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张国荣的一些无稽之谈

2023-03-01 21:45 作者:lo_ol_hei  | 我要投稿

这是因为之前看到的一些评论,所以决定科普才有了这篇文,希望能帮大家更多了解一些当年事情的原委。


一、谣传因为石雪导致电影梦破产


“张国荣死因与内地富商被捕有关”纯属无稽之谈

2003-04-07 13:53   来源:沈阳今报

今报讯 香港艺人张国荣的死因引起诸多猜测,最近又出现新版本!据多家媒体报道,张国荣之死极可能与中国内地一名中年富商有关。

  4月6日,本报记者经多方采访证实,此种说法纯属谣传。

  谣传原版

  最先披露这条消息的是香港地区的《东方日报》,然后又经全国数家媒体转载,已经成为时下关于张国荣死因的最流行说法。据报道,那名中年富商曾经承诺无限量支持张国荣圆其导演梦,二人钟情于电影艺术,张国荣也十分欣赏对方,但富商因涉嫌挪用公款突然被扣禁,令张国荣导演梦破灭。张国荣挚友唐鹤德之前向传媒披露,张国荣寻死的主要原因,与其工作上不顺利有密切关系。两条信息,乍一看似乎恰好有联系,于是便有媒体爆出,因为此事,张国荣在感情上一时间难以接受,最终选择了不归路。

  报道还简单介绍了这位富商的基本情况,名叫石雪,担任大连一间证券公司总经理,同张国荣私交甚好。在交往期间,张国荣曾向对方透露有当导演的梦想,由于对方曾参与投资拍摄电影《蓝宇》,大获好评,故获悉张国荣的愿望后,二话不说便承诺会无限量支持他:“只要拍一出你认为最好的电影,无论几千万还是一亿,我都会全力支持。”

  同时这家报纸说,张国荣获悉后,兴奋异常,除了积极筹备拍片事宜外,又不时远赴大连与石雪商讨拍摄事宜,石雪也亲自陪同张国荣到青岛视察外景。

  而如今这部“梦想之片”的告吹,对张国荣而言必定造成无可弥补的打击;这名愿意支持他拍戏的内地富商,更被视为影响整个事件的一个关键人物。

  究竟为什么“哥哥”的导演梦破灭呢,调查就围绕石雪展开。

  石雪其人

  本报记者经过多方查找,终于查明,石雪,41岁,是原大连证券公司的高层主管。本报昨日的头版曾报道,由于该公司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公司资不抵债,已于2002年9月7日被中国证监会勒令停业整顿,目前成为国内第一家被取消营业资格并责令关闭的证券经营机构。

  据有关部门透露,石雪因涉嫌违法违规、挪用公款已于2002年4月上旬在海口美兰机场被拘捕,现在仍然被羁押在海口。另据石雪曾经的同事介绍,石雪并不算什么富商,他所谓的几千万资产也都是股民的钱。

  记者联络到张国荣的好友兼前任经理人陈淑芬,她又提到石雪并非富商,也并没有提出要无限期资助张国荣拍影片。至于张国荣的死同石雪有关,陈淑芬说不太可能,这只是有人妄加猜测。另外,《蓝宇》制作人周智豪及张永宁也表示,石雪并不是富商,张永宁说:“石雪没有答应出资,哥哥与石雪也只是谈得投机的朋友。”

  选景真相

  事实上,张国荣的歌唱事业起起落落,最后终于在电影艺术上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最爱。而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拍摄一部他认为最完美的电影。

  昨天记者从陈淑芬处了解到,张国荣早前想拍一部电影《偷心》,实现自己的导演梦,这主要想通过了两方来完成,一是通过“哥哥”的好友石雪的投资,另外是同北京某影业公司合作。

  经调查,去年3月上旬,张国荣确实曾经来青岛停留两天,据说是为影片《偷心》选景,当时下榻青岛颐中假日酒店。本报记者于是与当时曾接待过张国荣的酒店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了解了一些张国荣青岛之行的情况。

  据前台工作人员李伟回忆,张国荣一行约七、八人,于当晚11时许到达酒店,登记了三套行政商务间。这些人中大多数说广东话,他们用于登记的身份证件也是香港通行证。与张国荣同行的人中,有一男子看起来很像他的助手Kenneth。张国荣没有携带行李,他们的行踪对外也严格保密。李伟说:“我领张国荣到达房间后,向他要个人签名。开始,他的同行人员还否认他是张国荣,但后来张国荣自己承认了,他给我签了名,但他嘱咐我不要将行踪告诉别人。”张国荣在青岛出行时,没有使用酒店的车。据了解,他们在青岛的八大关和小鱼山等地选过景。

  陈淑芬也曾经向好友提到石雪有意投资哥哥拍戏,只因其欣赏哥哥导演才华,搁置计划亦只因为追求完美的哥哥,看过取景地点青岛后,不太满意而主动提出不要勉强开机。

  可见,不管是否有石雪的承诺,哥哥确实导演梦没圆。

  无稽之谈

  按照某报的说法,去年石雪曾亲自陪同张国荣到青岛视察外景,而哥哥是因为石雪被捕、电影《偷心》流产而倍受打击,导致心情抑郁,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张国荣是于去年的3月来到青岛,记者问酒店的服务员李伟当时是否见过石雪,李伟回忆说:“一行人中都操着南方口音,证件上并没有石雪这个名字。陪同张国荣选景的是北京某影业公司的人员。”

  哥哥的死距离青岛选景和石雪被捕这两个时间已有一年之久,也许选景这件事对哥哥的打击确实很大,也许哥哥的死真的因为事业上的挫折,但时隔一年,很显然石雪已不可能是其直接诱因。

  后记:斯人已去,我们不能妄加猜测哥哥的想法,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哥哥的选择,让时间冲淡我们心中的惋惜和悲伤。(记者王琳娜)


(因为石雪被抓导致哥哥电影梦破产然后致死这个说法着实令人无语,张国荣本人就是个活招牌,只要他想,不会没有想和他合作的人)


二、关于哥哥生前的遗留字条真假

情变?媒体?抑郁症?张国荣自杀真相揭密

 2004-04-01 10:35  来源: 明星BigStar


2003年的4月1日18时41分,绝望的张国荣从中环文华东方酒店16楼的窗口纵身一跃,无奈地结束了自己46岁的绽放生命。关于张国荣自杀当天的情况,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有着不同的说法。在2003年的4月1日,张国荣有没有见到唐先生和英俊少年约会?张国荣最后的异常表现是什么?张国荣临终遗嘱又写了什么?这一切只有张国荣生前挚友陈淑芬女士知晓,作为陈太的好友,记者在哥哥(张国荣昵称)去世后很长时间不敢向她提及有关哥哥的任何话题。因为哥哥就是陈太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哪怕轻微地碰触都会让陈太伤心欲绝。直到哥哥离开我们之后的第5个月,记者才和陈太正式坐在一起,从其它话题渐渐过度到哥哥去世那天不忍回首的伤感往事。

张国荣最后的声音 他说要看清楚香港

  记者:陈太我想问您一个肯定会让您感到非常伤感的问题--关于哥哥离世那天的很多情况,每个报纸有不同的写法,但不同的报道都不相同,我很想知道2003年4月1日那天到底发生了生么样的事情。

  陈太:那天哥哥约了朋友出来吃饭,我就打电话给他,但是是唐鹤德先生接的电话。我说:“Leslie(张国荣英文名)在哪里?”他说:“他说出去走走。晚上七点钟我约了他一起打羽毛球。”那我就问唐先生哥哥在哪里了,他说他在中环一代跟朋友喝茶,我说:“那好,我给他打个电话,一会我再联络你。”

  记者:你拨通哥哥的电话了吗?

  陈太:因为我的写字楼在湾仔,离中环比较近了。我就给他打电话,他没有接听我的电话。我听到的是留言信箱,于是我就留了言,让哥哥有空打给我。我没有想到,他很快他就打给我了,因为我以为他在跟别人谈事会占用一段时间。

  记者:哥哥在电话里说了些什么呢?

  陈太:接听到他的电话后,我就问他在哪里。他说他还在中环,我说在中环干什么,他说在喝茶。我说跟谁喝茶,他说只有他自己。我还埋怨他自己喝茶也不叫我,我提出要去找他,但是他又说他要走了。我问他要去哪里,他说去Shopping。于是我就说要和他一起去shopping,他也同意了。我知道他七点钟又要和唐先生去打球,低头看看表也没有很多时间了,就要放下电话去找他。

  记者:这时候您没有觉得哥哥有什么不对劲吗?

  陈太:就在我要放电话的时候,他说想趁这个机会看清楚一下香港。我问他要看清楚香港干什么,这时我听出来他好象有些不对劲了。然后我说你到底走了没有啊,你没走的话我就过来找你。哥哥说那好,那你过来吧。我直接坐计程车去了中环的文华酒店,但是在前厅我没有看到他。然后我去了我们常在一起聊天的一个咖啡厅,我一进去人家就问我几位啊,我说我找Leslie。然后服务生说好像觉得他不在这里。我说我们约好了,他一定在这里,我就在那里兜了一个圈没有找到他。

张国荣并没有情敌 媒体根本就是胡写

  记者:有报道说哥哥自杀当天看到唐先生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很生气,看来是没有这样的情况呀?

  陈太:没错。那些媒体根本就是在胡写,那天唐先生根本没有看到哥哥,哥哥在酒店等候的是我。没有看到他之后,我就再打他的电话,这次他接了电话。我说我到了你在哪里啊,他说他刚刚出去了,让我在那里先喝杯茶等一会,他很快就回来。然后后来我就一直等他,等了半个小时,还没有见到他。事后我想,这个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可能在想很多东西,思想肯定在进行激烈的冲突。

  记者:您后来怎么又来到酒店门前看到那伤心一幕的呢?

  陈太:等了40分钟后,我接到了他的电话,“你五分钟之后在酒店门口等我,在正门,然后我就会来了。”因为我看了看时间已经快六点半了,然后他七点钟又要去打球,肯定时间不宽裕了。我知道哥哥是开车出去的,所以我就很着急地埋单出门。因为我知道酒店门前这个地方是不可以停车的,可是我很快就出去了,一直在门口等也没有看到他。

  记者:是不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陈太:等了5分钟之后吧,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声音传来。我一听,就觉得好像有一些东西掉下来似的,那是一个很大的声音。然后我朝声音那个方向一看,看到有一个东西掉下来摔在地面上,酒店门口有一些护栏被坠落物砸断了。当时因为我看到一个人,人的旁边有一辆巴士,我就以为是交通意外。我就立刻转身叫那儿的人(酒店服务生)出来,我说撞伤人了,你快点去找救护车。

  记者:你那时还不知道跌落在地面的是哥哥,对吗?

  陈太:是的。我当时想,哥哥那时正在生病(忧郁症),我怕他看到那个场面会受到刺激,于是就快点跑了过去,想把他的车劫停,不让他看到这里的情况。但是一跑过去之后,我就想还是不要了,要是他还没有到呢?要是他正在堵车呢?要是他还没有到最好,后来我就想跑到街口去把他的车劫下,那他就不会经过这个地方。

不敢相信那是哥哥 他是不是张国荣

  记者:你又是怎么发现情况不妙的呢?

  陈太:因为我一给他打电话,电话又回到刚才那段录音留言,于是开始觉得有点问题。因为他刚刚还开着电话,为什么现在没开?而且他应该是在开车呀!哥哥没有开电话让我觉得有一些奇怪,我就又跑回去去看了一看。我没有敢走近去看,我去到那边还在让服务生找救护车……

  记者:那么说媒体报道的情况完全是错误的了?

  陈太:对,说哥哥当时是看到唐先生了,而且还说有一个小男生跟着完全是胡说八道。哥哥根本就是约了我,没有约别人,唐先生也根本没在现场,那时唐先生正在打球。

  记者: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哥哥和唐先生的感情吗?

  陈太:他们两个已经是二十多年的朋友,感情一直都很好,完全没有所谓的争风吃醋。只是唐先生的助理我觉得很可怜的,比如唐先生只是请了一个人来帮他忙,现在这个人好象变成了半个公众人物,很多人非要说他是哥哥的“情敌”。你说这样有多可笑?你要是辞掉他,让他再去别的地方找工作,我觉得都是很困难了,无端端他请一个助手,就变成是他的情人了,我觉得这个说法真是无聊的不得了,而且很多人(记者)都知道根本没有这回事,可他们为了所谓的“爆炸性新闻”才非要这么写。

  记者:您是到了医院之后确定跌落下来的伤者是哥哥的吗?

  陈太:是,到了医院才知道。因为我一直不敢去相信,也不想去相信,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所以我一直都很不安,所以跟着救护车去了医院。到医院后,我问一位到场的警员,刚刚进来的那个人现在在哪里,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我说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只是怀疑他是我的一个朋友。然后那警察就看着我,问:“他是不是张国荣啊?”因为那位警察认得我,所以他才会这样说。我当时就……(泣不成声)

  记者:您确认伤者是哥哥后,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陈太: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我的保安,让他们保护哥哥的遗体不要让媒体给拍到,因为他是最生气这个的了。很多人找我,叫我写一本书啊、邀请我访问啊,我都没有,因为没有什么好写的了,就希望他们不要乱写。(哭)

 他的遗书在律师楼 病痛让他写下遗书

  记者: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哥哥遗书的不同版本,您能澄清一下吗?

  陈太:他跳楼前没有写什么遗书。他的遗书很早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并且交给了一个律师

  记者:哥哥为什么提前就要写好遗书呢?

  陈太:写遗书是因为他这1年被病折腾得非常得厉害。

  记者:当时哥哥的病情是怎么样的呢?

  陈太:他是忧郁症。他这个病呢就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控制他自己的情绪,就好像他自己的手啊、脚啊有时候都没有办法控制,所以他很困难,他连看医生都不敢去看。他去找人家拿药都会被人家(媒体记者)写他去看一个精神病医生,那你知道他自尊心很强嘛,他怎么可以让人家这样写,而且传媒一写就乱写的,不会写的很清楚,那个时候任何这些东西对他来讲都是一个刺激。

  记者:他之前写好遗书的内容是什么呢?

  陈太:这个遗书好像是因为他怕有事情发生,现在人写遗书也不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事了。他是写了一些文字主要是交待他身后的事情,然后还有要谢谢一些人。

  记者:您能肯定哥哥在现场没有写东西吗?

  陈太:他在现场只是写了一张纸,谢谢某一些人,就是说他是有病。但是那决不是遗书。

替唐先生澄清事实 不要让媒体乱写了

  记者:那您后来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

  陈太:没有,我只是跟《明报周刊》说了一次。为什么会说呢,是因为其实接下来的几天很多事情要处理,我要帮他家人去处理很多事情。我还要安抚唐先生,也不知道他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一直我都没有看报纸,没有看杂志,根本没有这个心情看。然后过了几天,有一天唐先生跟我说,因为一天晚上他吃了一些药,迷迷糊糊地就以为所有人(守候在门前的狗仔队)都走了,他一开门,所有传媒还都在外面。然后传媒就问他一些事情,他也忘了自己讲了一些什么,因为当时他是吃了一些安眠药嘛。然后好像是人家(狗仔队)问他是不是现在还爱哥哥,他说不是现在爱,而是一直都很爱。但是第二天、第三天传媒写出来的东西很多都是写唐先生有第三者什么的了。唐先生跟我说,希望通过我去澄清一下,不要让其他媒体再乱写了。

  记者:哥哥和唐先生以前是如何面对绯闻的呢?

  陈太:以前有什么绯闻、有什么事的话,他们俩个都不去澄清、不会去回应,但是他们会用行动澄清一切。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如果唐先生不去说话,不去澄清的话,这样对唐先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特别对离开我们的哥哥他来讲也是不公平的。唐先生要求我做这个事,所以我就跟传媒做了一个访问,但是我只是跟《明报周刊》的记者讲了一些情况,因为我可以信赖他们可以把这个事实写出来。

 不良报道伤害了他 糟蹋了整个演唱会

  记者:陈太您觉得哥哥为什么会想不开呢?是自己太累了吗?

  陈太:我觉得他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这一年没有看过他病状的人不会知道他有多么痛苦。要是你接触一些患了忧郁症的病人的话,可能你会有所了解。但是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的病人,后来因为他有这个病,我开始陪他一起去看医生,医生给我们看了很多资料,说一个忧郁症的病人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所以我才开始了解,了解很多很多。你无法想象他多么希望他自己好起来,他一直在看医生,他没有办法接受他是有这个病的现实,因为他什么都有,现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怎么这样的一个人会有忧郁症呢?不可以想象的!别人都不会相信的,怎么可能呢?

  记者:您能不能讲一讲哥哥身患忧郁症的具体原因呢?

  陈太: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很多积累下来的东西。最大的原因就是演唱会带给他的伤害,他的演唱会用心做得那么好,然而却受到了那么大的打击。我们的最后一站演出为什么要重回香港去做呢,就是我想要给他一个支持,因为有些人之前根本不懂得看。香港以外地方的媒体都很有水平,他们会用心地去写整个演唱会的演出情况,不会狗仔队。他们(香港狗仔队)的报道中,演出当晚唱的什么歌、灯光、音响怎么样的情况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只是写了长头发,还配发了一张走光的照片,把整个的演唱会都给糟蹋了……(哭)。

  记者:哥哥什么都拥有了,是什么原因让他患上了这样的病呢?

  陈太:关于演唱会的报道。很多事情哥哥都很介意,却只能闷在心里,无法说出来。(哭),一闲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想,可能很多让他委屈的事情使他开始得上这个病。他得病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直到后来这个病就开始有了一些病态反应:好像手振啊、睡不着啊、出冷汗……发生这些情况的时候,他就去看医生,所有医生都说他身体上是没有问题的,肝很好,心脏很好,什么都很好。他就觉得好奇怪——我基本上没病啊?那我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睡不着,为什么会有这些状况呢?因为哥哥一直都是很注重健康的,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不大抽烟、不喝酒,也没有夜生活的一个人。那么健康的一个人会有什么病呢?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很多好像不正常的现象呢?我们也搞不清。所有检查的每个医生都说他没事,专科医生也都说他没事情。

病情发作痛不欲生 最惨时真让人心疼

  记者:哥哥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是什么状态?

  陈太:哥哥自己从来也都没想过要看精神科医生,他最惨的时候真的很让人心疼。他发作起来时所有的筋痛得好像要把他的肉都撕开了一样,痛得很厉害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病情,把他折腾得非常的惨,简直让他痛不欲生。而且他还有很多工作去做,他每一件工作都不敢去答应,他很想去做,但是没有办法去答应人家去做。因为一答应了,要是他病发没有办法完成工作怎么办?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世前的一年是很痛苦的一年。

  记者:我作为一个哥哥的歌迷,特别希望您能够给他做一些事情,做纪念活动、制作纪念唱片、做一个博物馆,我觉得这些事情都不过分的,您为什么不去做呢?

  陈太:有很多事不是想的那么简单。他有很多家人,但家人跟他不是很亲。老实说,很多兄弟姐妹跟他很生疏,平常一年一家人只能见一两次。但是到底他是有家人的,要是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唐先生是可以做为他家人的代表,我似乎就不太合适。我也很想去做这些事情,但是如果我去做,人家会有很多误会。大家会觉得我会利用Leslie的名来做一些商业的事情,我不想让人家有什么误会。但是你提到的事情其实我也是很希望唐先生跟他的家人会给他做,我希望有一些正式的渠道让歌迷们有一个可以去看他的地方,不要到处乱搞活动。很多问题你们不理解的,唐先生在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很敏感的,他其实很多事情都想做,但是他觉得这个时候来做不合适,他不想那个焦点在他这里。

他的骨灰如何安葬 合适的地方很难找

  记者:哥哥的骨灰到底现在葬在哪了?

  陈太:现在骨灰在很安静的一个地方,要找一个很适合的地方安葬。因为哥哥生前不要安葬在有宗教信仰的地方,你知道没有宗教信仰的地方很难找。香港差不多全都是寺院,他不要,所以这个地方就更难找了。而且香港也有一些法律上的规定,就是土葬,但是火葬之后你要土葬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很多事情不是说找到一个地方就能满意的。现在唐先生也一直在找,我也不想代表他说太多的话,我只可以代表我自己,我不能在没有经过其他人同意的情况之下代表他们说话。

  记者:唐先生近来的状况怎么样呢?

  陈太:我们都劝他出去多运动,多打打球啊,跟朋友吃吃饭啊,但是要是没有传媒一直跟踪最好,因为一直这样子的话他没有办法过正常人的生活。

  记者:有没有传媒跟踪你们呢?

  陈太:都有跟过我,只是跟着问一些很无聊的问题啦——你心情怎么样啊……

  记者:您现在的状态怎么样?

  陈太:其实我真的很想念哥哥的(哭)。一个人的时候,一想到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哭)。

  记者:陈太您也不要太伤心了,我觉得这样可能对哥哥来说也未尝不是好归宿,因为他太追求完美了。

  陈太:我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他不想变成一个……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好,医生都说不出来。他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况,最害怕在公众场所要是出现什么问题,被人家一写显得他怎么样,他真的是不愿意让这些事情发生在他身上,所以这个选择(哭)……我知道,其实他是非常舍不得的,他不愿意,他只是希望自己快点好,医生说他可以喝一点点红酒,没有问题,但是他一点也不喝,因为他想快点好,每一件事情一点点他都很敏感,想快点好,可是好像越来越差(哭)。

 陈淑芬的主要业绩

  她曾是梅艳芳和张国荣的经纪人,现在是张学友的经纪人。1973年主管香港“华星娱乐”,是首家聘请外国音乐人来港表演的华人娱乐公司。1976年首办“华人歌手个人音乐会”,其中包括著名歌星汪明荃、邓丽君、许冠杰、罗文、徐小凤和后期的梅艳芳、张国荣等。1982年“华星”成立唱片部,发掘了新人梅艳芳、吕方、杜德伟等人,公司同时把他们推向了国际音乐市场。1987年创办“恒星娱乐”,张国荣、沈殿霞、利智等均为其签约艺员。1992年主办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魔术师大卫.柯波菲、歌星惠特尼.休斯顿、迈克尔.杰克逊等到香港的演出。1995年陈淑芬创立香港“天星”,在1年多的时间里举办了音乐家雅尼、歌手张学友、草蜢、Beyond等的音乐会及演唱会。1996年12月至1997年初,为张国荣举办告别歌坛7年之后首次个人演唱会。1997年7月1日,陈淑芬代表香港“庆祝回归委员会”邀请作曲家谭盾谱写交响曲《天.地.人》,大提琴家马友友、张学友等众多明星加盟音乐会。(撰文BigStar特约记者翟翊、图片BigStar资料)

张国荣为自杀写的信

哥哥留下的遗书只有寥寥五十余字:“Depression(沮丧、抑郁)。

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

呢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

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下款署名:Leslie。

补充:南京人王文翔在港透露张国荣遗书内容

【南京日报报道】张国荣2000年11月在宁举行“张国荣南京演唱会”,记者昨辗转找到曾参与策划当年演唱会的南京人王文翔。

接到记者电话时,他正在香港顺力村公园体育场,与香港明星足球队谭咏麟、黄日华、李克勤等人一起踢球。

他告诉记者,他可能在港逗留几天,参加张国荣吊唁会。

王文翔告诉记者,张国荣自杀在香港演艺圈掀起轩然大波,艺人们纷纷猜测,“Leslie(张的英文名)自杀多数与恋情有关。

据他说:“香港某电台记者无意间看到张国荣自杀—他站在文华酒店阳台上,看到唐先生车开过来时纵身跳下。(这个猜测和有记者看到纯属造谣,当时Leslie约的是陈太,而唐生那会外出了,前面已澄清)

王文翔还向记者证实,网上流传两种版本的遗书中,正确版本是:“Depression(沮丧、抑郁)。

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

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

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他解释说,遗书中提到的“麦列菲菲教授”是张国荣的心理医生。

回忆起当年的演唱会,王文翔说,两年前张国荣看起来非常健康,精神也不错:“那么从容安静的一个人,整个房间像被施了魔法般被他照亮。

面对闪光灯的‘围追堵截’,面对疯狂的歌迷,他从容应对,自始至终挂着职业的笑容,毫无巨星架子。

主办方拿照片给他签名,签了十几分钟他才抬头客气地问:‘这些够了吗

丝毫没有抑郁的样子。

上面有遗书的全图,记得把分给我,谢谢合作


结:哥哥逝世前的确是留下字条,但那份并不能算作遗书,网上广为流传的“感谢唐唐”这个版本不是哥哥写的,是有人看到哥哥遗留字条抄录的,但是内容是差不多的。哥哥生前一直都和唐生感常好


三、人们对抑郁症有着很深的误解,以为抑郁症只需要自我安慰就没事了


亞洲周刊 林文傑

   
  *林文傑,香港人,曾任美國哈佛醫學院與德州醫學中心神經科學和眼科教授,以及美國總統藝術人文委員會委員,現為專業創作人。
    
  風繼續吹要吹走抑鬱
    
  張國榮患上抑鬱症,在不能自救下走上不歸路。應由此反思,更多關懷抑鬱症病人,支持抑鬱症的普及教育,張國榮之死帶來重要啟示。
  這個愚人節真太冷﹗中午傳來某網上報道香港即將被列為疫埠,馬上掀起香港民眾趕往超市搶購油、米糧等熱潮(咦,我們不是剛取笑過中國大陸的民眾搶購白醋嗎﹖),到了下午六時左右,才得悉原來這是「流料」(假消息)——「April Fool﹗」。剛鬆過了一口氣,下午七時,一位朋友來電說張國榮自殺了,我立刻自作聰明的大笑說﹕「April Fool﹗」並隨口道出一句美國俗語「Fool me once,your fault,fool me twice,my fault」意思是這次你可騙不了我。她可沒笑,只叫我打開電視看看……
    
  接下來的整個星期,《風繼續吹》——這首伴著無數香港中、青、少年,包括我長大的經典歌曲,一直不停地吹遍香港,仿佛籠罩著整個大氣層。曲與詞都是煙雨濛濛的那種凄美,而且還真像這黃梅雨天氣,壓逼得讓人難以喘息,傷悲得連牆壁都在滴淚。
    
  然而,雖然是烏雲密布,難道就真的沒有半點光明或希望﹖不——只要我們用心去看、去聽、去想,光明與希望,也就是張國榮逝世帶來的啟示,便在眼前﹗
    
  寂寞的心有誰共鳴﹖
    
  張國榮唱過《有誰共鳴》,但是偏偏在某個程度上,我們早已與他共鳴了,否則不會在他生前如此關懷、愛戴,死後如斯悲傷、無奈。然而,因為張國榮的歌迷、觀眾只是透過他的音樂、電影及公關宣傳與他接觸,所以對他的認識肯定不深,亦因為他是極度感性與聰明的人,所以就算他的親友也未必對他的內心世界完全了解﹔再加上他患的抑鬱症,因此,他的內心顯然感到「有誰共鳴」。
    
  我深信他最終的行為不是他「自願」或能「控制」的。首先,張國榮深知自己病情之嚴重而又積極尋醫。據報道,他遺書第一個字便是「Depression」,更特別多謝著名精神病專家麥列菲菲教授。而結尾的「一生沒有做錯事,為何這樣﹖」更赤裸裸地表達了他的極度無奈,以及留戀此世與不願自取生命的意願。他的意願顯然沒有成功,他不能自救,也許只能以自己的生命給世人傳達一個訊息﹕「請幫幫世上其他的抑鬱症病人﹗」
    
  假使這個不可磨滅的訊息能令世人用多點愛心去關注身邊的人,更主動地體恤和照顧抑鬱病者,那生命肯定會更美好。其次,假使政府、市民、企業及學界因這件事而「化悲痛為力量」,支持「抑鬱症」的普及教育、研究、預防及治療,甚至成立紀念張國榮的「抑鬱症基金會」,以幫助世上逾千萬名患者,則這一代巨星不只以其不朽的藝術傳世,更以其最珍貴的生命帶給社會重要的啟示和奉獻。
    
  張國榮曾說過,他唱每首歌之前都先在腦海裡編織一個故事,這樣才能令自己唱得更投入,這也許是我們對他這般著迷的重要原因。雖然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為這首自導、自編、自演的「生命之歌」編織了一個怎麼樣的故事,不過如果這樣的結局可以救人無數,那麼,這故事將成為他最偉大的傳世之作。張國榮的遺風也會永遠地吹。讓我們幫幫他吧﹗


梅艳芳:请还哥哥一个公道 细说廿载同甘共苦兄妹情《明报周刊》
  
  张国荣从高处一跃而下,告别红尘,令爱他和他所爱的人伤心欲绝。为了悼念哥哥,《明周》今期用哥哥生前亲自挑选的照片作封面。
  
  一向与哥哥情同骨肉,甘苦与共,携手走过廿载岁月的梅艳芳,为哥哥的离世哭得肝肠寸断,食不下咽,一班好友担心她想不开,轮流陪着她,开解她。送哥哥走完一程,阿梅的心情算稍稍平伏下来,在周五凌晨接受了《明周》的独家专访,伤痛的她,为哥哥忿忿不平,她说:「请还哥哥一个公道。」
  
  梅艳芳心情悲痛,但她仍强打精神,接受《明周》访问,为的是要替哥哥出头,说出心里话,她说:「我希望大家对Leslie (张国荣英文名字)公平一些,现在的环境这么恶劣,哥哥走了更令人感到痛苦,但请不要再将罪名加在他身上。
  
  「如果他不是有病,我相信他一定不会走这条路,他是唯美主义,根本不会摧残自己,是病魔控制了他。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有多痛苦是没有人知道,我们分担不到他的忧与痛,但也请不要在他死后再加一脚。将心比心,换了生病的是自己,又会怎样?
  
  「其实我们应该从正面去看这事,哥哥的离去带出了一个信息,病人是需要关心的,他提醒了我们要多关心身边的人,要更加珍惜亲人、朋友。
  
  哥哥付出百分二百
  
  「哥哥生前在工作上付出百分之二百,也为这个社会做了不少事,他已经尽了艺人的责任。然而,传媒没有一刻放过他,他虽然摆出不介意的姿态,其实他是介意的。「抑郁病并不会一天便形成,是日积月累的,我觉得某些传媒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他的丧礼不许那些报刊的记者参与,这绝对也是哥哥本人的意愿。传媒与艺人本来是唇齿相依的行业,为什么现在会变成那个样子?哥哥生前,他们不放过他;死后,依然不放过他。那样对待哥哥的人,就不怕午夜梦回,哥哥来找他们?我在此呼吁哥哥的所有歌迷、影迷,罢买、罢看那此报刊,不要理会那些没有良知的人,把钱留来买一些有教育性、有益的读物好了。
  
  「我已经很多年没接受那个集团的刊物访问,今后若有我的记者会,他们来了,我也会把他们请走,不要怪我绝情。我在此呼吁其它同行也尽量杯葛他们,没有艺人的帮助,看他们又如何生存?」
  
  觉得自己老了十年
  
  对于哥哥的死,阿梅难过地说:「我不只觉得遗憾、内疚,而是更甚于此。他刚去世那几天,我心痛得不会说话,觉得自己突然老了十年。我不停问天,为什么会这样?至今我脑海里依然有许多问号。我的朋友和他的朋友怕我承受不来,都来陪我走过这段时间,叫我保重。很多人透过不同途径问候我,让我知道人间有情。」
  
  阿梅觉得遗憾,是因为她根本不晓得哥哥的病有多重;她内疚,责怪自己对哥哥的关心还不足够。「哥哥是个报喜不报忧的人。遗憾地,在他眼中,我是他妹妹,他怕我handle 不到,不想我担心,病了也不让我知道,只跟我说胃液倒流,身体不舒服。后来,我听人说哥哥很不开心,情绪有问题,但我真的不知道他的情况是那么严重。我用尽各种方法联络他,但始终未能找到他,他也不回我电话,我写卡给他,写了很多很多想要对他说的话,我只是想告诉他,我是多么关心他。
  
  「去年我完成香港的个唱后,继续忙于巡回演唱,其实当时我也因为工作而不开心,很希望找他倾诉。当时我是有一点点生他的气,我只是想跟他说说,他却不理我。现在才知道,他的心有多痛苦,他是怕我太上心,不想给我压力。如果我再积极点去找他,或许不会这样,是我做得不足够。」
  
  他主动给她定心丸
  
  阿梅很想当面向哥哥说,但再也没机会说的两个字是:多谢。「从我筹备二十周年个唱的第一天起,哥哥已主动跟我说,尾场他一定出现,要替我做特别嘉宾,他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口强心针,给了我很大支持。那次的演唱会做得很辛苦,我咬紧牙龈捱过一关又一关,或许是因为我对自己要求过高,给了自己很大压力,到了最后一场,我真的很希望跟他分享。那天他来到场馆,身体已不舒服,他说他胃痛,但当他站在台上,歌迷根本不会察觉。演出后,他先走了,我没机会向他道谢。」
  
  哥哥疼阿梅,连旁人也看得出来。我记得八五年他的第一次个唱,特别嘉宾就是梅艳芳,他当时跟我说,那不是公司(华星)的意思,而是他的意思,「我跟她是好朋友,而她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自己的演唱会,我觉得应该有个机会让她看看观众反应,对一个歌手来说,是一颗定心丸。当我听到观众给阿梅喝采声,心里就想:『阿梅,你掂啦!』」
  
  听了我的忆述,阿梅说:「我跟他是好拍檔,好知己。二十年前,我们在华星一起从零做起,我只知道,有他在,我会安心一些;有我在,他也会安心一些。他第一次开个唱,我会担心,让我来做嘉宾便安乐了。「我们手牵着手,共度了很多困难。当我不开心,在房间里哭,他哄我,我便没事了;他不开心,我也会拖住他的手,彼此扶持。」
  
  交男友先给他过目
  
  刚起步,他跟她一同走埠,搭飞机只是坐经济客位,「我们坐在最后一排,把椅子间的扶手拉起,躺下来睡,他睡椅子,我便睡椅底,轮流睡。在往前冲的日子里,互相鼓励、关怀,再辛苦也不觉累。「我们住酒店,房间是打通的。有一次去纽约,住在环境较差的黑人区,睡到半夜竟有个黑鬼闯进我房间,吓得我大叫,哥哥便走过来保护我。我们也试过同床,谈心事谈到天亮。「很多人都以为我很 tough,只有在哥哥面前,我可以完全做回自己,做回一个女孩子,不必装成很硬朗的样子,因为有他保护我,他真的是很疼很疼我的哥哥。」阿梅忽然想起走得更早的陈百强,「丹尼像我弟弟,需要我去保謢。」
  
  再说回她跟哥哥的感情,「我们与家人的关系也很相似,有什么开心不开心,都很少跟妈咪说。他比我的家人更了解我,我什么都告诉他,连交男朋友也带给他过目,他觉得好的,我会安心一些;如果他说一句『麻麻地』,我便给那个人扣分。」
  
  以为他突然忘了她
  
  后来,哥哥离开了华星,工作很忙,有好几年与阿梅少了接触,「我以为他突然忘了我,I feel hurt。后来再走在一起,说回那些日子,才知道无论他在哪里,也把我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我也一样。他是我永远的哥哥,我们的关系亲密到──」阿梅想不出任何恰当的形容词,「总之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表达,他在我心里盖上烙印。」
  
  阿梅,哥哥去世带来的重大打击,她需要一点时间去复元,「我知道他不想见到我这样,他会担心,若他太多牵挂,不把红尘放下,是很难去轮回的。为了让他走得安乐一些,我会坚强起来。」


四、谣传他入戏太深导致死亡

人们总是震撼他的演技,然后一厢情愿地相信他入戏太深自杀,觉得这样会使得故事更凄美凄惨,但这并不是现实,这些虚假的想法并不是张国荣需要的,相反的,是在变相否认他的能力。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他不仅会入戏还要会出戏,要学会脱离,这才是一个成功有能力的演员。实际上张国荣在演霸王别姬的同年还出演了喜剧电影,后几年也一直有出演电影,其演技质量也更完美。



[流行偶像]还原被误读的张国荣--成都商报

成都商报
  
  记者手记:张国荣,大家都认识。但我们认识的张国荣活在电影里,歌碟中,杂志封面上-——这是真正的张国荣吗?两天中,对话哥哥身边亲近的人,他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却是“误读”,哥哥被误读了。不男不女,人戏不分,生死不顾……光怪陆离的标签让他成了人们熟悉的陌生人。
    
  还原张国荣,在4月1日 。掀开身上花花绿绿的面纱,哥哥的脸逐渐清晰。
    
  今天是哥哥张国荣的一周年忌日。2003年4月1日,一个充满玩笑的日子,他纵身一跃,将人们眼中的“非正常”推向最后的极致。而他始终沉默,只剩嘴角一抹含混的微笑。今日,张国荣离世周年祭。隔365个辛苦日子回头望,应该还哥哥以本来面目。
    
  他是一个被长期误读的人。“跨越97”着一双红色高跟鞋唱出哀怨的《红》,到2000年“热·情演唱会”,他公然一披肩长发,格子短裙的装扮一展风情,明星张国荣在公众视野中进去了非正常状态。不男不女,人戏不分成了贴在他身上的标签。
    
  1、误读一——他真的“不男不女”?
    
  哥哥的“非正常”,是从“跨越97”演唱会开始的,那双鲜艳的红色高跟鞋于1997年元旦之夜,穿在张国荣脚上,石破天惊中全场尖叫。哥哥笑了,这一切早在他预料之中,扬起浓妆的脸,一抹孤傲从他眼角一闪而过。
    
  “红,象蔷薇任性的结局……”歌声穿越舞伴朱永龙的肩膀在红馆低回。朱永龙与哥哥的探戈象一团火燃烧在舞台。三年后的“热·情演唱会”,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哥哥头上扎髻,脸上贴着星星泪痣。眼波流转间甩一甩头,竟散下一头及腰秀发。
    
  叫好者说他亦男亦女,我行我素。漫骂者说他不男不女,哗众取宠。昔日的偶像歌手进入了匪夷所思的“非正常时代”
    
  解读者:
    
  朱永龙,香港舞蹈家,哥哥相识多年的朋友。2004年3月30日下午。朱永龙接受采访,还原哥哥的“不男不女”。
    
  关于红色高跟鞋的种种
    
  记者:《红》是哥哥第一次穿高跟鞋演出,这个大胆的设想是怎么提出来的?
    
  朱永龙:是哥哥自己提出来的。我当时是”跨越97”演唱会的舞蹈总监,在开会讨论时,哥哥就说,《红》是一首很不错的歌曲,应该好好包装一下,我记得他当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说,舞台上的所有人都应该穿黑色的衣服,只有他脚上要穿一双高跟鞋,而且一定要红色的,要让这双高跟鞋成为所有人目光注视的焦点。当哥哥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大家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哥哥满不在乎的笑着,他耸耸肩膀说:WHY NOT?
    
  记:从穿高跟鞋到后来完全以女性装扮演出,哥哥为什么要以这样另类的装扮出现呢?
    
  朱:他希望在舞台上告诉大家一个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只属于舞台的,是纯粹的演员,纯粹得没有性别。所以哥哥一个大男人会穿高跟鞋出现,他就是要突破所以界限和束缚,把自己真正交给舞台。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哥哥第一次演完《红》后,他下到后台,很自信地对我说,你看,真正的演员需要性别之分吗?他在舞台上把自己都忘了。
    
  记:哥哥想到过这会给外界带来怎样的震动吗?
    
  朱:他早就预料到了,也许别人回给他嘘声,会说很多难听的话,甚至会失去一些 FANS,但是那又如何?哥哥从来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他很在乎自己内心的感受,只要喜欢就会去做。他在舞台上唱《红》,每一次观众都是从头到尾地尖叫,但是他丝毫不受影响,他把自己完全投入进去了。这首歌排练得特别顺利,哥哥的舞蹈部分只练了两天就OK了。他根本不用去学,只要用心感受就行了。
    
  记:很多人说《红》之后的张国荣进入了不男不女的非正常状态,你同意吗?
    
  朱: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红》之后的张国荣不是不正常了,而是进入了一个更超然的状态,他在舞台上的表现更纯粹,他一踏上舞台就物我两忘,不需要考虑其他。因此,以前做偶像时顾及到市场不敢尝试的造型和风格现在都可以尝试了,这是一种自由和解脱,哥哥能真正得到创作上的快乐。
    
  哥哥是天生属于舞台的人,只要一站到台上,他的身上仿佛就有了一种磁场,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一个时代总会出现几个这样有磁场的人,作为那个时代的舞台象征。我们这个时代,就是张国荣了。
    
    
  误读二——他真的人戏不分?
    
  “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可那是戏!”段小楼在《霸王别姬》里叹息。看不清蝶衣的脸,他的脸躲在虞姬绚烂的假面背后,直至剧终。或许哥哥比较喜欢那样的收场。
    
  在众人眼里,哥哥的纵身一跃,几乎是蝶衣的一个轮回,分不清哪个是戏中的哥哥,哪个是哥哥演的戏,我们干脆说,哥哥就是戏。
    
  解读者:
    
  宋小川,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员,《霸王别姬》里一手为张国荣勾画脸谱的人,哥哥生前最好的内地朋友。2004年3月30日夜接受采访,还原哥哥的“人戏不分”。
    
  关于蝶衣的种种
    
  记者:还记得第一次给哥哥画脸谱的情景吗?
    
  宋小川:永远不会忘记。(小川现在还保留着那些化妆笔)那天,导演陈凯歌,《霸王别姬〉的投资方都在场,气氛很凝重,我的手都紧张得有些冒汗了。画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完成了。张国荣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他的表情很是震撼,他一直盯着镜子,似乎不能相信那就是他自己。他那种有些震撼,有些疑惑甚至有些茫然的眼神叫人没办法忘记。后来,陈凯歌他们鼓起掌来,张国荣才从这种震撼中回过神来。
    
  记:为什么会有那种震撼的眼神?
    
  宋:他对这个戏很投入。他提前一(二?)个月到北京学习京剧,身段,唱词样样从头学起。作为男演员第一次在影片中以旦角出现,他是有心理障碍的。他很关心这个京剧妆像不像,更关心化出来的妆美不美,能否达到他心中的期许。现在,这个妆真的出来了,他能那么近距离地看到自己的脸。那一刻,他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程蝶衣,所以他被震撼了。
    
  记:在拍摄〈霸王别姬〉时,张国荣有进到戏里出不来的时候吗?
    
  宋:他不会。他是很专业的演员,懂得演戏的时候将自己投入进去,戏演完了又回到自己的生活。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拍摄程蝶衣和段小楼成名后在台上向观众谢幕一场戏时,第一排观众席上的群众演员中有一位小姑娘,导演叫群众演员鼓掌,那位小姑娘却晃着一张纸等着张国荣签名,当时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她。国荣在舞台上认真地表演着,导演一喊停,他就对工作人员说,把前排的那个小姑娘叫过来。他蹲下身子对小姑娘说,等拍完了,签名,合影都没问题,但是现在你得按照导演的要求演戏。大家当时都很诧异,明明刚才国荣在台上目不斜视地表演,他怎么会注意到这个小姑娘呢?这就是张国荣,拍戏时能全情投入,但从不忘用余光扫视现实。
    
  记:但是张国荣演完程蝶衣后,越来越多的人说他人戏不分?
    
  宋:这主要是国荣演的程蝶衣太出神入化了,带给外界一中臆想,似乎他就等同于程蝶衣。张国荣不会是程蝶衣,程蝶衣是一个迷失自己的人,他演戏演到人戏不分,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而国荣很明白自己,林夕曾给他写了首歌〈我〉“我是什么,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石头大这么多,我也会喜欢这个我,我很庆幸,万物众生中磊落做人。”这就是张国荣,永远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自己想什么,想要什么,他对自己无条件接受,无条件喜欢。
    
  记:张国荣处理感情的方式,乃至他的自杀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种人戏不分。
    
  宋:大家都不知道,张国荣处理感情是很理性的。他经常说,对身边所爱的人要像放风筝。我刚开始不懂,问是什么意思。他就说,线放得太长了,风筝就拉不回来,线放得太短又容易折了,一切就在一个分寸的把握上
    
  国荣的理性还表现在他对自己透彻的认识上。刚开始和他接触时,我发现他在工作时很容易发脾气,为此我还不理解,心想你是明星又怎么样,我还是国家一级演员呢。但是后来,国荣主动跟我说,他发脾气的时候可以不用理他,过五分钟自然就好了。如果这个时候谁试图安慰他或者劝说他,他反而会大发雷霆。
    

  这样一个懂得分寸的人,这样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为什么会自杀呢?在国荣最后的日子里,他和好朋友唐唐曾经到过北京,我们三人在餐厅吃饭,他当时整个人感觉很沉闷,不象以前那样有说有笑。后来他离开北京之前曾经一连给我打了两个电话。他是想要在电话里给我说什么的。这两个未接的电话就成了永远的迷团,也是我永远的遗憾。


林嘉欣谈张国荣:很会照顾后辈的“哥哥”

2008年11月12日19:44  新浪娱乐

林嘉欣谈张国荣(林嘉欣谈张国荣:很会照顾后辈的“哥哥” 听歌)(合作《异度空间》):


  “我跟哥哥有很多对手戏,但我发现如果没跟他合作过,他一定要跟你对一次戏,所以有一次我就很惊讶:那次是我在公司附近,上来跟哥哥打招呼,然后哥哥说:“嘉欣,我们来试一场戏。”我说:“啊,试一场戏,现在?”然后就试了我们在《异度空间(林嘉欣谈张国荣:很会照顾后辈的“哥哥”)》里的第一场戏。第一次跟他试的时候我特别紧张,因为眼前就是张国荣,感觉很慌、很兴奋。

  “然后哥哥又待了10分钟,跟我聊天,他想多认识、多了解我一下,然后再试用第二次,这次我就过了,但现在还是感觉好险。如果第二次不过的话,可能就没有《异度空间》中的我了;

  “哥哥是很专业的演员,他拍戏时很入戏。我记得我们有一场戏是:哥哥出现心理问题,然后他说他看到鬼,但我因为被他治好了,所以什么都没看到,就只能抱着他、安慰他,结果我发现抱他的时候他身体一直在抖,然后我就特别害怕,因为看见他害怕的样子我很紧张,就哭了起来。结果导演一喊停,马上就问我:“肥妹,你要去哪里吃饭?”因为那时侯我还是肥肥的嘛,他就是那种很快抽离角色的

  “他们常叫他哥哥,因为他真的很会照顾后辈。因为我有天拍戏,当时的情绪很不好,他就会陪我聊天;有时演戏前,我会跟公司的人讲话聊天,然后哥哥就会过来提醒我“:肥妹,准备一下你下一场的情绪。”他是一种如果想拍出一部好的电影,就不能单看他自己的表演的想法,所以他会很照顾每一组的工作人员。”


林嘉欣忆张国荣:他很关心身边的人,和他合作很有趣(只摘录有关哥哥部分)

2016年06月18日

来源:凤凰娱乐 作者:蛋堡


演员必须保留一些秘密

凤凰娱乐:这次上海电影节有张国荣的回顾展,您和哥哥合作的《异度空间》也是您第一次获得金像奖女主角的提名,那部电影对您演艺生涯来说是否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林嘉欣:我觉得因为那部影片刚好又是哥哥的最后一部影片,所以大家都会经常拿出来讨论。对我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反而还是跟哥哥的合作,因为他是一个很关心身边的人。他的角色跟他自己是完全反差很大的,我反而刚开始跟他合作有点不太习惯。他真的很专业,入戏很快,跳出来也很快,所以觉得跟他合作很有趣,自己就会记得一些镜头以外的事情



关于张国荣的一些无稽之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