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居杂颂细读

2023-03-23 14:07 作者:头上长花的熊猫  | 我要投稿

山居杂颂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居生活图景。诗题表明诗歌内容是对山居生活的歌颂。初读全诗便觉得浅显易懂,无诘屈难懂的词句,句式则不追求对仗工整,富于变化,给人以无拘无束之感。整首诗的风格偏明快活泼,较轻松自然,诗人应是个心态平且生活洒脱之人。

诗人站在溪边听溪声,“小立”透露出一丝漫不经心,显然此举并非蓄意而为,只是刚好走到溪边,暂时驻足倾听溪水潺潺流淌的声音,可见诗人的生活目前处于非常闲适自在的状态,溪声也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宁静以及诗人内心的平静。

第二句中“到”应为倒映之意,太阳倒映在溪水中央,“衮衮”用叠字,既写出了日光随溪水流动而闪动的样子又使诗句富有韵律感,莫名还有开阔之气,“明”字写出阳光的灿烂以及溪水的明净,可见诗人此时的心境是豁达而明朗的。

溪上横着一座小木桥,此时并没有人由桥渡河,“独木”亦暗示山居之冷落,人烟稀少,因而只需一座木桥。“自横”仿佛将“独木”人格化从而有了自己的意志,不管是否有人要去到溪流对岸,它都兀自横亘在溪流上方。“人不渡”三字使“木桥”像个单方面的邀请者,“自横”却得不到人的回应,仿佛其应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让人不免猜想诗人内心是否也有无所作为,才能不被他人理解与赏识的孤独感。同时这句诗也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对下一句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既然“人不渡”,那接下来描写的景物又会有何种变幻,非常自然地引出下一句,韵致无穷。

最后一句由近及远,视听结合,描写小溪对岸的小黄牛转头叫。“黄犊”即小黄牛,牛作为农耕时代必不可少的劳动生产工具,常出现在书写山水田园的诗歌中,也有助于表达诗人的闲适淡泊之情,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四》:“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前句“独木自横人不渡”略有落寞之感,但这一句明显情感基调上扬,再加上“人不渡”的悬念设置,更使读者眼前一亮。诗人写小黄牛而不是老黄牛,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充满无限生机,“转头”二字更显其活泼可爱,足见诗人对于山居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虽然诗人由于“不渡”没有去到对岸,但由此岸也可听见隔溪黄犊的叫声,小黄牛仿佛有了自主意识一般转头朝诗人鸣叫。“鸣”字则再次衬托出山林环境的宁静安谧,又一扫“独木”的冷落感。若诗人自比为独木,虽然“人不渡”,但“隔溪黄犊”却有“转头鸣”这一举动,或可看做是对“独木”价值的肯定。诗人或许想传达这样一种思想:怀才终会遇伯乐,没有伯乐也还有知己,不必期期艾艾,妄自菲薄,人生在世要旷达洒脱。

整个过程,诗人并没有刻意去找寻山林美景,一切令人心生愉悦的景物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显然这首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心境与其他因仕途不顺而寄情山水逃避现世的诗作不同,诗句体现的是诗人的真情实感,是真实的旷达恬淡,不为名利所累。


山居杂颂细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