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宿舍聊天x上野千鹤子|只要自由地活着,怎么样都可以。

我始终觉得,人应该时常审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我做这种选择真的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吗?真的让自己舒服吗?”。
从“为什么我每天必须要吃三顿饭?为什么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我能不能吃2顿,能不能5顿?”正是因为问了自己这个问题,我才研究了解发现一天吃三顿的习惯不过是近百年刚刚发展起来的,它不一定适合现代每一种体质每一种工作生活方式的人,所以我慢慢不停摸索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身体的饮食规律。
再比如“为什么别人对我恶语相向我就会生气?生气是自然的生理反应还是我的大脑经过后天驯化才习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生气的习惯?”通过研究查阅我发现答案竟然是后者,所以其实我可以选择不生气,这就让我在情绪处理上又让自己过得更加舒服了。
而当问题放在了一些我们所谓的“女性主义”常见议题上,比如小时候我们会想“我为什么要玩洋娃娃,我真的喜欢吗?”“我为什么不能学理科,女孩子真的学不好吗?”到长大进入社会后想“我为什么要结婚?我真的想结婚吗?”“我为什么要生孩子?因为我喜欢孩子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当一个女性真正开始问自己的内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认为她才真正进行了“女性主义”的思考。并且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能慢慢认识到这个社会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让自己舒服的“应对方式”。
所以“女性主义”永远不应该在“行为”上给人设定标准答案,这反倒会成为对女性的枷锁。每个人的“应对方式”都有所不同。
我可以不结婚不生子,因为我是个不怎么在乎别人眼光的人;我同时也可以因为受不了周围人的审视和家人的压力而选择结婚生孩子,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妥协了,但这没有对与错,这依旧是我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批判。只要我很清楚自己的选择是认真考虑过后的结果,而不是不清不楚随波逐流的,我就问心无愧。
近些年我看到无数自媒体或者营销号用“恋爱脑”“挖野菜”等等带有贬义的字眼给女性反向上着一个一个枷锁,我真的觉得很不适。
真正的“女性主义”不需要把那些社会的不公和异性的缺点不停放大摆在每个人面前,仿佛这样能起到什么“震慑”作用;不需要告诉其他女性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应该告诉每个女性“认真想想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认真问问自己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希望每一个女性(不只是女性,是所有的人)都能真正自由与清醒。