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翻译的古白语却如此美丽|姜宗德和龙头三弦



大家好,我是剑川白曲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姜宗德,手里边这把三弦是白族的龙头三弦,它称为“爱情的冲锋枪”嘎,唱白族调的时候没有它,就唱不成喽。
关于白族三弦,还有一个传说:现在剑川地区的石钟寺旁有座形如石钟的巨石,据说它曾经是金钟,那钟声可保佑剑川地区风调雨顺。后来从大理飞来一条九头龙,它喷出烈焰将金钟烧成了石钟,从此为害一方,老百姓非常痛恨它,金鸡就出来去斗这个恶龙,但它们打了很久,不相上下。


直到农历七月底的某夜,有十姊妹十兄弟上山对调子,用歌声帮助金鸡战胜恶龙。他们在石钟旁日夜不停地弹三弦、对歌。最终使得九头龙仓皇逃窜,而十子十妹也累死在石宝山。
为纪念十姊妹十兄弟,白族人把十子十妹的雕像塑到石宝山上,并且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都会上山对歌,对白族调,一直相延至今。



你看白族三弦的龙头,是两节,就是把恶龙的头砍后制成;把龙的筋抽出来,就是弦线,把龙爪砍了,就做成拨片;把龙的皮剥掉了,就绷成这个琴面,所以龙头三弦和这个传说是息息相关的。



接下来我来介绍龙头三弦的构件,如今龙头三弦琴面由六个角组成,绷的大多是羊皮,也有用牛皮纸、蛇皮的。背面一般把龙、麒麟等雕在中心,周围雕上公鸡等白族的吉祥物。拨片我们讲究越硬越好,一般由牛角制成。
此外,如果琴鼓面的周长和琴杆的周长是一样的,那它的声音相当好了。如果琴鼓的周长跟琴杆长度没有比例,它的声音就一般了。

刚才我说过石宝山歌会,这是白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七,大家都要对歌三天,不是说要提前写好调、想好调,全部是即兴发挥。
为什么是三天呢?第一天徒步上山,一二十公里,走到也差不多了,脚也酸了,所以第二天要好好玩一天,边逛边唱,第三天赶回家也比较匆忙。
以前逛庙三天回来后,听见狗叫也好像是弹三弦声,坐在手扶拖拉机上,拖拉机发出的那个“突突”响声也像是弹三弦声,回来几天后,耳朵里还有弹三弦唱白族调的声音,真的!因为逛庙时漫山遍野都有这种声音,你睡觉的时候别人还在唱,你不唱也别人唱,一分钟也没有停的时候。回来以后要过好几天,才能把这种幻觉消失掉。这不是我夸张,你随便去问那些去过石宝山的老一辈人,都跟我一样,回来几天了都还听见弹三弦唱曲的声音,不知是怎么搞进脑袋里去的!

我在小时候就开始爱好白族调了,因为家里边的爸爸妈妈、哥哥、爷爷奶奶,村里边的那个老艺人都弹唱得相当好,于是我十几岁就开始弹唱,也去对歌。
那时候石宝山不通公路,没有开饭馆的,也没有住宿的,就算我拿着钱也买不到吃的,于是就走拢那些背着锣锅的老妈妈们,唱几首歌给她们听,然后随她们吃一顿,如今一晃过去40多年,我也50多了。
传统的白族调子有很多,比如《泥鳅调》、《白月亮白姐姐》、还有剑川的《东山放羊调》。我们小时候也经常放羊,跟牛羊马打交道,慢慢就会学了它们的声音。接下来我弹奏《泥鳅调》,这个泥鳅是钻到泥巴里的那种,调子主要是反映穷苦人民的反抗精神。
调子《白月亮白姐姐》是一首情歌,它的歌词大意是:真心话说给你,我想跟你成双对;可是难把口打开,不开口呀心不易;开了口,又怕得罪你,答不答应是在于你,何必害羞呢?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演奏节奏也快起来,有些白族年轻人已经听不懂白语了,我就用演奏的激情来打动他们。如果碰上听得懂的老百姓,我就弹慢一点,并不是说要展现激情,而是体现音调背后的语言。
白族调,它是相当讲究的,它是一种叙事曲,就像故事一样,每个人弹的节奏和韵味都不一样,比如谈恋爱的两个人弹奏,伴奏可能要快一点,但唱却是慢唱,形成一种反差。
白语也相当美,可汉字无法表达,反应出来就没那个意思了。有些老妈妈听白族调的时候,是眼睛闭起享受的,她听的不仅是韵味,也是古白语,是我们白族人的生活点滴。
讲者|姜宗德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姜宗德从16岁开始演唱白族调,他的龙头三弦弹奏技艺娴熟,与嘹亮高亢的演唱相得益彰。2004年,在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山花杯”歌王、歌后大赛中,与李宝妹一起被评为“歌王”和“歌后”,同年被原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聘为首批“特聘民间歌手”,并在第二届中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上获得“最佳歌手奖”荣誉;2016年,被大理大学艺术学院聘为“民间艺术传习指导教师”,出版专辑《歌王放歌》;2018年出版《歌王放歌(续集)》,同年被评为剑川白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资料
[1]http://www.juqk.net/lunwen/qikan-6841.html
[2]王贵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剑川石宝山歌会[J].中国摄影家,2010(11):126-131.
[3]杨晓勤.石宝山歌会的田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4,27(05):86-93.DOI:10.14003/j.cnki.mzysyj.2014.05.014.
[4]段鹏. 石宝山歌会与石钟山石窟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7.
[5]本文资料图片来自于论文[2]
策划制作
策划:unintended小米 朱芳琼
导演:杨建华
摄像:李柯
录音:鼓童(老猫)
剪辑:萧迪
文编:旷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