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影像方志 | 阜宁:驯水治海御侮图强卫良田 淮剧声声大糕片片寄乡愁

2022-05-13 20:00 作者:三献志愿者诸语  | 我要投稿

中国影像方志 | 阜宁:驯水治海御侮图强卫良田 淮剧声声大糕片片寄乡愁

https://mp.weixin.qq.com/s/al-PxMG5Uv2YsVMnuGckpw

央视科教  2019-05-20

CCTV-10

2019.5.21 12:41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江苏省 阜宁篇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有云:“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阜宁,取土埠安宁、家园平顺之意。

射阳河横贯阜宁奔流入海,在途径阜宁老城区时形成一个大折湾,让阜宁常年水患不断,百姓为祈求河流安澜,在折湾的北边建造了一座真武庙,从宋代起,这里便被古人称为“庙湾”

及至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这里正式设县,更名为“阜宁”,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碧血丹心著青史

1943年3月下旬,王桥战斗拉开了序幕。

4小时激战后,24团政治处干部教员王德成同志的手枪子弹已全部打光,他拿起大刀,冲上碉堡与两个日伪兵搏斗,在成功消灭一名敌人后壮烈殉国。这次战斗整整打了一夜,共歼灭伪军一个大队,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战后,新四军三师表彰和悼念了抗日英雄大刀王德成烈士,从此,大刀王德成的英名,如一座丰碑,矗立在盐阜地区、苏北平原人民的心中。

王桥战斗仅是阜宁红色历史中的一颗红星。从高速进入阜宁的入口处,有一座红色遗址纪念碑,标记着这片土地共79处红色遗址。


这里是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遭遇国民党及日伪军围剿时的移驻地,也是刘少奇创办的华中党校旧址所在。至今,这里仍生活着无数红色风暴的亲历和见证者,也有怀着对先烈和英豪们的敬畏之心不断前行的继承者。


愿以赤诚铸长堤,敢叫波涛顺民心

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阜宁人民与海潮做着不屈的抗争。

公元1021年至1026年间,范仲淹先后到西溪和兴化为官主政,怀抱“有益天下之心”,他带领着四万民工奔波在大堤上,历时多年,修筑了一条从南通的吕四,经如东、海安等到阜宁,绵延数县,长达90千米的大海堤。人们感念范仲淹的筑堤功德,将其称之为“范公堤”。

范公堤虽保阜宁等地几百年的安澜无恙,但到了1939年,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海啸重创阜宁县。

1940年,新四军来到阜宁,时任抗日民主政府阜宁县县长的宋乃德,动员了上万民工重修海堤。1941年7月31日,大海堤全部完工。阜宁县东部沿海地区人民自此远离了海潮、海啸之灾。

阜宁百姓将新堤以县长宋乃德的姓氏命名为“宋公堤”,与历史上的“范公堤”齐名。


淮音绕阜宁

2017年5月22日,新编淮剧《武训先生》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主演梁伟平,正是第一个获得“戏曲梅花奖”的淮剧表演艺术家。

淮剧的根脉在阜宁。民歌是地方戏曲的源头,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牛歌、号子、俚曲等慢慢发展出一种新的戏曲种类。历经200多年的演化,淮剧成为苏北的盐阜及两淮一带百姓自我愉悦的主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梁伟平和剧作家罗怀臻呕心沥血,大胆创新,将《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千古韩非》等历史剧赋予新生,流淌时代气息的氛围、现代时尚的舞台形式,多声腔婉美抒情、苍劲质朴的唱调,让淮剧众芳争妍、风靡一时。

今天,淮剧的梨园子弟将《十品半村官》作为反腐倡廉的优秀剧目精心编排。淮剧不仅是百姓的日常消遣,也是新时代为时代而歌的一份职责和使命。


大糕存乡愁

阜宁大糕,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就已经产生了。乾隆品尝大糕后赞不绝口,赐嘉名曰“玉带糕”

大糕作为农耕时代的精细食品,在阜宁广受推崇。每逢节庆时令或婚庆佳节,家家户户必备大糕,它寓意着大吉大利、步步登高,“开口糕”更是阜宁人赓续至今的风俗——大年初一不吃大糕不能说话。对游子而言,阜宁大糕是老家的味道、乡愁的烙印,也是维系乡情的纽带。

如今,“赵做大糕”的传人仍坚守着手工制作的温度,同时机器化生产和电商网购的联手,将大糕的祝福带到千家万户,传统手艺正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

阜宁,碧海变桑田,驯水而驭风,血火中图存。携手传统,风鹏正举。


中国影像方志

《阜宁篇》

播出时间:5月21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李林倩 麦馨元(实习)

中国影像方志 | 阜宁:驯水治海御侮图强卫良田 淮剧声声大糕片片寄乡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