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北之对立
关于南北方的一些历史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南北对立,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五胡入主中原后的十六国,北朝 与东晋,南朝。南宋与金,南宋与蒙古。 其中北方多为少数民族政权,而南方多为汉人政权,这样的南北对峙,在历史上多次形成。主要特点为:范围广,时间长,规模大。 具体的原因很难一言蔽之,但总的看来,大致在秦岭淮河一带的南北推移,北方政权多取攻势,南方多取守势,因南北方的地区高度差异,所以南方几乎无法仰攻北方,而北方想要越过长江天堑亦难于登天。 南北对峙,北方的中心多以洛阳,长安为主要核心,而南方的政治中心集中在东南,以南京为中心。 南京的地理位置,“前顾长江,南临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南京又称金陵,建康,建业,江宁,紫金山与石头城龙盘虎踞,最初,孙权于南京建都,名建业,又称石头城,而后又有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皆在此建都。 南京作为南方都城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北面长江,交通便利,巴蜀地区,荆襄地区为其上游屏障,可以凭次抵挡北方的铁骑,而三吴地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可以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长江以北的两淮地区,可攻可守,为链接南北之枢纽,故而,南方必以守江为边防要务,而守江又需要守淮——如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两次南征东吴,均以失败告终,只能感叹:“天所以限南北。”在此之前,曹操也曾攻打濡须口,也以失败草草了事。 后世如前秦天王苻坚,以为拥兵百万便可灭亡东晋,“投鞭于江,足以断流。”但终不能灭晋。 长江风大浪急,波涛汹涌,石头城临江而出,更是难以攀登。南方统治者为确保稳固,在长江上游多设重镇,如采石、镇江,分处建康上下游,且江面狭窄,相比于其他地方更易横渡,因临建康,四周山石环绕,地势易守难攻,便于设防。六朝君主将镇江与采石视为江南的锁钥。 再如与两地隔江相对的历阳和广陵,北方南下也多从历阳广陵为切入点,得之,则可渡江。 长江天险对于东南地区的势力来说确实是一道坚实的保障,但也并非不可逾越,如隋灭陈战役,韩擒虎自合肥下历阳,渡江后攻采石,贺若弼自广陵渡江,下京口,建康随之城破。 刘禹锡有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得巴蜀不可逐天下,而逐天下必用巴蜀,北方得巴蜀,可打破南北平衡,顺流而东,可得江南,南方得巴蜀,可自保有余以图中原。 北方强盛,取巴蜀而得汉中,自汉水向东可入南阳盆地,因此,守汉中须守南阳,将襄阳设为重镇。南阳以西可到关陕地区,地处中原,东连两淮,南达荆襄。 刘裕,桓温,取洛阳可耀武关中 在两湖地区,江陵与襄阳,夷陵,夏口可以稳固荆楚地区。沿长江中游一带,有巴丘,江夏,夷陵,夏口,可阻截自蜀地沿江而下的水师。 历来东南事,则必说到淮河地区,淮河自河南流经安徽后,在江苏入洪泽湖。淮河支流众多,其中多以淮北为主,有颖水,涡水,泗水,汴水等,可直通山东等北方地区,是古代南北交通的绝佳选择。 淮河南,西边有淝水通巢湖,过濡须口,抵达历阳。隋时开大运河,又有邗沟,故淮南以西可直通江苏地区。 如此看来,支流处设置重镇,如钟离(古城名)、寿春、山阳等,则可以保护以南的都城金陵。 自古一来,淮河地区多发战争,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开始,淮河地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两淮地区,进可攻退可守,是窥临中原,逐鹿天下之地。而如果有了山东与关中,则就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当然,前提是需要收取巴蜀。 三国时吴国,有淮南而争天下,鲁肃提出《榻上对》,最终却没能二分天下正是因为吴守长江,未能攻取合肥,以得两淮。 南朝时,刘宋的防线还有一道,即为守黄河的东部防线,守河关隘有三处,虎牢,滑台,洛阳,洛阳居天下之中,统一天下必先得洛阳,南方想要问鼎中原也需要控制洛阳。如洛阳与虎牢失去,则南方再无与北方争两河地区的实力。 吴、陈守长江,东晋,南朝宋、齐、梁守淮河,晋末宋初,刘裕守黄河。 “力不足者守长江”,为残喘而续命。 “进图中原者守淮河”,可窥北方。 “得中原防北边者守黄河”可以一天下 长江的要点在于上下协调维系 守淮河要点在于内外呼应 六朝东南地区为大海所包围,缺少拓展余地,所以采取以水师与骑兵抗衡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