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企闲置厂房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思考
作者:王建新
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产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旧工业厂区被改造再利用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中,比如新首钢华丽转身为冬奥场地,惊艳了世界;原北京第二热电厂转型发展的天宁1号文化科技产业园摇身变为北京市首届网红打卡地,这些项目是厚重工业历史与现代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闲置的旧工业厂房再利用,提供了思路与可行的实际参考借鉴,但也有些产业园区在转型发展中存在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等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
老旧工业厂区现状
随着城市职能的变化以及城市对土地规划的相应调整,原本处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厂区逐步关停或向城市郊区转移,造成承载着城市工业文化记忆的场地处于闲置状态。或因缺乏转型发展经验,或因各地方政府对工业用地转性为商业用地政策不一、限制较多,从而导致土地资源的空置浪费。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逐步实施,一些低效燃煤电厂也会逐步关停,加入到转型发展之路。如何盘活闲置资产,特别是具有地理位置优势的城市中心区域的闲置土地开发,成为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蕴藏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由于旧工业厂区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园具有政策支持、改造成本低、承载着工业历史文化等优势,一些处于城市区域的闲置工业厂房纷纷选择了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园,造成目前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局面。
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合理规划,产业链条脉络模糊。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忽视前期规划,对市场需求和周边环境研究不透彻、论证不充分、区域定位不合理、招商引资方向不明确,引入的文化企业缺乏明晰上下游关系。单一的园区发展模式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没有形成长期可视性文化产业链条,造成了园区产业聚集度低,资源分散,不利于形成“全局一盘棋”发展合力。
二是缺乏建设性目标,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园区在前期建设中,忽视现存建筑特色,设计缺乏个性;有的同质化重复投资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园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定位模糊,导致同一地区不同的园区定位相似,相互竞争,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削弱了园区间相互合作、功能互补的基础条件和可能性,制约了区域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
三是文化内涵权重比低,发展驱动力不足。当前,很多园区存在“单线”发展问题,未能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观与城市文化有机“并线”,无法将其原应承载的城市整体形象“营销”出去,园区发展缺乏文化内涵,仅单纯以出租房屋为主,过多强调眼前利益,缺乏内生动力,未来发展易受市场浮动影响,不利于长远发展。
转型发展要深刻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
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及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策略调整的双重影响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一直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其中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载体的文化产业园区,与都市商业空间相互结合、交互影响,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较快增长,及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城市公共空间严重不足的现象凸显,造成居民生活指数降低。通过更新和再利用城市中的现有土地、空间资源,增加公共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空间,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工业厂房高挑的空间,印刻着工业发展的文化气息,带着市民内心深处怀念的记忆,成为文化产业从业者首选之地,将闲置工业厂区转型发展成文化产业园区,符合当前发展方向和各地方政府的要求;利用旧有资源结合区域文化价值促进文化、创意、创新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为培育国企文化产业品牌提供平台。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利用文化产业园区平台优势,依托文化底蕴和行业特色,通过科技赋能,文化驱动,整合国企资源,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文化产业布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形成“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多样性产业格局,完整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百花齐放,推进国企品牌和文化创意产业共同发展,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国企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强企。
转型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一是创新园区运营和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既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完善园区社会效益优先、两效统一运营管理机制的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园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运营重点不仅在于如何引进产业,更要关注的是如何激发创意及创新能量,要充分融入文化、创意元素,使文化产业园区名副其实具有鲜明文化形象;要以文化创新为凝聚力,在引进来的同时更要注重走出去,融入周边区域发展,实现工作、休闲的多功能融合发展园区。同时,为更好对话市场,要积极探索用商业作为链接,深挖文化创意的商业价值,并逐渐让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生活的高地。
二是依托主业资源搭建文化产业平台。要发挥主业资源优势,打造系统乃至国企文化产业集群,聚焦实现文化产业、文化空间等关键环节,把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有效融合,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等高端资源集聚,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提升区域文化氛围,提高群众文化素养,践行国企社会责任;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国企整体优势,依托党建工作、企业文化等理念,培育文化产业板块,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企文化品牌;同时要把握转型时机,通过商业化运作,推动文化产业板块上市,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三是从城市规划中,找准前景方向。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要按照当地政府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园区业态,有序推进功能转型。要整合改造利用厂房等存量资产,聚焦城市定位,以文化为引领,创建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建设;要合理改造建筑,结合当地文化需求,设置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改善周边环境,增设城市绿地,促进中心城生态系统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
四是挖掘文化IP内涵。近几年,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以文化IP为核心的文化经济新业态发展迅速,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我们要聚焦当下文化消费市场,充分认识到IP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助推力。要结合发挥区域历史文化优势和国有企业文化内涵,注重IP创新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IP,不断丰富文化内容和形式,在差异化的竞争中开拓市场,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在技术和科技不断更迭的当下,更要注重消费需求升级,只有产品不断创新,才能贴近主流市场和年轻群体,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是打造文化产业园区的多元功能。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只重产业不重生活的园区已经难以适应未来发展要求。园区要根据大小规模情况,合理配置相应配套产业,一是要设置餐饮、超市等生活性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园区企业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要设置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歌剧院、电影院、健身中心等文化设施,满足员工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需求;三是要设置咖啡厅、茶馆、共享会议室等社交设施,满足员工社交需求,打造“快生活”工作圈的新潮流新方式;四是要配套单身公寓等保障设施,满足员工的居住生活需求。
随着世界能源体系改革、产业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入,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成为新趋势。工业遗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途径。“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工业文化内涵,促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将有更多关停的工业厂区踏上新文化产业的孕育交融转型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