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乡历史亲历者自述(其一)

2021-10-13 22:42 作者:月落乌啼枫满天  | 我要投稿

       父亲生于1922年冬月,在乡里读完完小后,与胞兄一起奔赴包头跟随曾祖父。曾祖父是清朝秀才,起初在曲沃县教书、育人,由于身体多病自学成医。给自己、亲朋好友、周边人看病、诊治。慢慢一传十,十传百,看病人一天比一天多,又不好意思拒绝。在曲沃教书时,常常为受害者、蒙冤者,仗义执言,抱打不平,写诉状、打官司。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也交了不少知心朋友。但在旧中国的土地上,好人总是很难做的长久。久而久之,得罪了一些乡霸及相互勾结的官员。被人陷害蒙冤入狱,狱中他机智的通过厨师向外传递信息,经多方营救,最终官府自觉理亏,不得不放了人。出狱后,在曲沃待不下去了,无奈弃教从医,打算投奔到在包头开药房的曲沃东家。

       离开曲沃一路北上到大同,大同到包头交通不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行路难可想而知。一天住店后,巧遇土匪头子,此人让他给算一卦,看看转移方向。不料、卦中,正合土匪头子的心意。二人交谈甚欢,问明曾祖父来意去向后,便写下了路条。说道:见此路条,先生会一路畅通无阻。果然一路上无人敢阻,顺利到达包头。本想投奔东家,但又碍于颜面,于是在大街上摆起了卦摊。那时包头地方不大,一天东家到街上见到了曾祖父,说到:“老王,你怎么在这儿……,一段时间了,都没人能过来,你怎么过来的呢?”随后,曾祖父就跟着东家到了药房。

       从医后为了获得真经,曾祖父曾徒步赴华山取经,得到高人指点:“多读汉书”。从此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细研,在哪儿人们给他送了个绰号叫“本本先生”。病人来了一视同仁,特别困难的不收费用或少收费用,真正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对待病人察颜观色,望闻脉切,初开药方。病人走后,拿起本本仔细研究,推敲开出第二付药备用。等病人再来时,病人面带微笑而来,说明第一付药已见效,在开出的第二付药方上稍作调整。若病人有痛苦表情,说明第一付药未见效,备用药方作废,继续开药探路。就这样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咬住,疑难杂症不放松,善于辩证、创新司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成了包头一带的名医,人们送了个“蒲州王”称号。

       曾祖父手把手教父亲与胞兄学医,逐步培养临床经验。兄弟二人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在四十年代兄弟两都掌握物理、化学知识。年轻人敢想、敢创,电池用完拆了搞实验,打眼灌上盐水给电池充电,等灯泡亮时,兄弟俩开心地笑了;又利用化学原理用毛笔蘸白矾水在纸上写字,凉干后就是一张无任何字迹的白纸。当白纸用灯烤时,字就逐渐显示出蓝色,当时把这种现象称为“灯上烤”。其化学原理为用灯加热时,发生化学反应白矾变为蓝色。利用这种化学原理扬善惩恶,有的人做了亏心事,他们把内容收集下来写在纸上,找机会告诉那个人,“人在做 、天在看”,你做的一切老天爷都知道。于是便装神弄鬼让老天爷显灵,当着那人面拿出白纸在灯上烤,白纸上逐渐出现蓝字,其内容那人看了后吓了一跳,“老天爷真的啥都知道,急忙跪下求饶,给老天爷磕头,说道以后再也不敢做坏事了”。

       生活方面:他们祖孙三个男子汉都能自强、自立,学会洗衣、做饭等家务。冬天为了吃饭方便,包头养羊的人特别多,就包羊肉饺子。包好后放在外面冷冻,跟现在的冰箱一样,随时可以下锅用餐,相当于现在的方便面,即可口又方便。后来日本人来了,包头局势不稳。曾祖父是个开明人士,有家国情怀,是个性情中人,秉直仗义、善交朋友,与傅作义许多部下有私交。在国难当头,不顾个人安危懂得只有大家安,才会有小家稳。依然绝然送二个孙子当兵参军,真是践行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大爸通过师长推荐上了黄埔军校兰州分校第十七期;父亲到部队(国民党)张家口军服厂复役。

       父亲在军服厂从事后勤总务工作,因父亲从小识文断字,就干起了会计。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张家口解放后,1949年4月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5月随军南下。徒步经过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在湖南于国民党部队展开了三天激战,战士们三天三夜没吃饭,等战斗结束后,炊事员送来了米饭,战士们没有吃饭的餐具,个个拿起自己的帽子当碗,手当筷子抓起来就吃。战争年代条件艰难、常人难以想象,稍作休整后又继续前进到广西,路过了农民起义军陈胜、吴广的故乡。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一路走一路剿匪。从广西走到了广东,到广东后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了。在南方战士们第一次看见了椰子树、椰子果,想喝又不会,当地老百姓教他们怎样喝椰子汁,体现了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随后又到了深圳,好多战士都把深圳念为“深川”,站在深圳一眼就看到了香港,久久望去……。从深圳又走到了福建,最后在福建驻防。1952年5月退役,整整当了三年解放军。父亲身单力薄,身高只有1.6米,体重100斤,用他的微薄之力。为了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让百姓过上和平安稳的日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虽然落下了一身疾病,但他始终无怨无悔。

       父亲和母亲是1941年结婚,婚后不久父亲便去了包头,这一去十年渺无音信。1942年生下了大姐,为了大姐母亲忍辱负重,不离开这个家。生活上无依无靠,吃了上顿没下顿,实在熬不下去时,就带上大姐到娘家住一段,母亲是个坚强的人,一心等着父亲归来,只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在战争年代,母亲的内心是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妇道人家为了生活,只能在白天织布、晚上在油灯下纺线,冬天半夜冷的睡不着觉的时候,起来用点棉花柴烧炕取暖;生活上的困难还好克服,最让人伤心的是心理上的伤痛难以弥合,旧时代的老年人说话冷言冷语,说母亲一个人还待在这儿不走等什么?因为母亲心中只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女儿受半点委屈。母爱比高山还高,比深海更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

       父亲退役后在皇甫乡乌苏村教书、育人,相继生了二姐、三姐。1960年我出生了,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辛,加上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头发掉的几乎没有几根。母亲为了照顾我,冬天用小水缸加上一把小米,到有火炉的邻居家熬成粥,用小米汁一天天喂养着我,慢慢地体质稍有好转,但还是体弱多病,消化不良积食时,母亲背着我步行到邻村让先生给推拿、诊治。听父母说有一次感冒发高烧,母亲急的让年少的大舅冒雨步行到20里外的乌苏找父亲,父亲返回后抱我到里望乡西张村找先生治疗。随着年龄的一天天长大,身体逐渐好转、慢慢恢复正常。

        1968年2月我上了太贾村小学,记得上学第一天,父亲领着我报名,熟悉学校环境,教室、厕所方位,安排好后离开了学校。我目视着父亲的背影一点点远去,直到看不见了,才返回教室。

       小学、初中有幸遇到了一帮好老师。数学、语文、体育老师都是康杰中学“老三届”毕业生(老三届指的是66、67、68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他们功底扎实,教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在那个“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人的命运有时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一点点改变。

       从小因为父亲身体多病,家庭的重担由母亲一人承担,生活的艰辛、贫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也养成了我自强不息,耻不如人;遇到任何困难和风险,腿肚子都不会抖,腰杆子都不会弯;做人要有尊严,底线的刚强性格。立志把书读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一定要改变家庭的面貌,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小时候同班的恩泽同学,经常早上5点半左右,路过我家门口时,叫上我一起去上学。到校后,在早到校学生册上签字,然后打扫教室卫生,清扫教室前场地。冬天来早时,把炉子弄旺、使教室暖暖和和,同学们来后不受冷冻。学雷锋做好事,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做作业认真无差错,作业写的整齐、干净,字迹一笔一划,不撩草。经常代表班级参加校展,听到赞许声,也有点小小的成就感。在那个不重视知识,生活困难的年代,能为父母带来一丝希望,也是我最大的快乐。

        三年级时遇到了严师畅老师,使我受益匪浅。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记得检查作业时,发现每写错一个字,罚写一百遍。当时,不理解也抱怨。这样的“残酷”训练,是我养成了好习惯。做事就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做到零差错。我设计的大小项目近千项,每设计一项总是校了又校,对了又对,没有给公司、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人生遇到一个好老师,养成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

       那时学制缩短,小学五年、 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共九年。号召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实际相结合。鼓励各个学校办校办工厂,太贾学校创立了染纸厂、墨汁厂。当时基础教育薄弱,我没上过幼儿园,直接上了一年级,没学过拼音,直接学汉字,造成一代人基础不牢,国学不深。

        五年级上数学课,学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时,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概念、公式,带同学到田间、地头,在大地上测量、计算。同学们用铁锹把粪堆,做成圆锥形、梯形,老师指导测量、计算得出体积。这种寓教寓乐的教学方法,是那个年代的优点之一。

       放学了,有时拿着小铲,提着粪筐子到巷里、路上拾鸡、马、牛粪等。虽然每次捡到的不多,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时间久了,也堆成了小山。施在自家的自留地,种的菜绿油油,长势旺。用现在的话说,吃的是有机无公害蔬菜。有时和同学约好到地里割草。边走边玩、又说有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吸着新鲜空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割草倒成了副业。

        太阳快要落山了,割的草太少,为了自己的尊严只好“造假”。用树枝把筐架起,上面铺上草。这点小秘密,其实母亲早知道,只是不愿说破而已。在大人的呵护下,虽然日子苦,心里还是快乐的,年少真好!

       那时候放学后的游戏活动就是滚铁圈。铁圈游戏看似简单,但花样繁多,要玩好,还是有一点技巧的。滚直线不用多说,人人会滚。滚上下坡、八字形、过障碍等是需要用心下点功夫的。这种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身心,确实不错。我们那代人虽然教室灯光暗,晚上只能在油灯下写作业,但上大学,读硕士、博士的人,很少有人戴眼镜。

       每到农忙,收麦和收秋时放假(那时学生没有寒、暑假)。红小兵、红卫兵负责值班把村口,检查农民收工时,是否在筐里夹带农作物,任务是保护集体劳动成果。刚开始我负责一个村口,由于认真负责,升为流动哨,检查各个村口值班情况,向负责人汇报。

        到了六、七年级放假时,我去了校办工厂染纸。染纸工具是一个1.2米见方、20厘米高的大铁盘和一个废旧的日光灯管架在盘边。盘中倒入染料,用手抓住白纸边放在盘中染料上漂浮,然后快速在日光灯管上拉起,过滤掉纸上多余染料,放在杆上晒干即可。看似简单,需要多日苦练,才能熟练掌握。这是我人生打的第一份工,挣了工分,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记得上初中阶段,一次学校收取学杂费,母亲因为缺壹元钱,借了好几家都没借到,最后在一个好心的老奶奶那儿借到了,真是雪中送炭,母亲感激的目光,至今仍然难以忘记。从那时起,小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长大一定要不忘初心,走的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一定要做一个有知识、有温度,乐善好施,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转眼间初中就要毕业了,来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上高中要经学校、革委会、贫农代表组成的推荐委员会,按分配名额推荐上高中。虽然自己学习成绩不错,年年评为“三好学生”, 被公认的好学生,但由于没有背景,孤立无援,在与其他同龄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还是落榜了。从我记事以来,从没见过母亲因为生活艰辛掉过泪,那次母亲伤心地大哭了一场。母亲一生未上过学,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可人生经验告诉她,相信学习会改变命运。母亲在大事、大非面前从来不糊涂。人们常说:上帝关上了一扇窗,就必然打开另一扇窗。果然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伯乐姨夫。姨夫是中学教员,爱才如子,桃李满园。知道落榜后,姨夫到太贾学校了解情况后,向县教育局请示,经批准破格录取到万荣中学。

        1975年2月开启了高中读书生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机会倍感珍惜。在那个读书无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年代,我没有随波逐流。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沉侵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到无比快乐。班主任是我的第二个贵人,碰巧是我的远本家姑父畅老师。在畅老师的精心培养下,第一批入了团,当上了班干部。学习之余,组织学农小分队到北解村实验基地搞实验。种棉花、间苗、拔芽,施肥、打药、浇水,样样农活都实地学习。

       中学的生活方面异常艰苦。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没两样。从描写孙少平的片段里,常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仿佛再诉说着自己的那段经历。

       冬天,宿舍就安排在一个教室。没有床板,就在地上垫上麦草,铺上席子为床。窗户玻璃碎了也没糊上纸,任凭寒风狂扫。取暖的炉子也经常灭,宿舍寒冷刺骨。因为心里有把火,也没觉得特别的冷,反而磨练了人的意志,培养了战胜困难的斗志。

        1977年1月高中毕业了,回乡务农。参加了修大寨池工程,和几个高中同学,用人力平板车拉土方。拉土方的是高中生,记车数、在人前领工的是小学生,那时候真是感觉到知识一文不值。到了十月份,传来了好消息,高考制度恢复了。听到消息,真是平地一声起风雷,来了救星共产党。边劳动、边备考,十二月份参加了高考,由于时间仓促,备战不足,落榜了。

        1978年3月,参加了高考复习班。用四个月的时间备考。那段时间,早上五点起床,晚上12点以后睡觉,拼了命的学习。和家人沟通的时间只有中午吃饭的几分钟,早上大人没起床,自己就上学了,晚上回家后,大人干了一天的农活已经入睡了。学习完全靠自觉。那股冲天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信念,来自要改变命运的决心!七月份参加了高考,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考试,参加高考的人数非常多,录取人数又特别少,竞争非常激烈。这场考试比的是人们的智力、体力、意志和临场发挥及应变能力。当高考的成绩通过广播、张榜公布后,母亲知道了高兴地像小孩一样兴高采烈,父亲的病也慢慢好了起来,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成功录取以后,回想当时的报名决定,还觉得是有点谨慎,选择了并不那么激烈的中专赛道,没有搏一搏更高的舞台,拼搏一下成为大学生的机会,也是人生的遗憾。可人生从不让人有多一次机会选择,只赋予了我们向前看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成功获得全县第26名的成绩后,一心只想着能够离开家乡,离开这一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远走高飞去见外面的世界,所以报名了太原工业学校学习化工,成为了如今太原工业学院的一员。

        大学的生涯除了日常的学习以外,其余的时间过得也并不好,宿舍的硬板床,日复一日的早起洗漱、教室学习、简单的饮食,很快磨灭了激情,但是总感觉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因而从来没有过后悔。两年的化工学习让自己深深感受到了这份专业的不易与危险,成天与火药相伴谁都要胆战心惊。之后一次机遇就迅速转入了机械学院,投入了研究机械的生活中,这份职业也成了此后一生一直从事的事业,一路从541兵工厂的坦克履带模具设计师到民用机械厂商履职,迈入了平静的生活,再也没有儿时、青年时候的记忆回忆起来令人热血澎湃。

       如此看来,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思想形成的阶段就是青年时期,思维活跃,感受细微,拥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与激情。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往日的经历,确实有必要将这一切经过与感悟写下来,感受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个人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时期,那是纯洁天真的年纪,那是“敢于做梦”并且“勇于追梦”的时期,是至今回想起来仍情不自禁地呼喊“青春万岁”的青葱岁月。

       脑海中往事浮现总会感慨万千,可这令人澎湃的话语毕竟不是毫无根据、信口雌黄、毫无根据地对于过往历史的自我发明与创造,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那个年代、那片故土的鲜活故事。即使对于数十年后的今天,我想也一定具有现实意义,仍然可以作为一个人持续奋斗,努力挣扎的精神依靠,为后来人提供生活的信心,更有利于帮助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学子探究自我意义的实现途径与本质来源。



家乡历史亲历者自述(其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