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獨特性】
2023-07-12 16:02 作者:muffinman211 | 我要投稿
(出自台大歷史系王世宗教授《中國歷史通釋》一書,第一章〈中國文明的起源〉,頁13-14。)
歷史是人類生活的事蹟,人生的存在早於文字的發明,故歷史不以記錄為限,然而缺乏文字記錄則論史的依憑幾無,所以學者總以文獻為判定一地歷史起始的根據,如此中國歷史從甲骨文時代(商朝後期)起算,至今僅得三千七百年(以黃帝傳說為準則增加千年而仍不滿五千)。
以常識而論,文字的發明絕非短時可成,事實上世上文字的成立經歷漫長的過程,這是因為「象形」(pictograph)是一般原始的文字型式,象形文字的簡單自然乃人性所趨,卻不符人心所需,終因無法大用而廢,於是複雜的文字代之而起,這即是拼音系統(orthography);如此艱辛且耗時的「實驗」是「窮則變」以至「變而通」的歷程,可見史上最早的文字資料均暗示「其來有自」的久遠先河,亦即該文明的出現理當甚早於文獻初現之時,尤其考量拼音文字需要嚴整的規則(文法)、而表意文字(ideograph)必須突破象形的窠臼,更知其事不是立就。
中文是世上唯一由象形文字轉化成功之例,此事不僅獨特而且艱難,其費時當不少於拼音文字的建立,再者甲骨文中六書俱備、單字眾多、且具書法藝術,顯示其先已歷長久演進過程 ,由此可知中國歷史的開始應遠早於商代,而文字證據缺乏正提供後人一個「大哉問」的靈感與「思無邪」的考驗。
此外,中文又是世上唯一沿用數千年而義法不改的文字,這使中國歷史富有一脈相傳的連貫性與個體性,令其族民別有認同感與神聖感,從而使治史者易於藉此「通古今之變」以「究天人之際」,並可將之對比於西洋歷史而體認人類文明的「大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