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怎么来的

——词的起源——

宋六十名家词.明.毛晋辑.光绪十四年汪氏振绮堂刊本
☁︎从上古起,《诗经》可唱(大部分是河南民歌),《九歌》也可唱(大部分是湖北民歌);到了汉代时兴作赋,赋不能唱。但是汉末有了乐府,乐府可以唱。唐代的绝句也可唱,绝句最后演变成词。
☁️词是诗的解放,就是为了唱而生的。词不是可以唱,是一定要唱,不唱就不叫词了。
词不是看的,是听的。
起于唐,兴于五代,繁盛于两宋的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体裁,本名“曲子词”,简称为“词”。

宋名家词.明.毛晋编.毛氏汲古阁刊本
自西晋五胡乱华到隋唐统一中国,外族音乐逐渐输入,奏之庙堂,流行民间。唐人多以律绝为乐章,外族音乐旋律繁杂而律绝的字句太整齐了,这两种来源和性质都不同的东西,骤然配合在一起,自然要发生龌龊。
在这种情形下,第一个办法就是由乐工在演奏时杂揉上散声,使整齐的诗句变成参差。不过这只是一种补救的方法。对于诗篇和音乐的龌龊仍然不能彻底除去,于是富于创造性的民间诗人,便进一步在整齐的五七言形式之外,依照声音繁变的乐调,创作出句法参差的新歌词。
中唐时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也开始按拍填词,而温庭筠是唐代文人中第一个致力于作词的人。
这种新歌词的创作就是词的诞生。
唐诗发展到最后有些高不可攀了,大众慢慢读不懂了。凡是艺术形式的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也就是即将衰败的时候了,从业者开始雕琢形式忘记本质的时候,也就说明它已远离了民间。
可是民间不能没有娱乐,于是老百姓会自己写歌来唱。民间和庙堂渐行渐远,然而一旦二者被拉近,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自古以来音乐没有高低贵贱,有高低贵贱的是歌词。
伶人是创作流行音乐的人,是职业音乐人,他们的音乐形式在民间非常流行,因为被士大夫看不起,所以伶人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
流行歌曲与我们读过的许多文学名著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一个整天唱卡拉ok的人去写诗,他的文字和从中文系科班出来的人是不可能一样的,因为他们渊源不同。
词的语言更接近民间,或者说词就是伶人的文化。
文学留下来的东西比较稳定,音乐则非常容易流失,所以经过一千多年后大部分的词今天都不知道该怎么唱了。号称能用粤语唱的姜夔的那几首谱子,学界还没有定论。
北宋是词的发展期,这时期的词保留了民间歌谣的形式。几乎没有叙事的意义,比较长于抒情,而不长于叙事。诗后来发展成太过文人化的专业性的艺术。像杜牧、李商隐、李贺的诗,在用字用句方面越来越繁复,越来越难懂。
☁️词可以组成戏剧的形式,有点像歌剧选段。

蝶恋花.魏氏乐谱.明.魏之琰由于民间诗人的创造加上外族音乐的影响,在诗史上便产生了新的体裁。至于那些词是出于诗经、乐府还是杂言诗的说法,都是不妥当的。
所以,最早的词人,当然是八世纪的民间作者。☁️穆护砂、苏幕遮等都曾盛行于唐代民间,所以唐代的民间诗人有依照当时的流行音乐创作新歌词的可能。☁️看晚唐五代的词,篇幅都很短,而敦煌石室流出的唐词则较长,但是这些词都没有作者姓名,应该属于民间小调。☁️前一种文体的全盛时代,便是后一种文体的萌芽时代,既然八世纪是诗的全盛时代,那时候在民间应该已经出现了最早的词人。
☁️李白的词在《全唐诗》里只有一首《好时光》,《菩萨蛮》和《忆秦娥》并没有收入。

绝妙好词.宋.周密原
清乾隆十五年宛平查氏澹宜书屋刊本
☁️《李太白集》王琦注说:《绝妙词选》以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然考古者发现太白集中无此两首。还有人说太白的《清平乐》为五代人伪作。
☁️《乐府诗集》遍载李白乐府歌词,并收中唐的《忆江南》、《调笑》诸词,而不及李白《菩萨蛮》等。可知李实未作词。

朱彝尊的《词综》开头三首就是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清平调》,看来他也是认定李白是“词祖”的。

🔝《词综》的序
☁️阙:原指乐曲终了,后来在词里变成了量词。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坚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宋词三百首.朱祖谋编.民国十三年刊本.朱墨批校
参考文献:
万树《词律》
朱彝尊《词综》
陆侃如 冯沅君《中国诗史》
胡适《白话文学史》
王国维《人间词话》
钱穆《中国文学史》
刘大白《中国文学史》
王灼《碧鸡漫志》
部分图片来自书格:https://new.shuge.org

《词综》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