拟太空环境的3000+次检测后,终于完成验收。
截至目前,太力集团的真空压缩袋产品,已经第10次上太空。

太力集团目前有600多项专利技术,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石正兵分享了企业内部的研发管理:研发人员可以从助理工程师起步,一路晋升到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并参考高校研发体系,为高工、总工、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设立各自的实验室,开展不同的研发课题和项目。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6%-7%。

完善的晋升机制和研发管理体系,重视创新和知识产权,正成为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共同点。透过神十二,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企业。
在太空无重力的环境下,航天员写字记录已成了难题。在神舟八号之前,国内没有自己的太空笔,只有美国能够生产。来自韶关的一家小微企业盛怡文具有限公司,在生产普通笔的同时积极投入研发创新,在2013年自主研发出属于中国的太空笔,在神舟十号中被启用,这次的神舟十二号也有它的身影。

中国是首个让航天员在太空中吃上热菜的国家,为了攻破航天微波技术,微波炉厂商格兰仕耗费10年去研究……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技术、设备、材料等制造商保障着航天员的安全、通讯。
中国科技覆盖面越来越广,不仅从军工渗透到民用,还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不断投入自主研发,加入助力中国航天事业的行列,成就了军用、民用两开花的局面。
崛起的中国质造,越来越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